為什麼中學教科書中會大讚民國黃金十年呢?

Three-C


這得從晚清說起。

清朝晚期,由於存在上千年的南北二元結構矛盾的爆發,致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逐漸脫節,國家權力延伸不到地方,也就掌握不了足夠的財力。反過來,財力都集中到了地方政權手中。於是,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濟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狀態。

在這種狀況下,中國無論是被動挨打然後戰爭賠款還是奮發圖強搞建設,都得廣大人民群眾來買單。老百姓被壓榨的受不了,只好起來造反。就這個意義而言,按照當時中國統治者的理念,不管選哪條路都是死路一條。

滿清王朝先是走被動挨打,然後又走奮發圖強,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的死路。民國雖然在形式上取代了清王朝,但是並沒有改變社會的大框架,只是多方勢力妥協後的產物,根本不可能對整個中國環境進行天翻地覆的改造。工業化本來是彌合各方勢力最好的工具,與民國同時期蘇聯利用工業化來強化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了強化國家統一的目的。而中國呢?政府也想搞重工業,但是政府沒錢,有錢的那些財團卻對此沒興趣。

瞭解了這個背景,我們來說說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究竟是個什麼。

所謂黃金十年是指從1927年國民政府“統一”全國至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的那段時期。就事論事的說,偌大的中國僅有東南沿海地區達到了經濟繁榮的標準。但是,這個繁榮僅僅只是體現在以外資和少數國內財團掌控下的金融為主,輔以少量民族資本家興辦的麵粉廠、繅絲廠這些輕工業。真正能夠支撐國家強盛的基礎工業卻沒多少,僅僅以鋼產量來說,這十年的鋼產量還不如洋務運動時期的總量。同時因為軍閥潛在割據的局面,原本少的可憐的重工業集中在東四省和山西。而東四省雖然東北易幟後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處於貌合神離狀態,九一八事變後很快被日本人拿去。山西軍閥閻錫山則是地地道道的土皇帝。所以這兩個地方在黃金十年期間實際上和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政府沒有任何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勢力的利益並不完全與國家掛鉤,國家在他們眼裡不過是個獲利的工具。對於他們來講,怎麼來錢快、怎麼能暴富就怎麼幹。搞工業,把本來就不多的本錢扔到一堆機器上,顯然不如搞金融之類的東西來的合算。

而作為國民黨中央政府在整個國家經濟佈局上沿用的還是前清時期的路子,將經濟建設重心放在東南沿海,過分依賴外資和少量國內財團。於是就有了“黃金十年就建了一個上海,而上海就建了個閘北。”

總結這個黃金十年的特點,用四個字形容:富而不強!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人將進攻重點從華北轉移到華東,還撂下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狠話。其本意就是要在三個月內摧毀黃金十年發展起來的中國國民經濟基礎,讓中國喪失戰爭能力。而實際上,戰爭進行了四個多月,華東的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迅速失陷,黃金十年積聚起來的那一點力量也就全都丟光了。


大將軍威武8


黃金十年,是指1927至1937年,蔣介石主政時期,這一時期,經濟文化金融,外貿實業,是個大繁榮期,以北伐成功,東北易幟,中原大戰和解為標緻性大事件,全國表面上統一,形成了統一大市場,各行各業蓬勃大爆發,文化思想領域百家爭鳴,激進的申報,也未被關閉,各種思想思潮學說,爭奇鬥研,交流碰撞,言論自由度高。金融領域,宋子文推行法幣,統一了貨幣,讓市場交換更便捷順暢。經濟領域,實業大爆發,看看電視劇大染坊,就知道了,無錫的榮家也是這一時期大爆發的。外貿進出口也欣欣向榮。人才領域,這一時期,培養出了,許多大師,更有許多將帥。這一時期,政府管制較松,民眾熱情被激發,稱黃金十年,不為過。。。。

下面引用一段網友的評論,也代表本人觀點

幾千年的發展史證明,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不需要這理論那學說的瞎指導,只要給予一定的和平時間,沒有軍閥的襲擾和少一些官家的橫徵暴斂,維持基本的治安,民眾的吃苦耐勞和妙手經營,只要30~40年很快可以把國家社會推向盛世,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就是這麼來的


義信齋漢畫像藝術


我們的中學教科書真的讚揚了“黃金十年”嗎?

我去翻了下人教版中學歷史教科書,裡面談到民國時期經濟發展的有兩段:


一,初二上冊歷史教科書承認: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民族工業有了一個“黃金時代”,其原因主要是歐洲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掠奪。但是我們知道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是1914-1918,而網上常說的“黃金十年”是1927-1937,所以並對不上號。


二,然後提到1927-1937這10年經濟建設的也有,在高一歷史第一章第一節:國民政府前期的統治。


在這裡,確實講了很多經濟上的發展,但卻沒有用“黃金十年”這個詞。



綜上所述, 當前的教科書確實講述了民國1927-1937年的經濟建設成就,如整頓稅務,改革幣制,整頓金融等等,也承認輕工業和交通業得到一定發展。


但同時教科書也指出了這10年經濟發展的問題,如官僚資本迅速膨脹,美國經濟勢力急劇增長等等。


這樣的“黃金十年“未免成色不足。





閉家鎖的紅楓


真能瞎白虎,那個年代軍閥連年混戰老百姓苦不堪言,哪來的黃金十年,這麼大個國家一顆釘子都不會做還叫洋釘,以及洋蠟等。誰都知道,你們眼瞎呀!瞪著眼睛說瞎話。純粹是國民黨蔣該死的後代託生的,滿口屁話。長腦子的誰信呢!


貴寧3


人教版教科書表示:“我沒有,我不是,別亂說啊”!湘教版和蘇教版等也表示壓根沒有這回事。

作為一個深受人教版薰陶的學生,靜夜史看到這個問題,趕緊翻出了當年的歷史教科書,發現課本雖已泛黃,但更加確信了這一點:

民國黃金十年不僅在歷史上沒有存在,而且中學教科書也並未這個黃金十年進行大讚,連普通的贊也沒有,因為這節課是選學,高考壓根兒就不考。

那為什麼會有民國黃金十年的說法呢?靜夜史想到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笑話是這麼講的:當你見到朋友閨女的時候,如果她長得不漂亮,你就誇她長得高;如果個子也不高,那你就誇她身材勻稱;如果身材也不勻稱,那你誇她這個人善良。而民國就屬於這樣一個比較善良的時代。

從1912年民國建立到1949年全面退出大陸,民國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亂!除了亂,就是無窮的戰爭帶給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實在是沒有什麼閃光點可言。

我們知道在我國曆史上,幾乎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盛世,那麼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過渡時代,民國也必須有它的閃光點,因此黃金十年的概念被提了出來。

雖然這個黃金十年比較勉強,但是相比於民國短暫的38年時間的其他時段。這十年確實和其他時代稍有不同,用黃金十年來形容確實也不算太過分。

民國的黃金十年,指的是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共十年時間。

那麼為什麼會被稱為黃金十年呢?因為這十年相比於民國的其他時間有以下幾個不同:

  • 國家相對統一

國家統一意味著內亂頻率的減少。在這一時期內,隨著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完成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戰爭的頻率相比於北洋政府時期已大大減少。在沒有外敵大規模干擾以及內亂較少的情況下,民國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 社會相對安定

雖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民國的黃金十年,資產階級獲得了一定的發展,這使得我國的民族工業也出現了一定的繁榮,國民政府的綜合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強。

  • 國際環境相對有利

民國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與外國的溝通日益密切,由於蔣介石藉助英美的勢力上位,因此國民政府和美英等國的關係相對較好;又因為國民政府和德國各取所需建立了相對友好的貿易聯繫,因此這十年時間又被稱為中德關係的蜜月期。除了和日本的關係相對惡劣,國民政府和其他列強的關係相對緩和。


不過雖然說叫黃金十年,但是和之前靜夜史分析的關於我國曆史上封建時代盛世本質的問題一樣,所謂的黃金十年不過是以蔣介石為首的統治階級的黃金十年,對於廣大受壓迫的底層民眾而言,這個所謂的黃金十年和軍閥混戰時期的顛沛流離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對於民族資產階級也差不多。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相比於北洋軍閥,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同樣沒有放棄窮兵黷武的打算。因此在國民政府建立後,中原各地仍然爆發了多次戰爭,其中以1930年的中原大戰最為規模宏大。

在戰爭中,蔣介石為了取得最後戰爭的勝利,不惜借用英美德等外國勢力的支持,同時引張學良入關,最終取得了勝利,而戰爭的影響是中原大地再次生靈塗炭。

在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後,緊接著1931年9月18日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入侵,蔣介石選擇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東北時,蔣介石寄希望於國聯的國際調停,而將主要的兵力用於圍剿國內紅軍。在國聯難以制止日本侵略的情況下,我國的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而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全境建立偽滿洲國之後,又加緊了對熱河、察哈爾等地的侵略,並在1935年侵入華北地區,我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

可以說這個所謂的黃金十年,也是我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十年。

2、獨裁統治變本加厲

隨著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宣告了國民政府完成對全國形式上的統一。不過國民政府的統一也意味著以蔣介石為首的獨裁統治階級的形成。

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之後,為鞏固統治,國民政府在全國實行了一系列措施。這其中包括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等。

不過由於國民政府內部的腐敗性質,導致這些改革基本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特別是幣制改革,雖然藍圖很宏偉,但是因為蔣介石獨裁政權的窮兵黷武,導致幣制改革成為國民政府掠奪民族資本主義和底層民眾的一個獲利工具。

由於只是名義上的全國統一,因此國民政府所提的宏偉藍圖,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予以開展,這使得很多改革確實是虎頭蛇尾,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但是這些改革卻在客觀上促進了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壯大。民國黃金十年,也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形成和壯大的黃金十年。四大家族控制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成為民國的實際統治者,時人有云“蔣家天下陳家黨,宋家姊妹孔家財”。


因此民國的黃金十年,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勉強的黃金十年。對於蔣介石為首的統治階級而言,這一時期確實是其勢力膨脹的最佳時期,但是對於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這十年和其他軍閥混戰的時期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在民國的黃金十年,雖然我國的經濟產值以每年超過9%的速度在增長,但是由於我國長期積貧積弱,經濟基數太過微小。使得我國的綜合國力始終沒有得到顯著增強,尤其是和我國的鄰國日本國力差距越拉越大,這也使得日本敢於在1937年全面擴大侵華戰爭,使我國陷入更加深重的民族災難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民國時期沒有什麼建設,更談不上什麼黃金十年,從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執政後,本應該全力以赴搞建設,可是因為一方面軍閥混戰不休,另一方面,蔣介石搞獨裁,打壓民主黨派,尤其是和紅軍年年打仗,忽視了對國防投資和建設,導致十年後,日本侵略中國,不僅使中國國土淪喪,而且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些都與國民黨腐敗無能有關。


太興真人liuyu


別的不說,鋼產量,1938年,黃金10年後,中國3萬噸,日本380萬噸。對了昨天剛在頭條上看到,美國,1925年,伯利恆鋼鐵廠850萬噸鋼。大師滿地走的黃金10年?然後在首都給日本人殺雞屠狗般屠了30萬人。如果說有些人發明出“黃金10年”是立場問題,那麼相信“黃金10年“就是智商問題了。


huhaile


我們大陸有中學教科書大讚民國黃金十年?估計看的是假教材。只有灣灣以前的中學教科書才會這麼寫吧。所以沒有必要在這裡造謠說什麼我們的中學教科書都來大讚民國的黃金十年。只有到了大學以上才會去研究近代史,才會有教科書詳細提及民國這所謂的十年,中學會去研究這些嗎?

確有提升

自蔣某人定都南京之後,特別是北伐成功之後,中華民國確實迎來了發展時期。所以說也不能否認1927年-到1937年這期間的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等等一些領域的一些成果,相比較之清末時期,確實有整體性的一些提升。


空架子居多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說這真的是實打實的“黃金十年”,那麼東北為何在1931年就丟了呢?東北作為當時的工業重鎮,丟了東北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重工業,甚至是國防工業。到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更是打碎了這個“黃金十年”,使得這十年的經營毀於一旦,這說明什麼可以自己判斷。


如果真的這個十年是很實質的,那麼民國當年整體實力應該是提升的,就不會用什麼不抵抗的政策來放棄東北,因為有實力的話,你會放棄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方嗎?甚至後來被小日本製作出盧溝橋事變嗎?這些事實無疑都說明,這個黃金十年,水分不是一般的多。


淡看天上月


以所謂“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來刻畫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十年間發展的歷史,已經成為一種流行和共識性的表達。

黃金十年這個說法的來源,大致有兩個:1951年美國原駐華指揮官魏德邁等人的國會講演描述以及一些海外史學家的研究;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官方歷史學家對1927-1937年這段歷史的總結與溢美。為何要稱之為黃金十年呢?大部分人認為,與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不同,1927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之前,國民政府中央權力建立起來,結束了地區性混亂,隨後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基礎建設、文化教育、科技進步、社會治理、邊疆民族政策、外交戰線以及軍政建設等各方面,均存在有目共睹的成就和建樹。正如魏德邁所說:

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我們從經濟數據就可以略見其發展。據相關統計,1930—1936年間,中國工業年增長率平均為9.4%,這在世界發展史上也是不低的。黃金十年的工業化,在抗戰前達到了舊中國經濟史上的最高峰。可以說,十年的發展也為之後持久戰、消耗戰和軍政戰略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學歷史課本用黃金十年一詞來總結和評述1927-1937年的情況,既是對前沿歷史學研究的總結,也是更加客觀化地評價民國曆史的反映。


秦右史


有個鳥用,洋務運動也持續了十幾年,結果甲午戰爭一戰就徹底被日本人打敗了,結論是政府腐敗無能,無論做什麼都是失敗的,這也是孫中山創立國民黨,致力於推翻清政府的動力源頭,黃金十年,外有日寇入侵,內有軍閥混戰,年年饑荒,餓殍遍野,戰亂頻繁,民不聊生,重工業發展幾乎為零,什麼飛機,重炮,坦克,軍艦,一樣也生產不了,蔣介石連製造炸藥的硫酸都專門要到國外去買,所謂黃金十年,和洋務運動一樣,沒有任何意義,用李鴻章的一句話是吾一生終為糊婊匠,一間紙屋,東補西補,不揭猶可,風一吹滿牆皆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