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的遠古始祖為黃帝。相傳約4500多年前,黃帝在位100多年去世後,葬於橋山,即今陝西黃陵縣北。他一生中先後娶妻4人,生有25個兒子,分別賜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 、儇、依等12姓;后稷承襲了姬姓,傳至姬昌,創立了周朝,是為周文王。

文王十一世,至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封庶弟姬友于鄭地,是為鄭桓公。這是西周最後分封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範圍很小,其地在今陝西省華縣東。周幽王八年(前774)鄭桓公被任命為周朝司徒,負責全國周民的教化。第二年,因幽王寵愛褒姒,朝政日非,諸侯叛周,王室多故。鄭桓公採納太史伯的建議,於周幽王十年(前772)把財產、家庭、眷屬連同商人遷移到東虢與鄶之間,即河南省滎陽的虎牢地方居住。十一年(前771),幽王被犬戎殺死於驪山之下,桓公戰死,西周滅亡,周平王宜臼即位。桓公兒子掘突繼位,為鄭武公,與晉文侯會合,輔助周平王遷都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鄭武公協助周平王東遷有功,繼任司徒之職。鄭武公為了振興鄭國,在周平王二年至四年(前769-前767),先後合併了鄶和東虢,又兼併了八個子男小國,以京為國都,建立了新的鄭國,史稱“武公之略”。京是鄭國東遷後的第一個都城,在今滎陽市京襄城村,現尚有殘存城牆八段,總長1000餘米。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逝,鄭莊公寤生嗣位。因他的母親武姜支持次子共叔段圖謀奪位,發生了“鄭伯克段於鄢”的事件,莊公先發制人,叔段敗走。《左傳》中的《鄭伯克段於鄢》被《古文觀止》選為第一篇文章,留下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名言。

春秋初年,鄭國在鄭武公、鄭莊公及後來的相國鄭子產等人的治理下,國力逐漸強盛,成為春秋時期十二大國之一。後來,周、鄭因奪取地盤發生紛爭,關係惡化,周平王收回虎牢之地。武公被迫放棄京城,在鄶國故城交流砦地方另建新都,遺址在今河南密縣東南。鄭文公執政後,又在滎陽新鄭建設第三個都城,於公元前672年遷入新都,史稱“文公徒鄭”,所以稱“新鄭”,即今天“鄭韓故都”遺址。

鄭國是一個夾在齊、晉、楚等諸侯大國之間的小國,其發展歷程艱難曲折。至鄭聲公五年,鄭國宰相子產病逝後,晉六卿強盛,侵奪鄭國土地,鄭國更加衰弱。到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在鄭桓公十四世孫鄭康公時,被韓國侵併。共傳十四代,國君二十三任,立國四百三十一年。

鄭國被侵併後,鄭氏公卿家族紛紛外遷。康公侄子鄭魯,號南里君,與族人徒居於陳、宋之間,即今河南省淮陽縣與商丘縣一帶,遂以國為姓,鄭姓自此開始。鄭國其他公族,以字為氏、以地為氏、以諡為氏者有:封、宏、孤、宛、丁、侯、良、繆、駟、國、桓、孔、遊、然(冉)、印、罕、馬師、豐、如、子人、馬龍、子車、子師、都、段、堵、尉、洩、原、子孔、子罕、子軒、子游、子哲、子然、子駟、子寬、子豐、共、經、大叔、喻、蔚、濮陽、司等45姓。

西漢,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族而居,鄭氏又分遷山東、浙江、四川、陝西等省。鄭桓公二十四世孫鄭吉,與族侄遠遷往會稽(今浙江紹興)立業,成為浙江中部始祖。河南太守鄭奇,是鄭桓公的二十七世孫,他懷念先祖勳業,舉族遷回滎陽,世代蕃衍,四海播遷,發展成為“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遍天下”的繁盛局面。自漢至魏、晉,鄭氏都是滎陽的望族。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從河南郡分設滎陽郡,其地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市至朱仙鎮一帶,即原來的鄭國地區,故名鄭氏源出滎陽郡。鄭奇遷回滎陽,居開封,子二。長子積,其孫鄭眾成為後漢大長秋,封剿鄉侯,為南陽鄭氏始祖。眾公下傳四世失譜。裔孫珥,於明初遷回滎陽,初居鄭莊,後定居大里,為今滎陽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族。奇公次子禾犀,官至後漢西河太守。孫興,後漢涼州刺史,大中大夫。興子眾,嚐出使北匈奴,持節不辱,後為大司農,又是經學家,史稱“前稱”、“鄭司農”。眾長孫亮,次孫琳,琳為後漢騎都尉。琳長孫泰,漢末尚書,徵東大將軍。泰長子澄,徒居壽陽,為壽陽鄭氏始祖。泰次子袤,袤長子默,默長子球,皆西晉重臣,卒後有諡。袤次子質,質孫癢,攜家南渡。琳次孫渾,泰弟,為三國魏將作大匠。渾子崇,官荊州刺史。崇孫隨,晉扶風太守。隨子略,南北朝後趙侍中。略次子豁,官至後燕太子少傅;封濟南郡公,於滎陽郡治之黃河以南置有大片田產(當時多為荒蕪之牧場),以子溫遷郡治管之。約在南北朝時期渾公之七世孫,溫公子分為四祖:長子濤,隨魏道武帝西征,定居隴西,為西祖始祖,子孫散居陝、甘、川北各地;次子曄,居滎陽郡治,為北祖始祖;三子簡,居京縣,為南祖始祖;四子恬,居大索,為中祖始祖。其後,經十餘世繁衍,北祖發展最大,官位最顯,南祖次之,而中祖至六世後家道中落,直至十一世又復中興。北祖曄之孫七,又分為“七房鄭氏”。

西晉,桓公三十九世孫鄭癢,字文序,授東吳孫權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後遷東安太守(治在零縣西)。西晉惠帝時劉淵之亂(五胡亂華),中原士大夫恥於受治異族,相率家眷南渡徙居安徽壽春。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復挈家渡江由安徽壽春遷居江蘇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桑梓里長平寺),隱居十載,為南渡始祖。建興四年(316)出任信安縣令(治在浙江衢州),卒於官。子孫蕃衍於江、浙、閩等省。 長子鄭平,授鎮南將軍,封升吉侯,隨父遷居信安。子孫分佈江浙。浙江另一支鄭姓始祖,為桓公二十四世孫鄭吉及族侄鄭遠。 次子鄭昭,隨父南渡,晉官居龍驤將軍,封開國侯。於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入閩,先後任建安、泉州刺史。居泉州,旋遷侯官(今福州),是鄭氏遷閩開基始祖。

鄭昭十六世孫,唐太府卿鄭露,與同祖弟中郎將鄭莊、別駕鄭淑,於唐德宗貞元元年(785,一說南北朝陳時)由侯官入永泰,由永泰遷莆田,卜居南湖山十二丘祖墳之側,構築湖山書堂講學,閩入化焉,尊為南湖三先生。莆田之有鄭氏,始於此,閩人向學亦始於此。潮州鄭氏各族都來自莆田;臺灣及廣東中山至海南等處鄭氏族人,均系鄭昭之苗裔,向稱“南湖世澤”。五代時福建發生閩王之亂,清初又經耿王之亂,露、莊、淑三公後裔先後由福建閩南等地入浙。

唐武后垂拱年間,鄭時中隨陳元光將軍入閩後,鄭姓遂星布閩粵等地。又在唐僖宗光啟年間,渾公之子鄭可遠率部和族人隨王審知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後屯墾武榮州(今福建泉州晉江縣)、南安郡西陲桃林場(五代十國時升為桃源縣即今永春縣)。因年老厭於送迎,避居吳田,旋移居姜蓮,命命為鳳山。他的四世孫鄭懋,在北宋真宗朝授官潮陽軍都巡檢使,告老後卜居治東,俗稱東門,因在大鵬山之陽,又稱鵬翔鄭氏,至今有鄭姓族眾數萬人。

自五代後唐至明末清初約700年時間裡,先後自閩入遷平陽(今蒼南)的,為桓公35世孫泰、渾二兄弟,其後裔形成泰、渾兩大派系。屬泰公派系的有露、莊、淑(“南湖三先生”)、蘭之四個支派;屬渾公派系的有 、田文 、田俊、毗、浣、仁表六個支派。露公支派遷徙蒼南後,其分佈為最廣,莊公支派徙居蒼南人口不多,以上田文 、田俊、毗為三公稱為“南祖”。浣公、仁表公與王 公稱為“北祖”。共二大派十個支派分居今蒼南36個鄉鎮。

現代學者依據二十五史及其他資料統計,清代以前,鄭氏主要衍派已有77支,遍佈除邊遠省區以外,主要分佈在河南、浙江、福建、江西、江蘇、安徽、山東、臺灣、廣東、廣西、海南、貴州、四川、湖南、河北、遼寧、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區。總之,鄭氏自公元前806年封國以來,從河南滎陽郡,發展到神州大地以至國外。今鄭姓人口約1200萬,在全國3000個左右姓氏和100個常見姓中均名列第二十三位,成為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姓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潮陽神山始祖是六十四世祖僖公:長子諱徽

(神山系始祖)

六十五世祖: 諱徽:字仲德,行九,號九公,太始祖桓公六十五世孫,莆田露公十世孫,喜公長子。宋徽宗宣和四年,閩(福建)鄉試解元,官廣南三泊漕運貨泉都運使。率子二世祖朝奉郎誠,孫三世祖宣教郎宥,宦遊潮陽,愛其山川土俗,立籍開基初居城西,妣原配失祀、妣宜人美貞趙氏,合葬於南山,墓地名鴛鴦戲水,因受遷拆,另立碑於雞籠山。子二,誠(原名坤)、禾(原名組)傳至七世、遷居他縣,事蹟載之舊譜,因元末兵亂失傳。

神山二世祖: 諱誠:字克忱,行三十徽公長子。官居太學博士,朝奉郎。妣孺人,倪氏。合葬於南山孩兒頭。子二,恩(生五子,金、木、水、火、土五房,居他縣)、宥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鄭氏文化、源遠流長 弘揚祖德、傳承世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