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有三大性格缺陷 為什麼還能成為“武聖”呢

一本《三國演義》把關羽高大、威猛、忠厚、雄武刻畫得深入民心,一個“武聖”封號則將關羽從人變成了神。

從《三國志.關羽傳》裡有關關羽的文字來看,他存在三大性格障礙。一是武夫性格,不識政治手段; 二是剛愎自用,眼裡容不下人;三是好色,公然與曹操爭女人。

在《關羽傳》裡,孫權想與關羽聯姻,讓自己的兒子與關羽的女兒成親,也好進一步加深蜀漢與東吳的關係。然而,關羽當時就對孫權派來求婚的人破口大罵:“犬子怎能配上虎女?”得罪了孫權,東吳與蜀漢的關係徹底破裂。後來,惱怒的孫權向曹操示好,謀取荊州,關羽中了孫權部下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就此關羽的輝煌人生就走到了盡頭,和長子關平一起被斬殺於臨沮。孫權藉機巴結曹操,將關羽的腦袋送給了曹操。好在曹操大度,敬關羽是一條漢子,用木雕身,裝上關羽頭,以諸侯之禮將關羽頭顱葬於洛陽南門外,是以有了現在的關陵。後孫權也為了表示他的虛偽之心,將關羽的身子以諸侯之禮埋葬於當陽。

關羽有三大性格缺陷 為什麼還能成為“武聖”呢

被自大矇蔽的關羽,一向是一個自負的人,眼裡有揉不得沙子的態勢。或許是他認為呂布死後,已無人能與之匹敵,久而久之,也就老子天下第一了,甚是狂傲。這不,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例看出來:建安十九年(214年)馬超降蜀漢,關羽寫信向諸葛亮探問虛實,還好諸葛亮知道他的性格缺陷,知道他心裡的那點小九九,於是在回信裡敷衍關羽,說馬超雖文武全才,但與張飛對敵,那是棋逢對手,不分上下。如果與你關羽對敵,那就很難是對手了。如此,關羽方才罷手,心裡的一塊石頭也放了下來,並洋洋自得起來。

據《關羽傳》注引《蜀記》記載,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與曹操合力攻打呂布時,關羽向曹操說等攻下城後,士人秦宜祿的妻子杜氏要歸他所有。在攻下下邳城後,比關羽更好色的曹操命令將杜氏先送來讓他看看,這一看,曹操就把杜氏佔為己有了。

曹操不給,關羽也沒有辦法,實力沒有曹操大,曹操有兵有將有地盤。自此之後,關羽就對曹操心生怨恨,一副打死不相往來的態度。如果假設曹操不比關羽更好色,當時將那個杜氏讓給了關羽,在建安五年(200年),關羽戰敗被曹操生擒,曹操要關羽臣服於他,或許有一定的轉機。當然,這是假設。

關羽有三大性格缺陷 為什麼還能成為“武聖”呢

那麼,關羽如此形象又為什麼被尊為武聖了呢?一晃近兩千年,在如今都還香火不斷。這得歸功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我想,關羽是不是得感謝他們呢?

儘管關羽有以上那些性格缺陷,但他至始至終隨劉備征戰、奪城池打江山,這點不容置疑。所以統治者們用他的忠勇來教化當朝臣奴為自己盡忠。是以後朝的統治者們看好了他的這一點,為了籠絡人心,維護皇權和階級統治而刻意樹立的一個道德楷模,三國時的關羽就成了不二人選。其原因我想有兩個:一是自唐朝以來有了《關廟》,民間有關羽的傳說;二是《三國演義》的神話寫作。

從相關資料來看,關羽真正被神話還是有一個步驟的。是從宋朝開始的。從北宋到南宋,從南宋到元、明、清。他從“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一步一步往上升,“官”越做越大,做到了神。

關羽有三大性格缺陷 為什麼還能成為“武聖”呢

就宋徽宗在位時,他一路給關羽加官進爵,從“忠惠公”到“義勇武安王”,至此“武”就提到了一個層面上,這真是讓關羽感激涕零的大好事啊。明神宗時,關羽的官位就到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我想,以前的門神,關羽的畫像應是從此來的了。但是,明朝將關羽推到了“聖帝君”的位置上,也沒能保明朝的覆亡。

到了清代,歷朝君王,更是大推特推,8個皇帝對關羽追封了13次,進行官方的祭祀也到了一個頂峰的時代。“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這個嚇人的頭銜,也就停留在了清光緒時代。

中國古來是一個神性化滿天飛的時代,凡事件與物一經推敲,都會與神性色彩掛上鉤。再經過當朝掌政者的推崇和神話、道教佛教的推廣、大興寺廟的供奉與叩拜、愚人的悠悠之口,就是一塊石頭也會成聖成神。何況關羽還有神勇和忠義於身呢?所以,他那點人性缺陷也就不算什麼了。【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等】

(泥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勇哥讀史工作室專欄作家,著有《泥人歌》《我多想停下來》等多本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