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與地球相似度達98%的星球,上面有可能存在文明嗎?

徐彬凱


答:天文學家把具有和地球類似板塊構造的行星,叫做類地行星,如果比地球大,那麼就叫做超級地球。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過很多類地行星,這些行星上面是有可能存在文明的,但是目前地外生命探索還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


比如著名的超級地球“ROSS 128b”和“開普勒 452b”,都是處於宜居地帶的太陽系外行星,其中開普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83%。

而ROSS 128b,距離地球只有10.9光年,由於行星系內的恆星ROSS 128視星等只有11.13,所以其周圍的行星ROSS 128b,直到2017年才被科學家發現。

科學家還猜測,這顆行星很有可能始終以一面對著“太陽”,那麼在向陽面和背陽面的交界處,就有可能存在液態水,從而誕生生命。


天文學家在探索地外行星時,還發現了擁有多顆行星的行星系統,比如著名的“Trappist-1”和“開普勒 90星系”。

天文學家觀測到,Trappist-1星系內至少擁有7顆行星,和地球的距離也只有40光年;開普勒 90星系則觀測到8顆行星,距離地球約2500光年;兩個行星系內均有多顆行星處於宜居地帶。


不過,雖然科學家探測到了很多類地行星,但是關於這些行星的詳細數據太少,因為行星本身不發光,只能在行星凌日時檢測到恆星光度的變化,從而得知行星的存在;所以目前還不清楚,這些類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甚至地外文明。

或許等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下一代接班者——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升空後,就能對地外行星進行直接探測。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計劃2021年升空,到時候會放置在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主鏡片面積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7.3倍,使用了許多先進技術,探測能力至少是哈勃望遠鏡的100倍,可以觀測到我們可觀測宇宙中最遙遠的地方。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智利的MEarth天文臺在近年找到了一顆號稱與地球有99%相似度的行星——LHS 1140b。

> 智利 MEarth 天文臺觀測陣列


它主要的相似點,就在於處於宜居帶,溫度適宜,可能存在液態水。其次是岩石行星,而且質量足夠大,這樣可以保有足夠的大氣層;而且它距離也不是特別遠(從天文學的角度看),有41光年。雖然對於我們現在來說,距離仍然非常遙遠,但並沒遠到「遙不可及」。

上圖是藝術家繪製的想象圖。LHS 1140b圍繞著一顆比太陽還要小的恆星旋轉。而在宇宙中,有這樣一個規律:恆星越小,壽命越長。

這意味著,等到我們的太陽快要毀滅的時候,那顆「太陽」仍然能穩定存在幾十億年。

至於存在文明,則不得而知。文明的出現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因為文明的「前提」——生命,其本身的出現都是一個謎團。生命因何出現?又需要怎樣的條件,這些很多都是要在化學尺度去看的問題,我們這麼遠,恐怕無法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


章彥博


這個星球叫開普勒452b,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15年利用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一個系外行星。

這個行星在距離地球1400光年天鵝座方向,直徑是地球的1.6倍,NASA宣佈與地球相似指數為0.83。這是當時發現的首個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圍繞另一個“太陽”旋轉的星球,有可能擁有大氣和流動水,按照人類標準似乎是個“宜居”星球,被一些人成為地球的“表哥”。

其實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尋找系外行星(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的活動,但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正式證實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

僅美國2009年發射升空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就搜尋了20萬顆恆星,發現系外潛在行星4000多顆,已被確認的就有2300多顆。這其中有49顆疑似在所謂的“宜居帶”,已經確認的有30顆。而2017年12月14日NASA煞有介事的宣佈了一個“重大發現”,確定了距離地球2545光年的開普勒90星系中,發現了行星-開普勒80g和開普勒90i,是人類發現首個和我們太陽系一樣的具有8顆行星的系外“太陽系”。

現在一些航天大國都在尋找地外文明的信息,製造安裝發射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儀器,搜尋所謂的系外行星,尤其是系外“宜居”行星,我們中國也不例外,安裝在貴州號稱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就加入了這個行列。

類似地球“表哥”的行星發現也已經很平常了,比如上述介紹的一些“宜居”星球、系外“太陽系”,比如鬧得沸沸揚揚的“超級地球”和地球“雙胞胎弟弟”,還有開普勒438b、格利澤667cc、開普勒442b、開普勒62e和62f等等,都說的很玄乎,表明這些星球都有地球“表哥”的特點。而且我們太陽系大多數行星和很多衛星也都有大氣和水,許多星球水比地球多很多。但這些並不代表就會有生命出現,事實上迄今為止,科學界還沒有發現哪裡有任何生命或者文明的跡象。

地球生命的出現和形成既有特殊環境的造化,又充滿了偶然性,是一種幸運中的大幸。

在茫茫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的孕育不一定就完全與地球一樣,也不完全是有幾分像地球就會產生生命和文明。但時空通訊是相信這個宇宙絕不會只有人類一個文明存在的,只要我們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相信科學,在科學界持續不懈的努力下,一定會有所突破。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這就是時空通訊的觀點,歡迎大家點評討論發表高見。感謝關注支持和理解。

時空通訊所有發表的回答和文章都屬原創作品,已經授權“維權騎士”維護保障本人原創著作版權權益,侵權必究。有需要使用本人原創作品的歡迎聯繫本人授權,謝謝。


時空通訊


題主所說的“與地球相似度達98%的星球”應該就是指開普勒452-b,因為它號稱是地球表兄。

然而,在我們尚未全面瞭解開普勒452-b之前,就得出這顆行星與地球的相似度高達98%的結論太過於草率。從一些參數來看,開普勒452-b的情況確實與地球高度相似:(1)主恆星開普勒452非常像太陽,它的光譜類型、質量、半徑和表面溫度都與太陽十分接近;(2)開普勒452-b的軌道半徑也像地球一樣是1個天文單位,但它的質量(5倍地球質量)和半徑(1.5倍地球半徑)都要大於地球。

不過,僅根據這些參數,我們還無法確定開普勒452-b是否是一顆宜居的行星,我們也不知道那裡是否存在生命和文明。這是因為即便運行在宜居帶中的行星不一定宜居,行星的宜居性還與行星自身的條件有關。例如,火星被認為是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但這顆行星實際上是不宜居的,因為火星沒有磁場,它的環境十分惡劣,不存在生命。

生命在一顆行星上出現可能是一種非常偶然的事件,更不用說那種能夠建立文明的智慧生命。我們現在只能說開普勒452-b存在生命和文明的可能性相比較高一些,具體情況還有待新一代天文望遠鏡的深入探測。


火星一號


人類在太空中是孤獨的嗎?這是人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搜尋類地行星,特別是搜尋太陽系之外的類地行星,研究它們的存在狀況和演化過程是探索太空的重要任務。

美國在2009年發射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對浩渺星空中數百光年之外的恆星系統進行觀測,已經探索了近2萬顆系外行星,其中有數百顆處於溫度合適的宜居帶內,也是由岩石構成,和地球相似的表面溫度,可能存在液態水。典型例子就是在2015年7月NASA公佈的開普勒-452b,這個系外行星是和地球較為相似的一顆。

開普勒-452b所在的恆星系也和太陽系類似,開普勒-452b被稱為“另一個地球”,它擁有和恆星合適的距離,處於宜居帶內,由岩石組成具有足夠的質量,就可以吸引大氣具有大氣層,並有可能存在液態水。這種和地球環境非常相似的行星,有很大的概率可能孕育出生命。

目前的發現只能說,這個地球表親具有支持生命出現的生活條件,但這些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甚至更高級的文明,還是個疑問。從我們地球的發展過程來看,即使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環境和條件,生命的產生還是及其艱難的,更不要說文明的孕育。

可惜的是,我們也無法前往查看,該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這個距離對人類目前來講,仍然是天文數字。

歡迎評論,關注量子實驗室。


量子實驗室


題主的意思是看到了與地球相似度達98%,進一步聯想到文明。可這兩者有多少關聯嗎?

先分析分析這個說法“與地球相似度達98%”,在題主的問題中,必須要注意這個說法。與地球相似度達98%,誰給出的這個數據?2015年NASA曾經發現一顆類地行星“開普勒-452b”,一些媒體報道時說“據說與地球相似度達98%”。

假設98%這個數據是天文學家給出的,天文學家更關注的是星球的質量、體積、離恆星的距離、自轉公轉週期等與天文相關的數據,有沒有文明則是另一個問題。生命科學家看會不會誕生生命看的又是另一套更加繁瑣更加複雜的數據,天文學家那裡的與地球相似度98%,到了生命科學家那裡相似度可能連1%都沒有。

要產生文明,需要有生命,生命還需進化成高等智慧的生命。地球有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可人類的誕生卻是眾多偶然因素共同參與下形成的。一旦其中某個環節稍稍發生了變化,人類的今天完全會大不相同。

從生命誕生到今天,地球上誕生了億萬個物種,絕大多數已滅絕。人類的誕生也是極其的偶然,今天的人類在龐大的進化樹上也只不過是最細小的一枝,其他枝幹上的生物也沒有產生文明。

我們現在人類在生物學中的分類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類人形超科人科人屬智人種,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比如北京猿人、藍田人、元謀人、南極直立人等和我們都不是一個種,他們都已滅絕。由此可見,即使一個星球上能夠產生生命,由生命再到文明也是極其偶然的事情。

地球上的環境稍微變化一下,就可能導致物種的大批滅絕。比如,地磁場變了,宇宙射線就可能擋不住;二氧化碳濃度稍微變化,地球的溫度就會發生較大變化;這些都不利於生物的生存。地球上經歷的冰河時期就是例子。

最後總結一下,即使天文學家在宜居帶發現了與地球相似度99.9%的類地行星,恐怕也和地外文明沒有多大的關聯。


刁博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這並不是一個最近的新聞,而且一個2011年由美國宇航局發佈的一個消息。當時公佈的這顆行星叫做開普勒-22b。後來闢謠說,其實當時發現適合人居住的行星不止這一顆,而是有2700多顆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這是美國宇航局披露的其中的第一顆行星,而不是唯一的一顆。

開普勒計劃是從2009年開始啟動的,到2013年結束。目的就是去太陽系外發現環繞其他恆星運轉的類似地球的行星。

首先披露的這顆開普勒-22b行星,距離地球有600光年遠,它圍繞一顆已經到了晚年的恆星在運轉,表面溫度大約21度。但是還有一些信息,因為距離遙遠,科學家們沒有確切地檢測到,只能是猜測。

這些行星是地外生命存在的希望,但是因為距離遙遠,這些行星上是否真的適合人類生存,也是未知數,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具有和地球一樣的大氣層,地面的情況如何,空氣中的成分如何。而且生命在地球上的產生也是偶然事件。很可能2700多顆是真正適合人類居住的是寥寥無幾,也許它們中有生命存在,也許根本沒有。


科壇春秋精選


這不是一個很新的新聞了。

2015年7月23日美國宇航局(NASA)宣佈發現了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隨後各種新聞鋪天蓋地,外國媒體給Kepler-452b起了暱稱叫地球2.0、地球的表親。國內的大小媒體也是過一段時間就拿出來說一下,比如搜索一下就會發現“找到與地球相似度達98%的星球”的文章從2015年開始就沒斷過(見下圖紅箭頭所指的年份)。

下面簡單講一下什麼叫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然後大家可以開動腦筋判斷是否存在文明。

系外行星(exoplanet )的意思是太陽系以外的、圍著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如果浩渺宇宙只有人類一種智慧生命存在,那會是非常孤單的,就好比茫茫人海卻找不到另一半一樣孤單吧。

很多人找對象講究門當戶對,希望有共同語言,找外星生命也是一樣,不然如何愉快地聊天呢。於是不管是普通人還是科學家都希望找到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希望在上面找到生命甚至文明的存在。

為此科學家發射了一個太空望遠鏡,用歐洲一位著名天文學家來命名,叫開普勒空間望遠鏡(見下圖)

Kepler-452b前面的Kepler就是開普勒的英文,後面的數字452表示是該望遠鏡發現的編號為452的恆星,最後b表示Kepler-452這顆恆星的編號為b的行星。目前只在Kepler-452周圍發現Kepler-452b這一顆行星。

除了太陽以外的其他恆星通常離我們都比較遠,距離都是用光年來計算的。1光年等於9460730472580800米,Kepler-452離我們有1400光年,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到底有多遠。

因為太遠了,所以很難直接看到系外行星(下圖這種都是藝術家畫的想象圖),只能通過系外行星繞其恆星的運動等蛛絲馬跡來計算和推測。

這有點像晚上看到遠處樓房窗戶,如果拉著窗簾亮著燈,看到有窗戶裡有忽明忽暗的變化,有可能是燈本身在閃,也可能是屋裡有人在走來走去,於是我們通過光線的變化來推測屋裡有沒有人。這樣的推測有事實依據但是不能保證100%的準確

同樣的,科學家在找系外行星的時候,因為觀測條件的限制(沒法衝到那顆恆星跟前直接看),所以用了一些相對簡單的條件來判斷一顆系外行星是否跟地球相似。

比如大小、成分和軌道位置。

  • 由於觀測技術的限制,個頭更大系外行星更容易被發現,所以我們找到了很多像木星、天王星那樣的大塊頭,這樣的大塊頭系外行星,往往沒有堅實的固態表面,跟我們地球差別明顯。同時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小個子系外行星被找到(見下圖黃點),Kepler-452b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一顆大小更接近地球的叫Kepler-186f。

  • 如果已知大小和質量,我們可以計算密度,然後就大概知道一顆系外行星是由什麼組成的了,如果它具有岩石成分,就像我們的地球一樣,那就可以有一個地面可以蓋房子建城市。
  • 最後是軌道位置,也就是系外行星離其恆星的距離遠近,太近了會很熱甚至被烤乾,太遠了就很冷,連氣體都凍成冰了。遠近適中的軌道位置就是宜居帶(habitable zone,見下圖)。

Kepler-452b滿足了這些相對簡單的條件,所以媒體就比較激動,但是從科學上說,即使滿足了這些條件,只能說那裡有可能有生命,可能性有多大呢,顯然不是98%,還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才能確定,而且即使有外星生命,離發現外星文明也還有很大距離。大家不妨看看外國媒體起的暱稱“地球的表親”,想想有多少人會覺得自己跟表親之間相似度98%簡直就是一個人之類的?

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會有更多的跟Kepler-452b類似的系外行星被發現,也許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收到來自宇宙深處的問候。

宇宙浩瀚無垠,個人水平有限,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疏漏,請多指教。


喬小海


人類一直熱衷於尋找地外生命,科學家們覺得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尋找與地球相似的星球,目前已經找到了兩顆相似度極高的,雖然都不在太陽系,但是在天文數字上來看還是很近的。



第一顆是開普勒-186F,距離地球大約500光年,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行,而不是像我們一樣的太陽。它比地球大10%,公轉週期是130天,也就是它的一年只有130天。在它的星系中,共有5顆行星,其中開普勒-186F是最外層的一顆,從其距離看,正好位於可保有液態水的宜居帶外層。儘管其質量和組成成分無法探測,但研究人員認為,類似大小的行星非常可能是岩石行星。此外,它從主星獲得的能量是地球從太陽獲得能量的三分之一,站在其表面上,正午的“陽光”亮度差不多是地球上日落前一個小時的陽光亮度。看來是一顆比較暗淡冰冷的星球,不過也是可能有生命的,就像我們這長毛厚皮白色的冰川野獸。



第二顆是LHS 1140b,這顆星球與地球的相似度達到了99%,距離地球更近,大約39光年,質量是地球的7倍,也在繞著它的太陽運行。科學家稱它的構成成分可能是岩石,這種岩石行星比疏鬆的氣態行星更適合生命的發展,而LHS 1140b的表面平均溫度與地球很近。另外,這顆星球已形成了50億年,比地球還久,也許已經進化出了生命甚至高等文明。科學家表明,這顆星球是如今所知道的宜居帶裡最適合生命生存的。用現今的天文望遠鏡已經能夠看到這顆星球,或許一百年後有機會移民那顆星球。




覺得可以就點個贊吧!\\(≧▽≦)/


陳小有同學


科學家的確是找到了一顆與地球相似程度很高的行星——開普勒-452b,但是相似程度98%是誰給出的呢?

開普勒-452b,是美國國家宇航局於2015年新發現的一顆地外行星,直徑為地球的1.6倍,地球相似指數為0.83,位於距離地球1400光年外的天鵝座。這是2015年為止發現的首個圍繞太陽同類型恆星旋轉且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被稱為地球2.0,“地球的表哥”。



2015年,美國國家宇航局宣稱他們發現了一顆與地球相似指數達到0.98的類地行星開普勒-452b,其到恆星的距離,跟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同,NASA稱,由於缺乏相關數據,現在還不能說開普勒-452b究竟是不是另一個地球,但是卻可以說它是迄今為止“最接近另外一個地球”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位於所謂的“行星宜居帶”,理論上該行星表面會有適宜生命存在的液態水和大氣。就這個方面來講,開普勒-452b確實與地球的相似程度很大,但是這不意味著它上面就一定有生命存在,甚至是有文明。



由於缺乏相關數據,人們還無法判斷其物質組成,但是根據相關推測,它很有可能是一顆岩石行星,如果是的話,那麼與地球就更相近了。其公轉軌跡略大於地球的公轉軌跡,公轉一週需要385天,比地球多了不到一個月,地表的重力為地球的2倍,但是這個並不影響,如果人類居住在這個星球上,反而會變得更加強壯(當然身高會變矮)。雖然說了這麼多,至於其上面有沒有生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現在看來,我們是無法瞭解到的。


總之,這個被稱為地球第二的類地行星,由於距離我們太遠,以我們現在的速度,即使是經過了千萬年也無法到達,更何況, 它雖然與地球非常相似,但也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對於它與地球的相似程度達到98%這一點,也還只是科學家的推測而已,而對於它的推測,現階段根本無法得到證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