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告訴孩子中國31省名字由來,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今天是國慶69週年紀念日,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在這個舉國歡慶的特殊日子裡,給孩子們普及一下華夏大地名字的由來故事,頗有意義!

國慶節,告訴孩子中國31省名字由來,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北京市(簡稱京)

北京在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佔了元大都。朱元璋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並把北平改為北京,意與南京相對之意。簡稱京。

天津市(簡稱 津)

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裡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後,為了紀念由此起兵的“靖難之役”而改名天津,意思是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上海市(簡稱 滬)

北宋初期,這裡已形成居民點,從這裡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後來邕改為滬,所以上海簡稱滬。

重慶市(簡稱 渝)

重慶是一個歷史名城。古稱渝州、巴州、江州。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南宋時,趙敦封恭州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於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重慶簡稱渝。

山東省(簡稱 魯)

山東的山古時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時是指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即秦國東邊的中原地區。另一個就是太行山。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山東省名即來源於此。山東簡稱魯。

山西省(簡稱 晉)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山是指太行山,明朝1369年始置山西行省,後改為西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在春秋屬晉國,被稱為“三晉之地”因此簡稱“晉”

河南省(簡稱 豫)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得名。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甲骨文象形字“豫”的根源與河南簡稱“豫”的由來。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國、中原、中州、中土、神州之稱。因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北省(簡稱 冀)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得名。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1928年稱河北省。因古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湖北省(簡稱 鄂)

湖北省,省會武漢。地處華中地區,位於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簡稱鄂。

湖南省(簡稱 湘)

湖南省之名最早得與唐湖南觀察使,又稱湖南道,但是道府在衡陽。後宋荊湖南路州府在長沙,清1664年湖廣行省南北分治,依洞庭湖為界北為湖北行省,南為湖南行省。因其境內有湘江,而被稱為“三湘”還因秦置湘縣,晉設湘州。因此湖南省簡稱“湘”。

國慶節,告訴孩子中國31省名字由來,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安徽省(簡稱 皖)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明朝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朝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建國後為安徽省。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江西省(簡稱 贛)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江蘇省(簡稱 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浙江省(簡稱 浙)

唐玄宗(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浙江名字起於唐758年拆江南東道為浙江西道,浙江東道和福建道。明改元江浙行省為浙江行省,此為浙江建省之初。浙江一直被稱為“越”直到唐開始置浙江道,後宋又改為兩浙路。所以浙從唐代替越。簡稱“浙”

福建省(簡稱 閩)

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明朝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朝改福建省。福建簡稱閩

廣東省(簡稱 粵)

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明朝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朝改廣東省。簡稱粵

廣西省(簡稱 桂)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明朝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朝改廣西省,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簡稱 瓊)

以海南島得名。清朝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1988年升海南省。

雲南省(簡稱 雲)

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明朝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朝改雲南省。

貴州省(簡稱 貴)

以貴山得名。明朝置貴州土司,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朝改貴州省。

四川省(簡稱 川)

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明朝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朝改四川省。

陝西省(簡稱 陝)

以陝原之西得名。明朝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朝改陝西省。

甘肅省(簡稱 甘)

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明朝為陝西行都司,清朝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

黑龍江省(簡稱 黑)

中國的最北方,有一條著名的大江,叫黑龍江。清朝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

吉林省(簡稱 吉)

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

遼寧省(簡稱 遼)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明朝為遼東都司,清朝設遼東將軍,民國改遼寧省,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年光復後改回遼寧省。

青海省(簡稱 青)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明朝屬朵甘都司等,清朝初為衛藏地,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 寧)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明朝屬陝西省,清朝改寧夏府,屬甘肅省,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銷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 蒙)

內蒙以漠南蒙古得名。清朝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設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 新)

新疆以其為新闢疆土稱新疆。清朝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清末設新疆省,建國後改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簡稱 藏)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民國為西藏地方,建國後改西藏自治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這個名字有兩種說法。一是相傳今日香港薄扶林一帶,有一條名為“瀧水”的山溪,由瀑布注成。傳說此溪澗湧出甘甜而帶有香味的水,附近航海者常到此溪汲取食水飲用,並將溪澗名為“香江”,更將溪澗出海處改名為“香港”,最後演化為整個島嶼的名稱。二是明朝時候東莞生產香料非常出名,因此又稱“莞香”。傳說香港於明朝時亦盛產莞香,因此時人稱石排灣一帶為“香港”,而港灣附近的村落則叫作“香港村”。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這個名字最早記載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此後還有“濠江”、“海鏡”、“鏡湖”等多個別名。約四、五百年前,澳門蠔產豐富,南北兩海灣,水靜灣圓,有如明鏡。後來澳門又稱作澳,即“泊囗,外國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又因為當時澳門地屬香山縣,也稱為“香山澳”。

國慶節,告訴孩子中國31省名字由來,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孩子們一定要知道,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祝大家國慶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