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在中國電影票房每年500多億的今天,西影已經基本“熄影”了。如果用電影來形容,這是一個從“百鳥朝鳳”到“大腕的葬禮”的過程。

將一手好牌打成現在這樣,不知道西影60華誕的總結該如何書寫?是一曲輓歌、一份悼詞,還是一曲催人奮起的《義勇軍進行曲》?

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期到來,是否意味著電影行業的新變革,西影是否能借新的變革而順勢崛起,仍是個問題。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圖源網絡)

10月9日,國慶長假剛剛結束,西影60週年慶祝活動在西安舉行。眾多知名電影人以電影的名義相聚古城西安,共賀西影創建60週年,黃建新、楊亞洲、張嘉譯、金琛等“奮鬥在外”的西影人一起“回家團圓”。

應該說,生活在這個城市的許多人已經忘了西安還有個西部電影集團。

如果不是這個絲路電影節,年輕人大概都不知道西安還可以生產電影,不知道西安電影製片廠除了沒獲過奧斯卡外,幾乎囊括過這個星球上大部分有名的電影獎,不知道至今獲得過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四部大陸影片,有三部出自西影,不知道至今獲得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四部大陸影片,有三部出自西影。

西影的衰落,已經不是近些年的事了。

16年前西安的一家媒體就以《西影為何沒成為東方好萊塢》為題報道了西影的窘境。文中寫到:進入21世紀,西影的落寞已完全的顯現出來,從2000年6月西影股份公司成立到2002年7月止,共出品了9部影片,其中只有三部是西影投資或合資拍攝的。

這與西影輝煌時期每年投拍12至15部電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夢”悄然離開了西影廠。大腕們紛紛離開西影廠,吳天明去了,張藝謀去了,鞏俐去了……太多的人都離開了,一個強大的創作團體悄然解體,曾是中國電影界一大景觀的強勢團體不復存在了。

十幾年前的衰落如今依然沒有太大改觀。

在中國電影票房每年500多億的今天,西影已經基本“熄影”了。如果用電影來形容,這是一個從“百鳥朝鳳”到“大腕的葬禮”的過程。

將一手好牌打成現在這樣,

不知道這個60華誕的總結該如何書寫?是一曲輓歌、一份悼詞,還是一曲催人奮起的《義勇軍進行曲》?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report:西影為何沒成為東方好萊塢)

■□■□■

創造中國電影的“神話”

上世紀50年代末,在西安大雁塔以東三百米處的農田荒草地上,西安電影製片廠拔地而起,成為西北第一個電影製片基地。

西影廠的建立,填補了西北地區影視的空白。

作為中國西北影視發展的探路者,建廠初期西影生產了一批具有濃厚西北氣息,反映大西北民俗風情的電影,如戲曲片《三滴血》、《草原風暴》、《碧空銀花》、《桃花扇》、《天山的紅花》。而攝製於1963年、由孫敬導演、著名影星王丹鳳、馮喆主演的《桃花扇》,堪稱經典,是一部可以寫入中國電影史的作品.

“文革”結束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席捲中國。陝西人文底蘊豐厚,文學藝術界人才輩出,春江水暖我先知,文化事業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在這種背景下,西影廠連續生產了《生活的顫音》、《第十個彈孔》、《西安事變》、《沒有航標的河流》、《人生》、《野山》等影片,這些影片在國內外獲獎16次,贏得了眾多好評。作為當時的國有八大製片廠之一,與長影、北影、上影等兄弟電影廠相比,偏踞西北的西影廠已經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氣勢。

而到了80年代後期,西影廠不僅把“老大哥”北影、長影、上影甩在身後,更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西影的“黃金時代”與一個人是分不開的,也可以說是在他的帶領下,走向了輝煌,這個人就是吳天明。

1983年,吳天明被任命為西影廠廠長。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中的頂樑柱,吳天明上任前已有多部作品獲過大獎。這位作風硬朗、有魄力的資深電影人,一上任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84年7月,吳天明召開了一次具有震撼性的全廠大會,當場免除大部分部門負責人職務,同時大膽起用新人。

一場大“換血”後,西影廠煥發活力。

此後五年裡,在他的託舉下,滕文驥、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黃建新、田壯壯、何平等一批第五代導演中的傑出代表紛紛成長起來,成為了西影廠強大的創作團體。

吳天明執掌後的西影,好作品層出不窮

他自己執導的電影《人生》獲得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老井》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並在第2屆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故事片金麒麟大獎。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在國際影壇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開始,獲得第38屆德國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此後黃建新的《黑炮事件》、陳凱歌的《孩子王》、田壯壯的《盜馬賊》、何平的《東陵大盜》等片相繼誕生,

西影廠在國內外各種電影節上抱獎而歸。

一時間,在世界範圍內,西影就代表著中國電影。至今獲得過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四部大陸影片有三部出自西影,獲得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四部電影中有三部是西影的電影。

1985年之後的三年,達到了西影的巔峰時期。幾乎每一部打上西影廠招牌的電影,或國內外獲獎,或票房大賣,片頭“西安電影製片廠”幾個字,也成了電影的金字招牌。那時候,電影人都以到西影拍片為榮。一波接一波有想法的年輕人懷揣著電影夢來到西影廠,一大批反映深刻人文反思精神的電影精品湧現出來,“西部電影”成為研究課題,被學界關注。

應該說,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個高潮期,陝西的各項事業還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整個80年代,不僅僅是西影廠,當時的不少國有企業,都是牛逼的,除軍工外,家電、電工、輕紡等和民生有關行業迅速崛起,他們或得風氣之先,或者勇立潮頭,利用國有企業數十年來積累下的人才、技術與經濟實力優勢,在市場競爭還不充分的情況下,創造了至今也未企及的輝煌。

幾乎每一屆領導人都抱怨陝西人保守,不知可曾研究過80年代,可曾問過那些在“南巡講話”之後——改革開放第二個高潮期,離開陝西的陝西人。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西影廠出品電影部分剪影,圖源西影集團官網)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

“活著”的西影廠

道家說,物極必反。引領中國電影十年的西影廠,卻也逃不過這樣的“宿命”。有人說是因為吳天明的離任,造成了西影廠的衰落。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卻也有很強的侷限性,就如同“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話題一樣。

80年代的最後一年,吳天明離任西影廠廠長。有人說當時西影廠像是被抽去了主心骨。然而之後的這一段時期內的西影還有著陳凱歌、顧長衛、何平等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們還在為西影廠料理“最後的晚餐”。出現了《黃河謠》、《菊豆》、《霸王別姬》、《雙旗鎮刀客》等一批榮獲眾多國內外獎項的電影。

時間的車輪總是向前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越來越展現出其活力,中國電影機制的改革也在不斷向前。1993年,廣電部連發《關於深化當前電影體制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方案實施細則》及《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影片購銷暫行辦法》的通知,《關於加強電影製片廠向社會籌資拍攝故事影片管理的規定》。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改變了國有企業壟斷電影市場的格局,結束了我國電影行業計劃經濟指導下形成的影片統購統銷、產銷脫節的製片發行模式,把各電影製片廠推向市場,自負盈虧。

更可怕的是,民營資本可以進入電影行業,正式開始了為國有電影製片廠“養老送終”的時代。1994年華誼兄弟廣告公司成立,後進軍影視圈開始拍電視劇;1998年開始投資電影,作品有《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大腕》、《刮痧》、《罪證》、《天地英雄》、《我的1919》等;1998年,“北京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成立,開啟了“光線傳媒”攻城略地的步伐;2003年,博納不滿足於單純電影發行,開始向電影產業的上游開疆拓土。

華誼等影視公司的相繼成立,再加上電影引入制度的建立,《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好萊塢大片相繼引入,對國有電影廠形成了空前的挑戰。“競爭”一詞,雖然從80年代就已經深入人心,但對電影圈來說,基本都是兄弟之間的“鬩牆”。大家面臨的是相同的體制機制,要脫穎而出,往往只需掌門人膽子大一點,在那個僵化的體制上稍微開一個小口子,引入活水。西影等電影廠迅速崛起的秘訣不外如此。

而到了90年代後期,隨著民營介入,這些比“膽子”的“競爭”,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面對真正“狼來了”的局面,

這些僅僅一隻腳踏進了市場而身體和大腦還留在“計劃時代”的老電影廠,毫無招架之力。陳舊的管理機制,冗繁的人員編制等問題相繼暴露,面對自由競爭的市場,集體遭遇滑鐵盧西影也不例外。

雖也在“大刀闊斧”改革,但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卻僅僅放在了內部調整和減少虧損上,因此效果並不明顯。吳天明離任時,西影廠雖然拍了幾十部好電影,但貸款已達3000萬元,之後越拍越賠錢。西部電影集團副總裁孫毅安曾說:“在最低潮的時候,可以說是很多電影廠都到了拍一部賠一部的地步。”最後甚至走上了以地換錢的地步,沒落程度可想而知。

有名的導演離開西影,“北漂”了,西影自己的人也都轉行去拍廣告、做文化公司,人才大量流失。在這一場“優勝劣汰”中,西影“一敗塗地”,這個曾在中國百年電影發展史中,留下過深刻烙印的國有製片廠,被徹底拉下神壇。正應了《喋血雙雄》裡那句經典臺詞:“這個世界變了,我們都不再適合這個江湖。”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片頭“西安電影製片廠”幾個字,曾是電影的金字招牌|圖源網絡)

■□■□■

繁華的西影路與落寞的西影廠

由西安大雁塔廣場往東,是有名的西影路,因一個電影廠的名字命名一條路,不知在全國還有沒有第二條。

西影繁華耀眼的時候,這條路燈不明、路不平,周邊不是苗圃就是農田,入夜陰森。數十年一晃而過,西影路周邊的環境日新月異,但曾經的西安電影製片廠,卻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2000年5月,西影廠聯合上海西城實業有限公司、西安天慧信息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企業組建西影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西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西安明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西影華誼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投拍《天地英雄》、《我的1919》、《卡拉是條狗》、《手機》、《可可西里》、《天下無賊》、《功夫》等電影。

這個當初號稱“強強聯合”的新公司,她的時光似乎停止在2006年。此後,再沒見有什麼新片子問世。

同在2003年,我國加快了電影產業化進程:

9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同時頒佈了三個新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這三個規定或者“暫行規定”,為電影產業的開放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推動中國電影的產業化。11月中旬“西部電影集團”掛牌成立。從此,44年廠齡的西影廠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部電影集團”。而直到2009年,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才正式成立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2003年成立的“西部電影集團”,仍需要《紅高粱》的“我爺爺”推介)

2003年的電影產業化改革,進一步降低了電影市場的准入,大量民營資本進入到電影產業當中。在商業化浪潮的帶動下,民營影視公司在市場上呼風喚雨、興風作浪,賺得盆滿缽盈,完成了第一批的資本原始積累。

如華誼、光線等諸多民營影視企業紛紛抓住機遇,又坐上資本的高速列車,此後數年間業績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直至2009年後多家影企上市,民營企業逐漸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的中堅力量,不僅領航中國電影發展,還創造了產業奇蹟。10年前,中國全年電影票房僅有40多億,而到2017年,票房達到559億,2018年前8個月,已經超過400億,位列全球第二電影大國,僅次於美國。

從前的輝煌對於西影來說,像是南柯一夢。從工廠制到公司化,西影廠雖完成了脫胎換骨般的改制,卻早已錯失良機,遺憾掉隊。

而曾經的那個西影,僅存於老一輩的記憶深處,不再翻動便已忘卻,對於80後、90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西影或許真的只是一條“西影路”了。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 圖源網絡)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

繁榮期到來,西影能否搭上“順風車”

“任憑江湖風雲起,我自巋然不動。”有人這樣說過去幾年的西影。自2009年西影集團公司成立以來,在主業方面,叫得上好、叫得上座的電影幾乎沒有,唯一可提的或許也只有2011年的《白鹿原》和2017年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加長紀念版的復映。

梳理西影集團公司的佈局,目前旗下控股及所屬的企業和實體達7家之多。尤其是2018年10月,西影集團公司陝文投聯合打造的“電影圈子·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項目的落成,更被視為西影重新煥發活力的契機。

依託主業優勢、謀求多輪驅動是眾多龍頭企業的發展路徑,但西影卻似乎在“另闢蹊徑”。多元化的佈局裡,主業被放置在“租賃”的位置。然而如果主業都沒做好,又如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看如今的電影市場,作為兄弟的中影、上影已經上市,在資本市場上混得風生水起,也拍出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西影在上一輪高潮中已經落伍,現在似乎也沒見有什麼大的舉動。

如何在電影市場上佔領一席之地,或許才是如今西影執政者應考慮的首要問題。

如今,中國有望超越北美,成為當期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期到來,是否意味著電影行業的新變革,西影是否能借新的變革而順勢崛起,仍是個問題。

有意思的是,在西影集團的官方網站商業合作一欄中,商業合作置頂的是器材租賃的選項,而劇本徵集被放在了最後一項。


文字:子墨 排版:嫋嫋


—The End—

徵稿啟事

『拙見 西安』 公開徵稿!內容不限,但須原創首發,一經採用,會奉上豐厚稿酬。 來稿請發

[email protected].


西影60年華誕,送一曲讚歌還是輓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