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在中国电影票房每年500多亿的今天,西影已经基本“熄影”了。如果用电影来形容,这是一个从“百鸟朝凤”到“大腕的葬礼”的过程。

将一手好牌打成现在这样,不知道西影60华诞的总结该如何书写?是一曲挽歌、一份悼词,还是一曲催人奋起的《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期到来,是否意味着电影行业的新变革,西影是否能借新的变革而顺势崛起,仍是个问题。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图源网络)

10月9日,国庆长假刚刚结束,西影60周年庆祝活动在西安举行。众多知名电影人以电影的名义相聚古城西安,共贺西影创建60周年,黄建新、杨亚洲、张嘉译、金琛等“奋斗在外”的西影人一起“回家团圆”。

应该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许多人已经忘了西安还有个西部电影集团。

如果不是这个丝路电影节,年轻人大概都不知道西安还可以生产电影,不知道西安电影制片厂除了没获过奥斯卡外,几乎囊括过这个星球上大部分有名的电影奖,不知道至今获得过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四部大陆影片,有三部出自西影,不知道至今获得过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四部大陆影片,有三部出自西影。

西影的衰落,已经不是近些年的事了。

16年前西安的一家媒体就以《西影为何没成为东方好莱坞》为题报道了西影的窘境。文中写到:进入21世纪,西影的落寞已完全的显现出来,从2000年6月西影股份公司成立到2002年7月止,共出品了9部影片,其中只有三部是西影投资或合资拍摄的。

这与西影辉煌时期每年投拍12至15部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梦”悄然离开了西影厂。大腕们纷纷离开西影厂,吴天明去了,张艺谋去了,巩俐去了……太多的人都离开了,一个强大的创作团体悄然解体,曾是中国电影界一大景观的强势团体不复存在了。

十几年前的衰落如今依然没有太大改观。

在中国电影票房每年500多亿的今天,西影已经基本“熄影”了。如果用电影来形容,这是一个从“百鸟朝凤”到“大腕的葬礼”的过程。

将一手好牌打成现在这样,

不知道这个60华诞的总结该如何书写?是一曲挽歌、一份悼词,还是一曲催人奋起的《义勇军进行曲》?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report:西影为何没成为东方好莱坞)

■□■□■

创造中国电影的“神话”

上世纪50年代末,在西安大雁塔以东三百米处的农田荒草地上,西安电影制片厂拔地而起,成为西北第一个电影制片基地。

西影厂的建立,填补了西北地区影视的空白。

作为中国西北影视发展的探路者,建厂初期西影生产了一批具有浓厚西北气息,反映大西北民俗风情的电影,如戏曲片《三滴血》、《草原风暴》、《碧空银花》、《桃花扇》、《天山的红花》。而摄制于1963年、由孙敬导演、著名影星王丹凤、冯喆主演的《桃花扇》,堪称经典,是一部可以写入中国电影史的作品.

“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国。陕西人文底蕴丰厚,文学艺术界人才辈出,春江水暖我先知,文化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这种背景下,西影厂连续生产了《生活的颤音》、《第十个弹孔》、《西安事变》、《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野山》等影片,这些影片在国内外获奖16次,赢得了众多好评。作为当时的国有八大制片厂之一,与长影、北影、上影等兄弟电影厂相比,偏踞西北的西影厂已经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而到了80年代后期,西影厂不仅把“老大哥”北影、长影、上影甩在身后,更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西影的“黄金时代”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在他的带领下,走向了辉煌,这个人就是吴天明。

1983年,吴天明被任命为西影厂厂长。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顶梁柱,吴天明上任前已有多部作品获过大奖。这位作风硬朗、有魄力的资深电影人,一上任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84年7月,吴天明召开了一次具有震撼性的全厂大会,当场免除大部分部门负责人职务,同时大胆起用新人。

一场大“换血”后,西影厂焕发活力。

此后五年里,在他的托举下,滕文骥、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黄建新、田壮壮、何平等一批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纷纷成长起来,成为了西影厂强大的创作团体。

吴天明执掌后的西影,好作品层出不穷

他自己执导的电影《人生》获得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老井》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并在第2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故事片金麒麟大奖。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在国际影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开始,获得第38届德国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此后黄建新的《黑炮事件》、陈凯歌的《孩子王》、田壮壮的《盗马贼》、何平的《东陵大盗》等片相继诞生,

西影厂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抱奖而归。

一时间,在世界范围内,西影就代表着中国电影。至今获得过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四部大陆影片有三部出自西影,获得过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四部电影中有三部是西影的电影。

1985年之后的三年,达到了西影的巅峰时期。几乎每一部打上西影厂招牌的电影,或国内外获奖,或票房大卖,片头“西安电影制片厂”几个字,也成了电影的金字招牌。那时候,电影人都以到西影拍片为荣。一波接一波有想法的年轻人怀揣着电影梦来到西影厂,一大批反映深刻人文反思精神的电影精品涌现出来,“西部电影”成为研究课题,被学界关注。

应该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高潮期,陕西的各项事业还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整个80年代,不仅仅是西影厂,当时的不少国有企业,都是牛逼的,除军工外,家电、电工、轻纺等和民生有关行业迅速崛起,他们或得风气之先,或者勇立潮头,利用国有企业数十年来积累下的人才、技术与经济实力优势,在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创造了至今也未企及的辉煌。

几乎每一届领导人都抱怨陕西人保守,不知可曾研究过80年代,可曾问过那些在“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第二个高潮期,离开陕西的陕西人。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西影厂出品电影部分剪影,图源西影集团官网)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

“活着”的西影厂

道家说,物极必反。引领中国电影十年的西影厂,却也逃不过这样的“宿命”。有人说是因为吴天明的离任,造成了西影厂的衰落。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却也有很强的局限性,就如同“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话题一样。

80年代的最后一年,吴天明离任西影厂厂长。有人说当时西影厂像是被抽去了主心骨。然而之后的这一段时期内的西影还有着陈凯歌、顾长卫、何平等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们还在为西影厂料理“最后的晚餐”。出现了《黄河谣》、《菊豆》、《霸王别姬》、《双旗镇刀客》等一批荣获众多国内外奖项的电影。

时间的车轮总是向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越来越展现出其活力,中国电影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1993年,广电部连发《关于深化当前电影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影片购销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厂向社会筹资拍摄故事影片管理的规定》。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国有企业垄断电影市场的格局,结束了我国电影行业计划经济指导下形成的影片统购统销、产销脱节的制片发行模式,把各电影制片厂推向市场,自负盈亏。

更可怕的是,民营资本可以进入电影行业,正式开始了为国有电影制片厂“养老送终”的时代。1994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成立,后进军影视圈开始拍电视剧;1998年开始投资电影,作品有《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刮痧》、《罪证》、《天地英雄》、《我的1919》等;1998年,“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成立,开启了“光线传媒”攻城略地的步伐;2003年,博纳不满足于单纯电影发行,开始向电影产业的上游开疆拓土。

华谊等影视公司的相继成立,再加上电影引入制度的建立,《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好莱坞大片相继引入,对国有电影厂形成了空前的挑战。“竞争”一词,虽然从80年代就已经深入人心,但对电影圈来说,基本都是兄弟之间的“阋墙”。大家面临的是相同的体制机制,要脱颖而出,往往只需掌门人胆子大一点,在那个僵化的体制上稍微开一个小口子,引入活水。西影等电影厂迅速崛起的秘诀不外如此。

而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民营介入,这些比“胆子”的“竞争”,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面对真正“狼来了”的局面,

这些仅仅一只脚踏进了市场而身体和大脑还留在“计划时代”的老电影厂,毫无招架之力。陈旧的管理机制,冗繁的人员编制等问题相继暴露,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集体遭遇滑铁卢西影也不例外。

虽也在“大刀阔斧”改革,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却仅仅放在了内部调整和减少亏损上,因此效果并不明显。吴天明离任时,西影厂虽然拍了几十部好电影,但贷款已达3000万元,之后越拍越赔钱。西部电影集团副总裁孙毅安曾说:“在最低潮的时候,可以说是很多电影厂都到了拍一部赔一部的地步。”最后甚至走上了以地换钱的地步,没落程度可想而知。

有名的导演离开西影,“北漂”了,西影自己的人也都转行去拍广告、做文化公司,人才大量流失。在这一场“优胜劣汰”中,西影“一败涂地”,这个曾在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史中,留下过深刻烙印的国有制片厂,被彻底拉下神坛。正应了《喋血双雄》里那句经典台词:“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片头“西安电影制片厂”几个字,曾是电影的金字招牌|图源网络)

■□■□■

繁华的西影路与落寞的西影厂

由西安大雁塔广场往东,是有名的西影路,因一个电影厂的名字命名一条路,不知在全国还有没有第二条。

西影繁华耀眼的时候,这条路灯不明、路不平,周边不是苗圃就是农田,入夜阴森。数十年一晃而过,西影路周边的环境日新月异,但曾经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却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2000年5月,西影厂联合上海西城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天慧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组建西影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西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西安明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投拍《天地英雄》、《我的1919》、《卡拉是条狗》、《手机》、《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功夫》等电影。

这个当初号称“强强联合”的新公司,她的时光似乎停止在2006年。此后,再没见有什么新片子问世。

同在2003年,我国加快了电影产业化进程:

9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同时颁布了三个新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这三个规定或者“暂行规定”,为电影产业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推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11月中旬“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从此,44年厂龄的西影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部电影集团”。而直到2009年,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才正式成立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2003年成立的“西部电影集团”,仍需要《红高粱》的“我爷爷”推介)

2003年的电影产业化改革,进一步降低了电影市场的准入,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到电影产业当中。在商业化浪潮的带动下,民营影视公司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兴风作浪,赚得盆满钵盈,完成了第一批的资本原始积累。

如华谊、光线等诸多民营影视企业纷纷抓住机遇,又坐上资本的高速列车,此后数年间业绩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直至2009年后多家影企上市,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中坚力量,不仅领航中国电影发展,还创造了产业奇迹。10年前,中国全年电影票房仅有40多亿,而到2017年,票房达到559亿,2018年前8个月,已经超过400亿,位列全球第二电影大国,仅次于美国。

从前的辉煌对于西影来说,像是南柯一梦。从工厂制到公司化,西影厂虽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制,却早已错失良机,遗憾掉队。

而曾经的那个西影,仅存于老一辈的记忆深处,不再翻动便已忘却,对于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西影或许真的只是一条“西影路”了。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 图源网络)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

繁荣期到来,西影能否搭上“顺风车”

“任凭江湖风云起,我自岿然不动。”有人这样说过去几年的西影。自2009年西影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在主业方面,叫得上好、叫得上座的电影几乎没有,唯一可提的或许也只有2011年的《白鹿原》和2017年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加长纪念版的复映。

梳理西影集团公司的布局,目前旗下控股及所属的企业和实体达7家之多。尤其是2018年10月,西影集团公司陕文投联合打造的“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项目的落成,更被视为西影重新焕发活力的契机。

依托主业优势、谋求多轮驱动是众多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但西影却似乎在“另辟蹊径”。多元化的布局里,主业被放置在“租赁”的位置。然而如果主业都没做好,又如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看如今的电影市场,作为兄弟的中影、上影已经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也拍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西影在上一轮高潮中已经落伍,现在似乎也没见有什么大的举动。

如何在电影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或许才是如今西影执政者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如今,中国有望超越北美,成为当期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期到来,是否意味着电影行业的新变革,西影是否能借新的变革而顺势崛起,仍是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西影集团的官方网站商业合作一栏中,商业合作置顶的是器材租赁的选项,而剧本征集被放在了最后一项。


文字:子墨 排版:袅袅


—The End—

征稿启事

『拙见 西安』 公开征稿!内容不限,但须原创首发,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 来稿请发

[email protected].


西影60年华诞,送一曲赞歌还是挽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