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不住村是典型的“作風病”

據新華社中國網事客戶端消息,近日,貴州省紀委監委通報了一起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畢節市大方縣多名扶貧幹部因“駐村”不住村、“掛名”不幹事等受到處分,相關領導幹部因監管不力被談話或問責。

“駐村”不住村是典型的“作風病”

“駐村”不住村是典型的“作風病”

潮平兩岸闊,風正好揚帆。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是各級各地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神聖職責。而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在農村最基層,只有沉下去,腳踏實地住在村裡,與老百姓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真正摸清實情,實實在在地解決貧困群眾的實際問題。“駐村”不住村、“掛名”不幹事,是典型的“作風病”,必須堅決整治,杜絕搞形式走過場。

“駐村”不住村是典型的“作風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脫貧攻堅涉及到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的方方面面,事關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馬虎不得、應付不行。安排機關幹部“駐村”幫扶、“掛職”結對,是為了“零距離”、“全天候”地為貧困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如果“駐村”不住村、“掛名”不幹事,浮在上面,簡單地填填表格、碼碼數字,甚至找人“代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十足,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讓中央的扶貧政策打折扣甚至打水漂,還會嚴重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植根人民沃土,才能涵養人民情懷、汲取強大力量。脫貧攻堅、扶貧開發,必須切實轉變作風,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根植人民、紮根基層,敞開村門、敞開心門,讓民生大愛結出扶貧碩果。而扶貧工作中如果存在諸如村辦公樓大門緊鎖,無人值班值守,環境髒亂差,駐村幹部“掛名”駐村、村幹部無故不在崗、編造虛假資料應付督查、公示欄村幹部電話錯亂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問題,則暴露出了我們的一些基層幹部赤子之心不在、人民情懷匱乏,身在基層心不在基層,把基層當作了“秀場”,把駐點基層當作了“兒戲”,與人民公僕的身份極為不符。各級各地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引以為戒,舉一反三,深刻反思,深入挖掘自己靈魂深處的思想根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厚植執政為民、實幹興邦的公僕情懷。

有道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必須堅持和發揚我黨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廣泛經常性地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開展細緻全面的調查研究,摸清底數,掌握病灶,對症下藥、綜合施策,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幫扶實效。各級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健全聯繫困難群眾的長效機制,密切對口聯繫,定期開展調查研究,深入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中,瞭解中共中央關於脫貧攻堅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地方黨委政府更好地完成扶貧任務。“駐村”幹部更要真正“呆在”基層,堅持到最困難的地方,瞭解最真實的情況,提供最真切的服務,將溫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作風問題無小事。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問題,是阻礙政策落實、影響脫貧成效、破壞幹群關係的“攔路虎”、“絆腳石”,必須堅決剷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靈活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好日常監督巡查,將問題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對於“駐村”不住村、“掛名”不幹事等作風問題,堅持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並點名道姓通報曝光,讓各種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無處藏身,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扶貧開發保駕護航。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我們堅信,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眾志成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一定可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可以實現。在這場決戰決勝的攻堅戰中,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持之以恆狠抓作風建設,堅決整治“四風”問題,以優良的作風、務實的作為、親民的行動,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於民、造福於民。

(倪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