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昨晚的“拋石子”遊戲,親們討論比較熱鬧。劉永恆老師說:“我們河南把這種玩法叫‘拾子兒’。”伊人在水之湄老師說:“我們叫‘抓石子’,童年必玩遊戲之一。”崔永燾老師說:“滿族人過去喜歡拿豬的關節染紅了給孩子玩,叫‘嘎拉哈’。”南海網馬壽青老師說:“青海祁連山一帶牧區孩子玩,叫‘抓天蛋’。Lina

關於昨晚的“拋石子”遊戲,親們討論比較熱鬧。劉永恆老師說:“我們河南把這種玩法叫‘拾子兒’。”伊人在水之湄老師說:“我們叫‘抓石子’,童年必玩遊戲之一。”崔永燾老師說:“滿族人過去喜歡拿豬的關節染紅了給孩子玩,叫‘嘎拉哈’。”南海網馬壽青老師說:“青海祁連山一帶牧區孩子玩,叫‘抓天蛋’。Lina-kz老師說:“撿石子還稱‘上老買’,‘老買’可能是羊拐的諧音,因為玩這個遊戲時有人會用羊拐骨代替石子。不知高密話的博古是不是拐骨的諧音。”龍門俠士董慶安老師說:“膠東話叫‘拾把古兒’。那個古(音)應該是核的意思,膠東話把核叫作‘古兒’。”雙啟勞保老師說:“膊骨(是膝蓋位置的骨頭,因為咱的方言是博龍蓋,所以咱就叫他膊骨)。””陳濤小哥說:“我們那邊叫玩石子兒,其中有個口訣:打子葵、葵三子、三子落、碾(抓、撿)二角jue、二角落、碾小角、小角小夠一寶。”國家級非遺項目高密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書畫家曹兆愛老師說:“有感於您發的‘拾啵咕’,所以發兩個我剪的童年記憶圖。‘啵咕’兩個字說法較多,圖中用的是‘駁磆’,日常我卻用‘啵咕’。”她因為難忘記小時候玩的那些健康又有意義的遊戲,所以才設計創作了記憶中玩過、看過的童年遊戲36個圖案,歷經3年多才完成這組原創作品。這組剪紙藝術作品,今年獲得濰坊市設計創意一等獎。曹老師謙虛地說,“年紀也大了,以後就不想再做大作品了,這算是掛剪子的作品吧”。前八圖是曹老師的經典作品,分饗各位,以慰鄉愁。今天是69週年國慶日,我也做個輕漫畫,以示慶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