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盈利渺茫 科大訊飛能否敲破堅冰?

問題纏身的科大訊飛並沒有交出一份令投資者滿意的三季報。多位分析師表示,科大訊飛面臨的更大挑戰是公司核心業務智能語音技術如何商業化,如何產生賺錢效應,而這絕非短期所能解決。

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是科大訊飛所面臨的最直接問題。10月24日,科大訊飛公佈的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83億元,同比增長56%;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9億元,同比增長29.94%,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僅為2462.67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9.75%。只計算第三季度,則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為443萬元,同比下滑89.65%。若再不計入資產減值損失,其主營業務經營利潤只有616萬,經營利率僅為0.3%。

主業盈利渺茫 科大訊飛能否敲破堅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訊飛非經常性損益金額高達1.9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7億元。其中,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政府研發補助以及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子公司少數股權,金額分別達到0.57億元和0.59億元。

據科大訊飛方面解釋,當前正值AI爆發的關鍵窗口期,公司持續加大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生態體系構建的投入以及在教育、政法、醫療、智慧城市等重點賽道的市場佈局投入,由此前三季度員工規模增長較快,帶來管理費用的提升,直接導致前三季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下滑較多。

受“同聲傳譯造假門”、“侵佔國家自然保護區”等事件影響,科大訊飛股價與市值今年被腰斬。

一位不願具名的華南知名券商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表示,三季度公司盈利如此弱,在其意料之內,主要是源於公司現在是投入期。“扣非淨利潤主要跟公司業務投入期時間長短有關,我們預計可能短期到明年上半年都很難有所改變。我們去年對這家公司進行過評級,但今年就沒有了,雖然有關注公司業績狀況並跟管理層有溝通,但現在不會對公司進行評級,主要原因還是盈利能力。”

對於科大訊飛的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平安證券分析師閆磊在10月24日發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從年初至今的經營狀況來看,公司收入規模擴張迅猛,但人員大幅增加和高投入對利潤釋放形成了明顯的壓制。儘管招聘基本就緒,將適度緩解第四季度的費用端壓力,但全年扣非淨利潤仍大概率承壓。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10月25日公開坦言:公司目前受到的壓力較大,要通過源頭的技術創新,保持戰略定力。

閆磊還給出了科大訊飛三大風險提示:競爭加劇風險。公司以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作為核心業務,作為產業熱點,包括BAT等巨頭以及眾多創業公司均在此領域重點佈局,市場競爭加劇可能影響公司業績。技術進展不及預期。作為革命性的前沿新興技術,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仍遠未成熟,如技術進步不及預期,公司高額的研發投入則可能形成損失。

智能語音如何賺錢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對智能語音深有研究的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電子及技術硬件行業首席分析師黃樂平坦言:“語音市場看似是發展起來了,但並沒有看到有賺錢的技術公司,有賺錢的,屬於平臺方,比如亞馬遜、iOS或小米,因為智能算法很難賺錢,會算的產品很少,只能做語音識別。不會算的東西都差距很遠,會算的差異化並不大,這就造成了很難變現。”

黃樂平強調,即使是語音語義識別,最核心問題是牽涉到後臺的中文單元突破,短期來看,這方面很難處理。如果沒有突破,就達不到商用級別,也就是很難賺錢。“安防是個ToB的生意,但語音還沒有一個能應用賺錢的場景。”

黃樂平坦言,自己用過科大訊飛產品。“用還是可以的,但交錢是不會交。”他說道。知名投資人李開復曾說,現在AI語音技術“只能把音變成字,字變成音,但講什麼一個字也不懂。”

前述華南知名券商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表示,科大訊飛所面臨的智能語音盈利問題是行業面臨的通病,翻看全球做語音的公司,其實都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這不是一兩家公司可以通過投資就能做出來的。“我覺得不是行業沒什麼前景,它應該有很好的前景,但目前一方面是技術上沒有完全成熟;另一方面是行業和終端用戶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從盈利角度就不可能有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