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斷供潮”


沒有“斷供潮”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18篇原創首發文章



沒有“斷供潮”

深圳“斷供潮”來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一些中介、貸款人員在推介法拍房,而且數量不少。在中介提供的房源名單中,基本上是被法院查封后被按市場價7折起拍的,甚至有的總價上千萬的豪宅,直接砍掉六七百萬拍賣。而這些房子被拍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斷了月供,或者經營企業資不抵債,被銀行或債權人起訴,不得不賣房子清算債務。

在房地產行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當下,正常的司法拍賣被解讀成了“斷供潮”。至於低價起拍,也基本是司法拍賣的行規,為的是吸引更多的競拍者,也是為了在保證基本收益的情況下不流拍。很多老媒體人可能會對2003年劉曉慶涉嫌偷漏稅被捕後其房產被司法拍賣記憶猶新,據媒體報道,其中十幾套位於北京安慧北里秀園小區的房子起拍價2100元/平方米左右,而當時市場價超過了5000元/平方米,據悉後面不少房源的成交價也低於市場價。

“斷供”對房地產行業來說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雖然斷供的原因可能有多樣,比如投資經營失敗、工作變動、突然患重病,甚至是央行加息也會導致按揭購房者的還貸壓力不斷加大乃至斷供。不過最大的問題可能要數房價的下跌,當房價持續下跌,房子的價值不斷縮水,房價市值不足以抵償欠銀行的購房貸款時,房子就成了“負資產”,這個時候,無力償債或者不看好樓市的房主就有可能將房子扔給銀行,也就是斷供。

斷供的背後共因是居民負債水平和償債能力不足。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居民的負債到底有多少?真的到了要斷供的時候麼?

沒有“斷供潮”

| 10年住戶部門槓桿率區域排行


沒有“斷供潮”

房貸是中國居民的主要負債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居民將資產的約60%配置在房地產市場,居民負債中房貸也佔了大頭,因此,一旦消費者大規模違約,銀行壞賬達到一定限度,極有可能誘發金融體系的地震。

不過,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編寫的《2018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數據,近年來,雖然我國住戶部門債務水平不斷上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井噴式發展與房貸的高速增長,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風險並不突出,但債務增速偏高的趨勢應引起關注。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餘額為40.5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較2008年增長7.1倍。中國一向以高儲蓄率在國際上著稱,負債提升意味著居民的儲蓄下降,也意味著居民的抗風險能力下降。今年的3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演講中提到:從2010年至2017年,居民的儲蓄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佔比從25.4%下降到12.7%,也就是說,中國人賺了100元,也就只會存下來12.7元。這個下降速度雖然比不上負債率的上升,但因為儲蓄的分佈還存在嚴重不均等的情況,上述12.7%也只是一個平均數,據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稱,55%的中國家庭沒有或是幾乎沒有儲蓄,而最高的10%的家庭的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74.9%,很多“零儲蓄”的人被平均了。

負債率上升,儲蓄率下降,那麼錢都去哪兒了呢?答案是,大頭去了房地產市場。今年的4月份,匯豐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千禧一代”(80、90後)住房擁有率高達70%,其間有4成的青年買房靠父母。買房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絕大部分還是得依靠父母的存款提供首付,同時自己每月還得負擔貸款,這勢必會減少老一輩的存款,並導致年輕的負債率升高、存款率降低。

從結構上看,住戶部門債務主要由消費貸款和經營貸款構成,2017年末,兩者佔住戶部門債務餘額的比例分別為77.8%和22.2%,同比增速分別為25.8%和8.1%。

沒有“斷供潮”

| 2017年住戶部門債務餘額及增速

央行報告認為,自1997年商業銀行開辦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以來,住戶部門債務中個人住房貸款一直佔據主體地位。2008-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3.0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佔住戶部門貸款餘額的比例保持在45%-54%。

但是這一數據在很多學者看來仍是低估,原因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通過互聯網金融、民間借貸、典當行等途徑,居民也獲得了大量的債務性融資,而這部分負債是沒有被央行計入的。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7年,P2P等網貸行業貸款餘額(包括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59%,這其中的首付貸等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入了房地產市場。

樓市負債的增長與房價的升降有較高的相關性。往往房價上漲,居民的信貸積極性也就上升,比如2009年,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採取了一系列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政策,房地產市場價格止跌回升,住戶部門債務也隨之快速增長。2009年底,住戶部門債務餘額8.2萬億元,同比增長43.3%,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餘額4.4萬億元,同比增長47.9%。2015-2017年,這一輪房貸的上漲,也是由於房價的迅猛上揚。


沒有“斷供潮”

居民債務風險整體可控

住戶部門債務的上漲,有沒有風險?

央行報告認為,從整體水平看,中國住戶部門債務負擔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且住房貸款抵押物充足、違約率低,當前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債務積累過快需予以關注。

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住戶部門槓桿率(債務餘額/GDP)為49.0%,低於國際平均水平(62.1%),但高於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平均水平(39.8%),金磚五國中,其他四國印度僅為10.9%,俄羅斯為16.2%,巴西為24.7%,南非為33.1%,均低於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住戶部門債務與GDP的比值低於10%時,該國債務的增加將有利於經濟增長,比值超過30%時,該國中期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而超過65%會影響到金融穩定。從數據來看,中國處於低位,但也並不樂觀,整體債務的上升已經開始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沒有“斷供潮”

| 2017年主要經濟體住戶部門槓桿率

更大的風險則在於我國住戶部門槓桿率增速較快,且過於集中。2008年末,我國住戶部門槓桿率為17.9%,至2017年末已經達到49.0%,10年間上升31.1個百分點。前文已經說過,債務的快速上升與儲蓄率急劇下降,導致償債能力下降。而且由於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集中在樓市,當前樓市又處於高位,這也是為什麼居民對房價的下降心懷恐懼的原因。

在國際上,一般用債務收入比來衡量一個國家住戶部門債務水平。2008-2017年,我國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從43.2%增至112.2%,10年間上升69個百分點。其中,房貸收入比(個人住房貸款/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末的22.6%增至2017年末的60.5%,10年間上升37.9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現在老百姓家房貸不少,償債壓力大,而且由於儲蓄的降低,加足了槓桿的老百姓得保證在這還貸的幾十年內不失業、不降薪、不生病、不發生意外。這確實可怕!


沒有“斷供潮”

沒有“斷供潮”

不過,現在居民債務仍在可控範圍,遠沒有到“斷供”的地步。

沒有“斷供潮”

首先,儘管在房地產各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總有央行“放水”的呼聲,但對居民來說,信貸政策非常審慎。一方面,銀行部門對居民信貸一般要求充分的抵押物以及良好的徵信記錄,對首付比要求較其他多數國家更為嚴格,在打擊首付貸方面更是不遺餘力,今年9月份,北京、上海住建委等十一個部門聯合發佈通知,開展“治理房地產四大市場亂象”專項行動,其中,首付貸等七大類投機炒房行為將成為嚴打對象。另一方面,國家在房地產領域實施了充分的調控,比如從2017年3月起,針對房價上漲過快問題,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此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產交易量明顯下降,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抑制。與此同時,2017年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相應降至22.2%。

其次,我國住戶部門債務抵押物充足,違約風險較低。2017年,我國個人住房貸款平均抵借比(即當年批准的抵押貸款金額除以當年批准的抵押品價值)為59.3%,風險抵禦能力較強。筆者從南昌市某城商行了解到,該行目前推出的20萬額度的消費貸,借貸人必須提供超過30萬的淨資產抵押物,而且必須徵信良好。此外,根據近些年的數據,我國住戶部門貸款的不良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2017年末,個人不良貸款餘額6149.3億元,不良率為1.5%,低於銀行貸款整體不良率0.35個百分點。在個人住房貸款、個人信用卡貸款和個人汽車貸款不良率中,個人住房貸款也是最低的,僅為0.3%,而後兩者分別是1.6%和0.7%。

中國人向來有“安居樂業”的民族心理,沒有屬於自己產權房子的家都被認為是不完整的家,因此除了投資(投機)房產外,很少有家庭會“棄供”。在“房住不炒”的大趨勢下,房地產市場會更加理性,剛需將佔據更加主要的地位,而剛需,基本上是一家人供一套房,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所謂的“斷供潮”很難出現。


沒有“斷供潮”


  • (本文主要參考《2018中國金融穩定報告》)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沒有“斷供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