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娶不起老婆怎麼傳宗接代?老祖宗很聰明,留下一方法

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影響之下認為一定要生兒子來傳宗接代,在古代家裡有兒子就代表人丁興旺,所以在那個時候是很少見到家中只有一個孩子甚至只有一個女兒的現象的,就連貧苦的農民一家都會有幾個兒子,男性也是勞動力的保障。

古代娶不起老婆怎麼傳宗接代?老祖宗很聰明,留下一方法


但古代科技不發達,百姓基本靠天吃飯,遇到戰亂或者王朝末年賦稅沉重,百姓飯都吃不起, 哪有錢娶妻?就算是有錢娶妻的,也養不起老婆。養不起老婆這些百姓,就動了別的心思,覺得是不是可以把自己老婆租賃出去,換點錢花。別笑,這還真是古代百姓的一條思路。人被逼急了,底線什麼的是不存在的。

而古代女人的地位又是很低的,一個女人在出嫁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出嫁後是老公的私人物品,是器物,是財產,可以變賣或者轉讓的。一旦遇上天災,家裡的老小沒辦法養活。而這個時候,如果自己有媳婦,那就拿出去典當。將媳婦典當給那些地主或者沒有老婆的人,以獲取錢財。

古代娶不起老婆怎麼傳宗接代?老祖宗很聰明,留下一方法


典妻還集中出現在古代的賭博行業,這個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有反映,當一個男子將所有的財產都輸光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會說,我還有個妻子,就以她做賭注。一旦輸了,這個時候妻子就是別人的了。典妻一般是有時間限定的,跟典當的物品一樣,簽訂一個3-5年的契約,也就是說這3-5年妻子是別人的了。別人在這個期限內可以對你的妻子做任何事,還可以為別人生孩子。

“典妻”習俗,應該算是對女子與生俱來的羞恥感的一種毀滅性打擊,古代的女人,除了青樓女子抑或偷情女子,一生之中極難與第二個男人發生肉體的關係,這種女子的貞潔和貞節,歷來受到封建禮法的嚴格要求,現在想來,“典妻”無疑是對這種禮法的嚴肅挑戰,更很難想象的是,在漫長的封建倫理綱常之下,明顯與此背道而馳的“典妻”習俗,竟然冠冕堂皇地與之並轡前行。

古代娶不起老婆怎麼傳宗接代?老祖宗很聰明,留下一方法


戰亂、貧窮,是導致古代女子委身走向典妻的絕對原因。丈夫戰死,妻子無法生存,更無棲身之處,孃家是回不去了,怎麼辦?唯一的生存之路就是把自己典出去。丈夫貧窮,根本無力養活妻子,所以自古女子不願嫁給窮漢,有人甚至寧做小妾也不嫁窮漢,窮漢在走投無路之後使用了“絕招”——典妻。“富人典業,貧子典妻。”被典者家庭往往經濟貧困,丈夫或因病或無務正業等原因而無力維持生計;而受典者往往已婚無子,家財富足,需要子嗣。於是兩個男人一拍即合,滿足各自需求而租典妻子。是否租典一般由丈夫決定,有時候甚至不需要徵得妻子的同意。但也有少數婦女因丈夫長期外出,在無以為生的情況下而自典的。

那麼這個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最早有記錄的是再南北朝時期,那時叫“質妻”,也叫“僱妻”,簡單地說,這是一種商業行為,也就是把自己的妻子轉讓給別人,換一筆錢,而“僱夫”則支付僱金給原來的丈夫,帶走自己的“臨時妻子”,在約定時間內歸還妻子,僱金不收回。

古代娶不起老婆怎麼傳宗接代?老祖宗很聰明,留下一方法


而到了明代,出身貧農的朱元璋深刻的知道典妻的悲慘,於是下令嚴格禁止典妻。而且還制定了法律,戶律中規定:“凡將妻妾受財典僱與人為妻者,杖八十,典僱女者杖六十,知而典娶者,各與同罪”。雖然這麼規定,但是民間典妻還是很多,而且逐步轉為地下進行。

到了清代,典當行業大發展,典妻那就更流行了,20世紀30年代,作家柔石曾寫過一篇題為《為奴隸的母親》的小說,其中情節已為人們所熟知了,秀才、地主妻子不能生育,租來窮苦人家的妻子“春寶娘”作為臨時妻子,租期到為秀才生了兒子為止。作者以悽婉的筆調,從“春寶娘”的角度,寫盡了人間的悲傷。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徹底廢除了這一制度。

古代娶不起老婆怎麼傳宗接代?老祖宗很聰明,留下一方法


而到了現代,感覺典妻還有,類似於借腹生子,代孕這種制度,借別人的肚子來給自己生下孩,然後再給錢。只是現在是自願的,古代那是被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