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祕書長稱,推翻卡扎菲的利比亞軍事行動不是北約而是歐洲國家發起,對此你怎看?

神祟者


不得不說作為北約秘書長,斯圖爾滕貝格的這番表態頗有水平,既將利比亞問題甩鍋給歐洲國家稱不是北約乾的,同時又在給北約長臉稱他們需要北約的幫助。

當時的情況確實如他所說,因為真正決定對利比亞展開空襲行動的是2011年3月19日舉行的利比亞問題巴黎峰會的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等西方五國。他們不但繞開了聯合國,而且更是繞開了北約,並且由法國充當先鋒,會議結束僅兩小時就開始了第一輪空襲。五國行動之後又陸續加入一些國家,大部分為歐洲國家,其中就包括斯圖爾滕貝格正在擔任首相的挪威。這也難怪其記得這麼清楚,因為那個會他也去了。雖然組織行動的不是北約,但是參加行動的卻大部分是北約國家,而現在飽受非法移民和難民之苦的卻是歐洲的北約國家。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2011年3月利比亞問題巴黎會議)

斯圖爾滕貝格為什麼閒著沒事,進行這麼一番表態呢?

這個表態是11月12日斯圖爾滕貝格正在柏林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期間的一段新聞發言,而同一天利比亞問題和平會議在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巴勒莫召開。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僅僅包括了利比亞衝突的兩陣營的代表,而且還包括當年發動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意大利、法國、美國,這三個主要國家,還有正在受苦的歐盟,以及看熱鬧的俄羅斯和相關阿拉伯國家等。由於當時出兵的主要是北約國家,所以很多人將問題矛頭指向北約,斯圖爾滕貝格這時發表這番表態無疑是強調這次沒有理智的軍事行動跟北約一點責任沒有。

(利比亞國民軍司令哈夫塔爾)

如果按照北約的原則來講,作為一個致力於維護歐洲和平的集體安全組織,北非的利比亞明顯已經超出了其責任範圍,不便牽頭出面。這與巴爾幹干涉的性質完全不同,同樣的情況還有敘利亞。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斯圖爾滕貝格的後一段話,這才是強調的重點,“後來證明他們需要北約的能力。”這句話毫無疑問指的是北約協調一致的原則,以及積極干涉,及時介入解決安全問題。潛臺詞是如果能將科索沃的模式複製到利比亞,北約直接干涉並且駐軍,可能也就不會有難民問題。

(北約歐盟波斯尼亞維和行動)

斯圖爾滕貝格現在為北約臉上貼金,然而當前北約的情況十分糟糕。現在面臨著兩大壓力。一方面就是特朗普的單邊主義“美國優先”政策加劇北約內部分歧的同時還用軍費佔比問題說事,裹挾歐洲各國服務美國的戰略。另外一方面就是法德為代表歐盟一直在推動的“歐洲軍”計劃,其如果真正實現,那麼這毫無疑問將會造成北約的分裂,進而名存實亡,因為歐洲軍與北約從功能和目標上講差別並不大。特朗普炮轟法國搞“歐洲軍”的原因就在於此,只不過視角不同。一個是用工具的人,一個是工具本身。

(歐洲軍)

結語

可能在處置部分問題上北約確實具有一定優勢,但是並不是說北約什麼都能搞的定。作為一個集體安全組織,北約存在著很多的侷限性,雖然其總是自比聯合國的急先鋒,自認為是多數人的意志。但是這都無法改變其本身嚴重依賴美國的現實,而且作為區域政治軍事組織,其在組織發展的方向和未來的定位上仍然十分模糊。斯圖爾滕貝格說了一些實話,只不過這些實話,說了也白說,北約仍然缺乏獨立意志。

(北約東擴)

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關注!


古姿


當年,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戰爭中,法國一馬當先,主導了戰爭的進程,美國也只是在利比亞沿海發射了300多枚巡航導彈而已,可以說,利比亞的局勢從變化到內戰再到最後卡扎菲被推翻,都是法國主導的,意大利、希臘等國都只是進行了配合。

戴高樂號航母在利比亞戰爭後就進入了船塢維修。


因此,北約秘書長所稱的打擊利比亞的不是北約,而是歐洲其實也是準確的,利比亞戰爭是一場和北約關係不大的戰爭,但是他卻對法國有很大的價值。法國曆來都是北非地區的政治影響主導國家,他們曾經長時間在北非保持殖民統治,而且在這一地區的經濟政治合作中發揮著中心作用,更是環地中海地區唯一的五常國家,因此法國一直自居地區強權。

在利比亞戰爭中,法軍暴露出投送能力不足的問題。


法國一直有建立和整合環地中海力量範圍的設想,但是利比亞卻是一個令法國頭疼的存在,雖然利比亞的領導人多次訪問法國,卡扎菲也會晤過薩科齊,但是法國卻沒有從利比亞得到想要的影響力,政治強人的存在令法國感覺自己在北非地區受到了威脅,而且也為了在北非培植更多的代理人,法國發動了利比亞戰爭。

圖為法軍使用的水泥炸彈。


當然,實質上來看,利比亞戰爭也暴露出法國的不足之處,比如經費有限扔水泥訓練彈,比如投送能力有限,地面部隊不足,比如自己力量不夠之後,號召其他歐洲國家加入等等,都體現出法國的力量有限。而對於北約而言,利比亞卻不是那麼重要,北約的主要重心也不在北非,對於北約而言,東歐、中東地區都要比北非重要的多,也無意插手北非事務。

環地中海地區,尤其是北非地區,是法國關注的焦點。


因此,雖然當年打擊利比亞的國家都是北約成員國,但是實際上利比亞戰爭是法國主導、歐洲參與的一場戰爭,而非是北約主導的。


海事先鋒


時隔七年,北約秘書長斯圖爾滕貝格為北約開脫責任——推翻卡扎菲不是北約乾的,而是由某些歐洲國家發起的軍事行動。

斯秘書長說的沒錯,法國是主謀,英美是幫兇。但它們都是北約重要成員,不可能不動用北約軍事網絡提供的各種信息為它們所用。

其實,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不是一個好玩意兒。他恩將仇報,最終將卡扎菲逼死在大庭廣眾之下,還被暴屍好幾天,可謂是受盡了折磨與羞辱。

要知道,2007年,卡扎菲為了助薩科齊當選總統,私下為其輸送了5000萬歐元。當薩科齊順利當選後,倆人的關係迅速升溫,卡扎菲也終於踏上法蘭西大地,並天真地認為,法國乃是利比亞“最友好”的西方國家。也正是這個“好哥們兒”,四年後,將卡扎菲送入地獄,全世界上也只有四個人知道卡扎菲最終被埋在哪裡。。

2010年底,西方鼓搗的“阿拉伯之春”開始燃遍中東大地,利比亞反動派武裝一夜之間亦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頓時搞得卡扎菲上校矇頭轉向,急急如喪家之犬,茫茫如漏網之魚,整天忙於逃命,卻絲毫不知周圍究竟發生了什麼。當他從水泥管子跑出來,只見眼前都是端槍拿炮的武裝分子時,他還以為是自己的政府軍呢,結果被反動派抓個正著。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當“阿拉伯之春”在利比亞鬧起來時,薩科齊竟然是西方諸國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的國家,並向卡扎菲喊話:讓其交出權利。隨後,美英跟進,導彈助力,富饒的國家變廢墟。


怡人之人148633009


在歐洲,推翻卡扎菲轟炸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如今在民眾心中,已經完全不再認為是什麼成就,而是政客不負責任的災難決策。因為這一事件的發生,給歐洲猶如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困擾歐洲多年的難民和移民問題就此開始

當時主導這一行動的的確是歐洲國家,是薩科齊執政的法國所領導的。如果是北約要負全責的話,將會是奧巴馬的美國主導的北約行動。但是北約畢竟難辭其咎,因為事實上北約主要國家都參與了。奧巴馬當時其時正在猶豫要不要干涉利比亞,當時樂得把這一頭疼的問題扔給跳出來的薩科齊。

現在深受難民問題困擾的歐洲國家,尤其是意大利,對法國是頗多怨言的。不過,當時意大利自己也參與空襲了,其實也怪不了誰。

最終決定對利比亞展開空襲行動的幕後國家,其實還是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北約國家,而北約實際上等於還是在裡頭主事的。因此北約肯定難辭其咎。現在北約秘書長斯圖爾滕貝格想甩鍋,其實是甩不掉的。

事實上,北約秘書長代表不了北約,北約的實質是美國領導下的歐美軍事同盟。將轟炸利比亞的責任推給歐洲國家,相當於只是在給美國開脫而已。

然而,事實上美國要不要負上主要責任呢?需要!因為從頭到尾,美國在轟炸利比亞的軍事行動中,從來就不是配角。只不過,在這一事件中,歐洲的角色比起伊拉克戰爭,扮演得更為重要而已。

當然,這跟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與卡扎菲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有關。後來薩科齊遭遇了不少指控,指稱他接受了卡扎菲的賄賂。所以,有不少合理懷疑認為薩科齊是在“殺人滅口”。

斯圖爾滕貝格想把轟炸利比亞的責任甩鍋給歐洲國家(恐怕主要想甩給的對象是“法國”),說明這一事件在歐洲如今所獲得的評價已經相當負面,再也不是價值觀外交託辭所能支撐的了


建章看世界


俗話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位北約秘書長說話的核心,不在於澄清誰是發動利比亞戰爭的始作俑者,也不是要推卸戰後七年利比亞依然陷於動亂的責任,而是要強調歐洲國家軟弱無能,只會無事生非,一旦出了大問題,還得倚靠北約來保護。

這就奇怪了,難道北約不是歐洲人的嗎?呵呵,當然不是了,從建立之初它就是美國人的狗腿子,只是圖方便寄養在歐洲而已,有人願意分擔軍費何樂而不為呢。正因為沒有所屬感,所以馬克龍才敢當著特朗普的面,大聲呼籲建立歐洲人自己的軍隊。



現任北約秘書長是挪威人,是地地道道的歐洲人。他說此話的時機選的很巧妙,正好是馬克龍大放厥詞要建歐洲軍之後。這位秘書長是在建歐洲軍問題上潑冷水。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由歐洲人表達對歐洲國家執行力的冷嘲熱諷,表達對美國領導下的北約無比崇敬和推崇。

我們認為,特朗普反對建立歐洲軍,不是擔心他們會和自己搶地盤,爭戰功,而是擔心會造成有限軍費的分流。為減少美國負擔,提高歐洲國家備戰積極性,特朗普上臺後多次要求北約國家儘快提高軍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哪知現在,在以往欠帳還沒有還清時,歐洲又要組建自己的軍隊,哪個是親生的,哪個是後孃養的,不是立刻分明。向北約增加軍費分攤,不就成為一句空話了嘛。

所以特朗普反對建立新的軍事體系。我們認為將來可能會有折中辦法,即:一方面歐洲國家多承擔防務費用支出,一方面美國放鬆對北約管制,讓歐洲人更多地參與指揮和決策。

至於秘書長講話裡涉及的利比亞,有誰會真關心嗎?那不是歐洲的事,也不是北約的事,而是利比亞人自己的事哦。😊


新文化街男孩


說的沒錯!就是說給馬卡龍法國🇫🇷聽的!打利比亞,主要就是法國🇫🇷這個跳樑小醜乾的。一面收利比亞大量好處,一面背後捅刀子,真正幹起來了,法國又沒有實力,還得靠美國支持收拾殘局。直到現在利比亞支離破碎,到處是難民和恐怖分子。特朗普罵馬卡龍是對的,應該把所有利比亞難民和恐怖分子送到不要臉的法國去


笑傲江湖161104


俄羅斯衛星網11月13日報道,北約組織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表示,2011年西方國家在利比亞推翻卡扎菲政權的軍事行動並非北約發起的,而是由一系列歐洲國家發起的,後來證明他們需要北約的能力。

對此“大正”認為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這番表態,有點實力甩鍋的意思,直接把利比亞今天混亂的現狀與北約撇開關係,並且指出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是歐洲國家乾的,最後說明歐洲這些國家軍事行動並不行,管殺不管埋,缺乏北約的國際軍事組織能力,所以利比亞才搞成這個樣,如果是北約主導利比亞軍事行動就會是另一番景象。還真是會對自己臉上貼金,現在利比亞的混亂局勢木已成舟,北約秘書長再怎麼解釋也不過是馬後炮罷了。

但追究起來利比亞軍事行動的真實狀況,真的和北約無關嗎?當讓不是了。2011年3月份,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首先展開對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軍事打擊,展開了空襲行動,其中最積極的是法國人,最先派遣空軍到利比亞進行轟炸,後來又陸續加入一些歐洲國家。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國家幾乎全是北約國家,和北約沒有關係,誰信?有組織有預謀的統一的軍事行動,沒有相當的國際軍事同盟組織能力和經驗,怎麼可能會行動這麼迅速?怎麼看,北約都難逃干係。

不過西方國家對利比亞軍事行動,和當年伊拉克戰爭一樣,繞開聯合國,至於說繞開北約,我看未必,因為北約裡幾個大國如數都參與了,和當年的科索沃戰爭轟炸南聯盟美國和歐洲國家一窩上如出一轍。

不過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冷不丁對當年西方國家的利比亞軍事行動表態真是有點無厘頭,其實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北約組織已經面臨著分裂,才不得不做出這一番表態。作為北約的主導國家——美國,面臨著戰略收縮,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威脅歐洲國家要撤出駐軍,為的是讓歐洲諸國承擔一部分軍費,意思是說美國不再會免費保護歐洲了。

其二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在鼓吹建立“歐洲聯軍”計劃,意思是歐洲要用自己的軍隊保障自己的安全,一旦美國撤軍和歐洲聯軍建立的話,北約也就沒有存在必要了,完成歷史任務解散算了,不過北約一時半會還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大正看世界



北約秘書長斯圖爾騰貝格的講話意有所指,且信息量滿滿。他在談及利比亞問題時說:“2011年的利比亞軍事行動並非由北約發起,而是由一系列歐洲國家發起的,後來證明他們需要北約的能力”。他的指向顯然是法國,原因有三。一,雖然美國也是北約國家,也參與了利比亞軍事行動,但斯圖爾騰貝格說的很明白,是“一系列歐洲國家”,顯然不是說的美國。二,法國雖然也是北約國家,但法國是北約國家中唯一未納入北約軍事指揮體系的國家,也就是說,在戰時狀態下法國的軍隊並不受北約指揮,而是自成獨立的作戰單元。三,當年的利比亞軍事行動,法國是急先鋒,是法國首先打響了第一槍,連美國都有被法國綁架的感覺,因為戰事一起,美國也不得不跟進。從以上三點來看,也只有法國符合斯圖爾騰貝格口中的“一系列歐洲國家”。斯圖爾騰貝格為什麼此時重提當年的舊事呢?肯定是有原因的。

就在斯圖爾騰貝格講這番話的前一天,也就是11月11日,法國領頭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的紀念活動,這顯然是法國擴大影響力的舉動,也似乎是在向世人表明法國是有能力打勝仗的,二戰的“不戰而降”只是個意外,只是法國輝煌軍事史中的一個“汙點”而已。也是在說,以法國現在的軍事實力,完全有能力領導歐洲軍隊。因為在此前幾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剛剛呼籲歐洲要組建自己的軍隊。在這個節點上,做為北約秘書長的斯圖爾騰貝格的這番表態絕非無的放矢。


馬克龍發出建立歐洲軍隊的呼籲後,應者了了。不僅如此,而且還遭到了特朗普的推文痛批,文中還使用了“非常恥辱”的字眼。可見特朗普的憤怒程度。而作為北約秘書長的斯圖爾騰貝格此時講這番話的用意其實很明確,就是反對法國的組建歐洲軍計劃。這番話已經將反對的理由說了出來。意思是說歐洲的軍事實力不行,連個小小的利比亞都拿不下,何談保衛歐洲呢?當然,斯圖爾騰貝格也順便將利比亞問題這口“黑鍋”甩給了法國。因為自卡扎菲被推翻後,利比亞至今混亂不堪,東西部仍然處於分裂狀態,造成了大量的難民,給歐洲一些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個“鍋”總該有人背吧!?


斯圖爾騰貝格是挪威人,是標準的老歐洲國家,按理講應該支持法國組建歐洲人自己的軍隊才合理呀!為什麼他要反對馬克龍的計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些幾個方面的因素,一,如果組建歐洲軍的話,北約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因為北約的防務範圍雖然是歐美兩個方向,但歐洲方向卻是重點,既然有了歐洲軍,那北約的任務就多餘了,且現在的歐洲國家本來和北約就有不少是重疊的。而作為北約秘書長的斯圖爾騰貝格自然要替北約說話。二,斯圖爾騰貝格很清楚,北約全靠美國支撐,以現在歐洲的軍事實力,即便組成了歐洲軍,假如美國不再協防的話,肯定不是俄羅斯的對手,那樣無疑是自討沒趣。現在的歐洲國家中,有很多國家只相信美國可以遏制俄羅斯,所以,他們並不願意冒險。斯圖爾騰貝格其實也代表了部分歐洲國家的意見。比如波蘭就堅決反對,波蘭寧願自掏腰包請美國駐軍,也不相信歐洲軍能保衛它們。三,歐洲很多國家並不信任法國,也不敢信任法國。二戰後,雖然戴高樂將軍力圖重塑法國的形象,儘管法國在戰後也在竭力形成自己的政治、外交和軍事體系,儘管法國現在是歐洲軍力最強的國家,但二戰中幾乎是“不戰而降”的陰影仍然在撕扯著法蘭西民族的靈魂,試想,歐洲國家能輕信法國嗎?能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法國嗎?

如果法國的組建歐洲軍計劃實現了,對誰的益處最大呢?誰最樂見其成呢?當然是俄羅斯!雖然馬克龍的“歐洲國家的防務由歐洲人自己負責”的說法極具鼓動性,但其後果也是難以預料的。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歐洲軍組建成功,北約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美國也很可能在一怒之下撤出歐洲,俄羅斯的壓力也就減輕了許多。因為隨著美軍的撤離,原來在俄羅斯家前屋後對準俄羅斯的北約導彈也會有大部分要撤走,俄羅斯當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對於馬克龍的組建歐洲軍呼籲,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明確表態:支持!由此可見俄羅斯是多麼的渴望歐洲軍計劃能夠實現。反觀歐洲方面,英國是個島國,加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可以確定英國不會參與歐洲大陸的歐洲軍事務和建設。以德國現在的軍事實力,自然無法擔當重任,而領導者只能是法國。這樣的實力是俄羅斯的對手嗎?假如在歐洲軍組建期間與俄羅斯發生了意外事件的話,僅憑法國的實力,能帶領歐洲國家對抗住俄羅斯的打擊嗎?再退一步說,即便德國等國家羽翼豐滿了,和俄羅斯實力相當了,那樣的話,會不會再引發另一次世界大戰呢?個人判斷,馬克龍組建歐洲軍的計劃沒有他描述的那麼光鮮,可行性也值得商榷。搞不好的話,會給歐洲再次帶來災難。


卞競婉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的的確也沒有錯,打擊利比亞還真的不是北約主張的軍事行動,而是由法國帶頭,美國跟進,眾多歐洲國家參與,對一個主權國家的軍事入侵行動。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的運動當中,一直被西方國家鼓吹為獨裁政權,民眾沒有“人權,自由,民主”,為了爭取這樣的權利,外國勢力開始支持反對派武裝,推翻政府軍的行動。在行動當中,自然會發生軍事衝突,流血事件。



然而以法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五國共同召開利比亞和平會議,2011年3月19日會議結束的2個多小時以後,就展開了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而這次行動是以法國首先在“戴高樂”號航母上起飛的陣風戰機進行軍事打擊,美國跟進,向利比亞發射大量的“戰斧”巡航導彈。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


法國之所以要一馬當先,主要是薩科齊政府時期的法國也是想展現法國的大國雄心地位,進而影響其在歐洲老大的代表。同時地理上的便利,讓法國可以在國家對面的利比亞,更容易跨越地中海展開軍事行動。還有美國等多個北約國家也主張打擊利比亞,這更給了法國底氣。
薩科齊訪問利比亞,

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07年12月在卡扎菲訪問完法國後,簽訂45億歐元購買陣風戰機的採購協議。為此,法國人歡呼雀躍,並稱卡扎菲挽救了“達索”,挽救了“陣風”。然而,2008年後,卡扎菲卻取消了訂單,轉而去購買俄羅斯的蘇-35飛機,這讓薩科齊氣憤不已。


法國陣風戰機

也正是這些原因,法國來個一馬當先,直接帶頭開始了針對卡扎菲政府的軍事行動。而這些國家的確不是以北約的名義打擊的利比亞政府,而是以他們繞開聯合國,私自採取的軍事行動。完全屬於非法的行徑,推翻了一個合法的主權國家。


在這次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當中,法國和美國是起到了主導的作用。法國是為了出氣,美國是為了美元和黃金,其他國家都是想要趁機撈點好處。就這樣一個主權國家,就被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打擊下,最後國家變成了廢墟。
利比亞戰爭

利比亞的人民也沒有獲得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而得到的確實“屠殺,戰亂、飢餓”。讓現在的利比亞都一直處於軍閥割據當中,只不過混亂的利比亞在西方的媒體中消失了罷了。可是在大量西方媒體的“民主”宣傳下,歐洲也是自食其果,大量的利比亞難民湧入歐洲。


利比亞難民的九死一生

這回歐洲國家也不說利比亞不民主了,而且要千方百計的阻止利比亞難民的進入歐洲。而這場戰爭最受益的就是美國,剿滅了卡扎菲,打掉了美元的威脅,又獲得了卡扎菲的140多噸黃金,又沒有遭到難民的波及。這樣一對比,歐洲就慘多了。
北約國家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的一點都沒錯,北約作為一個集體性的軍事組織,一直致力於共同防務。但是這樣的組織卻一直都是美國在主導,進而讓北約不斷在美國的意志下而行動。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的確不是由北約組織的,可是參與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北約國家。


淡然小司


西方國家真應該好好反省了,在不反省下一個可能就是你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