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導讀:自從與“網紅”企業家董明珠搭上邊兒,銀隆汽車一下子飛上枝頭變鳳凰,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成為輿論追逐的焦點。

近日,銀隆新能源再次爆火!這次卻不是因為什麼光輝事蹟,而是董明珠自曝家醜,揭發公司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

目前,銀隆新能源已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地公安機關也已正式介入。預知後事如何,且看文中分解!

董明珠與魏銀倉開撕

近日,一份《致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各股東的函》在網上迅速傳播,函件中直指銀隆新能源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關聯交易手段,非法侵佔公司利益超10億元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11月13日上午,銀隆新能源公眾號發佈一份聲明,確認網上流傳的函件情況屬實,目前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和當地公安機關已經正式受理該案

聲明稱,銀隆新能源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及公司管理層在履職過程中,發現公司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關聯交易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11月13日下午,針對銀隆新能源方面的聲明,魏銀倉公開回應稱,已經交律師處理!

11月14日,劇情再次反轉,銀隆新能源控股股東銀隆集團也發佈了一份致全體股東函,內容與銀隆新能源致股東函截然相反。

銀隆集團函中提到,大股東(魏銀倉)為公司負債經營是全體股東明知並接受的事實,個別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董明珠為個人私利,利用公司對大股東發難,實在用心惡毒,手段惡劣,大股東對此非常憤慨。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至此,董明珠與魏銀倉之間的撕逼大戰,正式步入白熱化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魏銀倉與銀隆新能源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他不僅是原董事長,還是其創始人,更是其控股股東銀隆集團的實控人。

公開資料顯示,銀隆新能源是一家主營鈦酸鋰電池和電動公交大巴的新能源企業,由魏銀倉創立於2009年12月。自銀隆新能源成立開始,魏銀倉一直位列公司核心管理層,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

至於函件中提到的銀隆新能源原總裁孫國華,也是銀隆的元老級人物,他自2001年便追隨魏銀倉,除擔任銀隆總裁外,還是銀隆集團的二把手。

很難想象,像魏銀倉和孫國華這樣的元老級人物,竟然在離開銀隆新能源後與公司公然開撕,但現實卻是如此,不免令人唏噓。

但是,追本溯源發現,一切變化的源頭,還要從董明珠投資銀隆新能源說起。

銀隆邁入“董明珠時代”

2016年10月28日,在格力電器(代碼:000651)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提出以130億元的價格收購銀隆100%股權,因中小股東強烈反對而落空,董明珠當場發飆,銀隆卻意外聲名鵲起。

此後,董明珠跳出格力的框架限制,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不僅將全部身家投入銀隆,還拉上商界好基友王健林、劉強東一起,累計向銀隆投資30億元。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王健林與董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王健林30年來第一次投資實體制造業,還是在沒有做任何調研的情況下,僅僅出於對董明珠的信任,一出手就向銀隆投資5個億。

之後,董明珠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不斷擴大對銀隆持股。到了2017年5月,董明珠對銀隆持股已經提高到17.46%,一躍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銀隆的估值也水漲船高,達到134億元。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銀隆股東列表

成為銀隆第二大股東後,董明珠還擔任起銀隆的名譽董事長。與此同時,董明珠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也一併移植到銀隆內部,銀隆抬腳邁入全新的“董明珠時代”。

瘋狂擴張,管理層“大換血”

銀隆的變化首先體現在規模擴張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銀隆先後在成都、蘭州、天津、南京、攀枝花、珠海、洛陽等多個城市,簽署了11個新建產業園,耗資超過800億元

2016年12月,銀隆成都新能源產業園項目開工,總投資100億元; 2017年1月,蘭州銀隆新能源產業園項目簽約,前兩期計劃投資25億元; 2017年2月,銀隆與天津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建設新能源電池與汽車產業基地,一期投資70億元; 2017年5月,銀隆新能源南京基地開工,擬投資100億元; 2017年7月,銀隆在攀枝花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基地,擬投資不低於50億元;同月,銀隆收購南京客車製造廠框架協議簽約完成; 2017年8月,銀隆宣佈在珠海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及全國總部,總投資195億元;同月,銀隆宣佈在洛陽建立新能源產業園,總投資150億元。

銀隆的另一大變化是管理層“大換血”,在公司高管走馬燈式的新舊交替中,銀隆原創始團隊逐漸邊緣化,而一大批格力出身的管理者在銀隆內部擔起要職

2017年11月,銀隆創始人、原董事長魏銀倉以身體健康為由辭職,完全退居二線,不再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銀隆總裁孫國華兼任董事長。公司法人代表也由魏銀倉變更為孫國華。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魏銀倉與董明珠

2018年3月底,銀隆召開2018年第一次臨時董事會,履職4個月的孫國華宣佈辭去董事長職務,同時卸任總裁一職。銀隆第五大股東普潤資本總經理盧春泉出任董事長,格力出身的銀隆原副總裁賴信華出任總裁

4月4日,銀隆法人代表由孫國華變更為盧春泉。但是,僅僅半個月之後,銀隆法人代表又從盧春泉變更為賴信華。

在銀隆的7位副總裁中,格力出身的4位副總裁負責採購、財務、品質、生產技術等核心業務,而銀隆原來的3位副總裁負責企管中心、銷售和營銷等業務,逐漸邊緣化。

但是,從空調到新能源,說到底跨度還是挺大的,格力系高管空降銀隆,被指“外行人領導內行人

”,外界評價譭譽參半,格力入主銀隆的後遺症也逐漸顯現。

供應商討債,IPO折戟

2018年1月16日,銀隆辦公大樓門前,一群人手裡拉著橫幅,上面寫著“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生活!請銀隆還錢!”曝光了銀隆拖欠供應商貨款一事,業界震驚。

前來討債的是銀隆曾經的供應商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設備公司(以下簡稱“思齊”)的員工,雙方在2017年4月終止合作,原因是銀隆拖欠貨款不還,思齊出於資金安全考慮終止合作。

上門討債之前,思齊已經將銀隆告上法庭,稱銀隆共拖欠貨款7,600萬元,其中逾1,700萬元在走法律程序,其餘貨款雙方沒有爭議。

思齊同時爆料,銀隆拖欠其他供應商貨款至少12億元,其他供應商只是礙於合作關係,並沒有撕破臉向銀隆討債。

當然,銀隆不可能坐以待斃,聲稱是因為思齊的產品有質量問題和侵權問題,才會與思齊在質量索賠、退貨方面產生糾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銀隆還遭遇IPO終止的噩夢。2018年5月30日,廣東證監局披露,銀隆的狀態為“輔導終止”,這意味著銀隆通過IPO登陸資本市場“此路不通”了。

實際上,早在2014年,銀隆曾試圖借殼三友化工登陸A股,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以失敗告吹。此後,眾業達、北巴傳媒和格力電器先後傳出收購銀隆的消息,最後全都不了了之。

銀隆歷經借殼、被收購、IPO的種種失敗後,近期登陸資本市場已經希望不大了。更何況,銀隆的基本面越來越差,也成為IPO路上的絆腳石。

2017年,銀隆實現營業收入87.52億元,同比增長10.8%;實現淨利潤2.68億元,

同比下滑67.94%

2017年,銀隆僅生產6,200輛新能源車,銷售額為87.52億元,與年度目標生產3萬輛新能源車、實現300億銷售額,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

在銀隆工業園遍地開花的同時,公司債務也急速飆漲。2017年,銀隆資產總額約315億元,負債總額卻達到237.67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至2016年,銀隆營收分別為2.48億元、38.62億元、78.98億元,收到的新能源補貼則分別為5,550萬元、10.16億元、21.35億元。

可以說,國家補貼是銀隆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銀隆業績必然受到影響。

銀隆多個新建產業園的情況也不樂觀。洛陽產業園施工異常緩慢,珠海工業園因供應商討債而停產,邯鄲產業園大部分停產,成都產業園運營狀況起伏不定,甚至還時不時曝出裁員風波。

此外,格力電器2018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格力電器向銀隆及其子公司、控股公司的應收賬款達到10.45億元,去年同期為7.84億元,格力電器為此計提了6,614萬元的壞賬準備

董明珠徹底夢碎?

銀隆負面不斷,最焦慮的應該是銀隆背後的女人董明珠。畢竟,現在的董明珠已經“All in 銀隆”了

董明珠曾公開表示,“我個人投資珠海銀隆,是因為我看好他們的技術!”但是,董明珠最看好的鈦酸鋰電池生產技術,卻有儲能密度低的致命缺陷,至今沒有獲得國際新能源市場的普遍認可。

銀隆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不免令人感慨,董明珠投資銀隆很可能是一時衝動,而衝動是要受到懲罰的。

回顧過去的一樁樁一件件,董明珠的衝動行為並不少,除歷史上最著名的與雷軍的“十億賭約”,今年4月份,格力電器2017年年報發出後,罕見宣佈不分紅,因為董明珠要拿出500億元去做芯片


董明珠開炮:銀隆的10億去哪兒了?!


董明珠與雷軍

但是,理想很分滿,現實很骨感。如今,小米已經成功上市,董明珠的“手機夢”基本涼了。銀隆也是一地雞毛,董明珠的“造車夢”同樣遭遇重創。再看董明珠的“芯片夢”,目前還難以下定論,希望不是黃粱一夢。

還有一個現實需要正視,董明珠今年夏天年滿64週歲,已步入花甲之年了。儘管董明珠嘴上說,“雖然我已經60多歲了,但是我的心像25歲一樣。”但歲月不饒人,很多事情恐怕是有心無力了。

實現了“空調夢”的董明珠,也在跨界熱潮中迷失自我,但接二連三的“手機夢”、“造車夢”和“芯片夢”,恐怕很難像格力空調那樣做大做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