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敢在小程序裡孤注一擲?

在微信生態內土生土長的明星小程序——享物說。享物說成立不足一年,就收穫了800多萬用戶,1.1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2.5億美元。

但正是這個完完全全誕生、成長於小程序的新物種,卻請來彭于晏作代言人,聲勢浩大地推出了享物說App。

誰敢在小程序裡孤注一擲?

小程序+App的打法,並不少見,不少企業都採取了兩者並重,雙拳出擊的策略,這其中就有拼多多、摩拜單車。

不過,他們大多數是本身就擁有App,然後才發兵小程序。而享物說是已在小程序裡獲得驕人成績,卻還在App裡另闢山頭。一時間,許多人產生懷疑:難道再優秀的小程序,最終還是需要App傍身,沉澱用戶?

當然,事實上也有不少風生水起的小程序對App毫無熱情,Ta們認為小程序已經能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無需勞心勞力勞錢包地再做App。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小程序剛面世之初也曾面臨過四面八方的質疑。當時,有人認為,“用完即走”的概念,完全是“反人類、反設計理念”,終將被市場淘汰。

但隨著小程序生態蓬勃發展,小程序的能量和價值早已被認可,這種觀點早已煙消雲散。

如今,質疑之聲再起。

1、靠小程序起家,為何又做APP?

享物說可以說是野心和能力兼具的代表,僅憑一款小程序,便當上了融資快跑冠軍,4個月內,融資3次:今年1月完成A輪,2月A+ 輪,4月B輪,“身價”2.5億美金。如今轉身做了App,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有些突兀的事情。

連咖啡CMO張洪基表示,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小程序的意義無非為兩種:用戶平臺或運營工具。“如果是用戶平臺,那就沒有導流到App的需求,反而有持續運營小程序的慾望。但如果是運營工具,那麼就需要將小程序連接到一個更為全面的體系裡。”

對於土生土長於微信的享物說而言,微信生態顯然是其主要的用戶平臺,但現在它反而奔向了App,就極可能出於另一種原因:即使坐擁800萬用戶,享物說的安全感還不夠。

誰敢在小程序裡孤注一擲?

如今,小程序生態裡二手閒置交易的玩家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在微信黃金地段“九宮格”佔據一席之地的轉轉,這多少會給沒有騰訊投資背景的享物說一些壓力,做個App或許可以幫其穩固山河。

此外,多輪融資之下,享物說的企業發展早已不像創業初期那樣,創始團隊完全可以拍板決定,現在投資人的建議越來越不可忽視。

而不少投資人都對小程序的留存能力產生過質疑。在Ta們眼裡,用App“留存、蓄能”至少是個不會出錯的選擇。金沙江創投創始人朱嘯虎就曾表示“都是先做小程序去驗證思路,能成功跑出來的再考慮開發APP。”

這種猜測,從虎鯨創始人胡瑛的觀點中也可以窺見一斑:“眼下需要App加持的都是工具類或純線上交易的小程序,因為多少會受到平臺、投資人的多層制約。但是這類產品的App除非做成現象級產品,否則即便用戶下載了,最終日活、留存、ARPU值等數據依然可能不盡人意。”

2、有了APP為何還貪戀小程序(美色)?

明星小程序找App加持,很多曾經“混得不太好”的App在小程序的幫助下,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些App+小程序的發展路徑,也佐證了胡瑛的上述觀點。

這其中,拼多多就是絕佳案例。在上市前,拼多多用多種運營手段,瘋狂地將小程序用戶導入App,這主要源於兩方面。

一方面,拼多多靠拼團形成裂變拉新,屢觸微信禁止誘導分享的紅線,雖然有騰訊投資的背景,依然多次被封,創始人黃崢稱“曾有人統計,我們也被封過上千次”,因此,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彼時的拼多多即將迎來上市,App的數據越美,越能錦上添花。

但同樣是先有App,後有小程序的“網紅”瑞幸咖啡則有著自己的看法。其相關負責人對我們說,瑞幸咖啡小程序上線1個月,註冊總量100W+,月活達50w+。即使成績驚人,他們也沒想過導流這件事。

誰敢在小程序裡孤注一擲?

“是否往APP導流並不是重點,完善小程序的用戶體驗,和讓用戶無論是通過APP還是小程序,都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點單才是我們的訴求”。瑞幸咖啡稱。

看得出,對於瑞幸咖啡而言,App與小程序都是企業的標配,彼此應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3、只玩小程序,我的眼裡沒有APP

其實,在小程序生態裡,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用小程序玩的風生水起,完全沒考慮過開發App的念頭。

互聯網界另一杯“網紅”咖啡——連咖啡就屬於這一部分。其CMO張洪基認為,在連咖啡現階段完全沒有考慮開發App,目前小程序+公眾號的模式已經能滿足需求。

作為一直紮根與微信生態的連咖啡而言,用戶已經完全熟悉在微信上的操作模式。“我們的用戶幾乎都是微信用戶,也都很熟練的使用微信、微信支付,如果在去開發App,教育成本太大了”。張洪基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

小程序+公眾號模式也早已被用戶所接受,也能滿足品牌升級的需求。App無論是下載、打開都不如小程序輕便。並且小程序內的流量是被鼓勵的,被吸引往上走的,而App的流量恰恰呈現出相反的趨勢。

誰敢在小程序裡孤注一擲?

小程序與App的現狀,App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島,用戶打開率越來越低,而背靠月活10.58億用戶的小程序,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池。無論是社交關係鏈傳播,還是低成本獲客都是App難以企及的。

除了連咖啡、筆記俠這種純線上的小程序,沒有開發App的需求,另外,還有一些主攻線下的小程序,同樣如此。

因為這類小程序只需解決用戶某一類痛點,無需用戶過多停留。比如知名餐飲集團外婆家,他的官方小程序只滿足用戶查詢附近的門店,並沒有其他多餘功能。對他們而言,就沒有開發App的需求。

說到底,創業者還是很關心,究竟小程序與App的關係應該如何定位?導流是一件必要的事嗎?

4、敢做牆頭草,風吹你就倒

有些創業者明裡暗裡地認為 ,小程序只是個薅流量工具,一旦流量到手,就應該儲存於自己的App中才保險。就像是許多人只有把錢儲存在銀行,才有安全感一樣。

這當然不是小程序的初衷。微信醞釀多年,怎會只為推出一款薅流量工具,更何況微信從未限制小程序給App導流,反而接連釋放多項能力試圖打破App與小程序間的壁壘:

  • 2017 年 3 月 27 日,微信支持 App 分享到微信的鏈接點開就是小程序。
  • 2018 年 1 月 5 日,小程序頁面中支持打開 App 分享鏈接。
  • 2018 年 5 月 18 日,App 可以直接打開小程序。

諷刺的是,明明秩序井然有序,質疑聲卻愈演愈烈,這背後一個極其容易被忽視的原因是,任何一個新型生態內,“快”永遠是至上法寶。當懷揣掘金夢的創業者們在快速奔跑時,環顧四周時發現不少人都在往App導流,尚未研究清楚別人導的原因和目的,就陷入一種“不導就虧了”的恐慌感中,便匆忙開啟導流之路。

而事實上,深度觀察以上所有案例,可以看到發現一條小程序&App關係的鐵律。

從本質來看,小程序和App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並不存在誰要取代誰的概念。正如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上就提到:小程序不是要來取代App的,相反小程序是要去豐富App的很多場景。

如果硬要區分兩者關係,最多可能只是在某場景裡,小程序或App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正如瑞幸咖啡的CMO楊飛說的:“在人流量密集的店裡,讓大家下載APP不現實,小程序掃碼會比較快。”

但如果小程序完全可以承載業務想象力,硬造一個App加以扶持,則是有些犯傻了。已經成為零售經典案例的連咖啡就是這一觀點的擁躉者。張宏基認為,小程序的場景離用戶最近,做App是離用戶更遠的行為。“對於連咖啡而言,用戶在哪、社交關係鏈在哪,連咖啡就在哪。”

這是典型的以用戶為導向的觀念,只要能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服務的通道是否非自己所有,無關緊要。

處於同樣情況的,還有大大小小無數的線下實體門店,尤其是那些沒有App開發能力和運營能力的商家。低門檻的小程序,已經賦予其獲客、解決服務痛點的線上能力,完全夠用,再造App留存線上用戶,實屬多此一舉。

換言之,小程序到底要不要做個App,完全取決於企業業務需求,人云亦云、跟風導流,沒有意義。

如果需要程序開發的,不妨私信跟美拉說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