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這裡曾經是輝煌的北魏國都,遼金陪都,這裡也是一座梁思成先生踏訪的古城,現在還還是一座有著新思想、新佈局的古城。古城位於黃土之北、高原之南的廣闊平原中。西漢時,置平城縣。因其地為戰略要地,兵家必爭,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

平城舊事

平城,即今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在我來大同之前,有跟朋友說起過,朋友大驚,”去大同幹什麼?空氣那麼差?“沒錯,大同確實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早年的空氣汙染讓大家對於大同早已模糊了”歷史古城“的標籤,反而加重了”重汙染城市“的印記。

不過,慶幸的是,大同經過多年的投資與建設,早已不見了”空氣汙染“的標籤,並且也正在努力恢復”歷史文化古城“的印象,所以這趟北上朝拜之旅並沒有被空氣汙染所打敗,反而更因為空氣清新而難忘。

下面的這張地圖就是我對於大同古城的初步認識,說實話,大同古城是我旅行以來地圖最好畫的一個。其四方古城基本保留了原本的狀態,其內部景點也基本靠步行就可以到達。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雲岡石窟,千百年來佛的微笑

雲岡石窟的興建為中國的佛教史及藝術史留下了瑰麗的寶藏。

能夠在千年後的今天親眼目睹他的繁華,真可謂是三生有幸。

新修葺的景區大門依承舊時建築風格,與石窟構象倒也並不違和。天空的湛藍好像要把人的內心洗滌乾淨,皎白的月亮依然高高懸掛在西天,這種日月同輝的相貌好像只能在北方所見,尤其在秋冬季的北方,更為常見。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入園前的我們,是在一邊瑟瑟發抖,一邊心懷期待。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駝鈴聲聲,從西域而來的佛教,從西域而來的高僧,將華夏這片北方熱土帶入了繁榮與昌盛。

而我們所耳聽目染的“絲綢之路”也已經開始慢慢地在走向繁華的道路。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的皇家佛教場所。

北魏與佛教的興盛始於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珪首先接受了佛教,並於天興元年(398年)下詔在京城建立佛寺及僧人居所,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僧徒的官職;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後,也於“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並要求沙門“敷導民俗”。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為充實京師,將北涼的高僧及工匠虜至平城,使發達的涼州佛教得以東傳,這也間接為雲岡石窟的開鑿創造了條件。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當然,所謂“興衰更替”,就是佛教在北魏的興盛在達到一定的極致後便會呈現出一系列的下滑舉動,最大的要數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中國歷史上共有四次大的滅佛行動,而這次滅佛持續時間最長,手段也最為嚴酷。

這當然是後話了,現在我們走過這段新修的神道前往石窟,去體味千年前佛在此地所留下的輝煌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歷史在蒼涼的晉北留給了我們如此令人琢磨的厚重,在這樣的時空維度,我們不奢求去觸摸那古時工匠、帝王、僧侶們的生活場景,我們只是去體味他們曾經在這裡留下的足跡。

天空的湛藍再一次與灰黃的土堆石窟形成對比,而這種對比這是反襯著人世間的萬事無常。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此石窟位於東部石窟第三窟後室。

從天窗攝入的光線很好地映出了阿彌陀佛的安詳平和。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石窟之美,我已經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詞,只知道,這次雲岡石窟之行,讓我們收益頗豐。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雲岡石窟建於平城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山上是古老的厚重的長城遺址。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深藍的天空,土黃的石窟群,黃藍釉的古瓦片,蔥綠的新生命以及嘈雜而又繁忙的人群,構成了眼前雲岡石窟前的景象。

府文廟,安靜求學之地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要說平城府文廟,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可非一般。

《魏書 世祖紀上》記載,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可知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學校立孔廟,中國府學的淵源大致始於元魏平城中書學,故大同府文廟的傳承為世之第一。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在湛藍的天空下,我們由欞星門跨入府文廟,試圖去找尋這座翻新過的建築群中的絲絲舊跡。

過了欞星門,便進入到府文廟的第一進院落,然後再過大成門,進入第二進院落。這樣層層遞進的院落形式是千百年來發展出的孔廟的建築形制。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善化寺,典雅賢淑的遼金建築群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我們此次南行的目的地是坐落在永泰門內側的大同善化寺。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

從善化古寺的山門殿便可看出寺廟並非明清舊制,實乃更早時期所建。因其寬闊大氣的殿基,因其簡約卻不失華貴的屋簷。

善化寺雖始建於唐,但在遼保大二年遭受戰爭破壞,於金天會至皇統年間重建,明正統十年又加整修。整個建築群仍然保留有大唐風範,恢宏大氣。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中為三聖殿,後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左為文殊閣遺址,右為普賢閣。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佈局最完整的一座。

三聖殿是善化寺的中殿,殿內中央塑有“華嚴三聖”像,中為毗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山門殿亦即天王殿,懸“威德護世”匾額,字體敦厚有力。其與三聖殿均為金代建築,而其中軸線後的大雄寶殿乃遼代遺構。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三聖殿建於金天會六年(1128),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結構上融合宋遼建築特點而獨具風格,可謂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其殿為廡殿頂式,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據說金代斜拱盛行,碩大華麗者以此為最。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向北的高臺上即是中軸線的後殿,大雄寶殿。而在大殿東側為文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的普賢閣。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古城牆,夕陽斜下的風采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我們由和陽門登臨,和陽門內有一座甕城。當年徐達將軍建造平城之時,便為其設計了一條比較堅固的城牆,要挑起“北方鎖鑰”的稱號。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古城牆之內,寺廟、古建林立,從城牆即可看到古城的總體風貌,感覺心情舒暢;古城牆之外,高樓林立,是另一個時代,現代文明的產物。城牆之隔,將大同分為內外兩部分,也貌似分成了古今兩部分。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華嚴寺,古城之古的瑰麗名片

作為遼金陪都的大同,華嚴寺是一座被欽命的皇家寺廟,享受著與古城內其他建築不同的待遇。而這座寺廟也曾深深的吸引了梁思成先生的目光。在他的營造學社探查之路上,大同華嚴寺是其很重要的一個發現。我迫不及待的想在趁著旅遊大軍進入華嚴寺之前進入,想要目睹皇家寺廟的氣魄,以及其所遺留的任何歲月痕跡。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在北國大地上,像大同古城這樣的歷史名城,最少不了的就是隨處可見的古建築。在前往華嚴寺的路上,偶遇了這座純陽宮。這座純陽宮是山西三大純陽宮的“北宮”,其中,芮城永樂宮為“南宮”,太原純陽宮為“中宮”。這三座純陽宮,太原純陽宮我曾經去過,作為道教聖地,純陽宮的規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太原純陽宮所營造出的道教氛圍是我在其他城市所未能感受到的。可惜由於時間關係,大同純陽宮就此別過。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華嚴寺,始建於遼代,公元1038年,是現存保存比較完整的、年代較久的一座遼金建築群。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華嚴塔的高聳使得我們從寺廟的哪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可以想象,在夜晚的時候,塔上的光明更會燃起我們心中的信仰,讓每一個迷途的人們找回丟失的方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矗立在4米餘高的月臺上,月臺前正面置有石級,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很大,高達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製作,也是中國古建築上最大的琉璃吻獸。

大雄寶殿匾額靜靜的在訴說著他古老的年歲,引領我們走進這座遼金遺存。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登上寶塔,順時針轉動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長大了嘴巴,因為太美了。古城的一切都在眼前,而在遠方的高樓卻是聳立在古城之外的。古代與現代在不遠處的天際線劃出了界限。閉上眼似乎就可以想象出來古老的平城,是如何的安寧與祥和。

梁思成紀念館,一處記錄梁公足跡的安靜小院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離開華嚴寺,也意味著我們此次平城訪古重頭戲的結束,在戀戀不捨地撤離出平城古城的時候,我們可以繞道東城門外,因為在其前方的一個下沉式四合院裡有建有一個梁思成紀念館。

在篇首我已經提到過,梁公與大同的淵源,所以在離開大同前,非常有必要來此緬懷一下大師。現如今的“一軸兩城”,正是由於梁公的提議所出現的。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紀念館正門彩繪屋簷下的門匾題寫著由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所書的“梁思成紀念館”幾個大字。院內正面迎來的便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雕塑。

大同古城,這些建築遺蹟記錄著它的滄桑

歷史的天空是不一樣的,相信大同會在平城的這片土地上繼續古老的延續與傳承。梁公的方案是否會成為古城所效仿的方案,就需要讓時間在這座古城的時間軸上考察,希望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看到更好的大同

文章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