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難道兒子比女兒重要嗎?

李新仁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從字面上的意思我們就知道,只要家裡生了個兒子,就算再貧窮的家庭也將慢慢的富起來,倘若一個家庭要是沒有兒子,就算這個家庭再富有,也將會敗落下去。

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封建社會時期的思想,那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男輕女"。男子往往在將來都是家庭的支柱,每個家庭都是十分的重視,而女子則不然,她們在成年之後,都會嫁與他人,成為別人家的成員,所以那時候的老人都會比較看重兒子。

還有一點就是"養兒防老",那時候都比較貧困,生活沒有著落,所以一定要有個兒子,好在自己年老之後在身邊給自己養老。這在當時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就算在現在新社會時期,依然在部分地區還有這種思想。

所以,這句話所反映的一個現象就是,為了自己將來年老之後有所依靠,不至於老無所依,孤苦終老。小編是不怎麼認同這句話的,在現如今的社會,養兒防老已經過時了。





我佛慈悲否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有了兒子,就是眼下貧窮也不用怕!好日子馬上就來;如果沒有兒子,即便是現在很富裕,也是短暫的,窮日子馬上就來。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古語,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毫無意義。


我們這裡就有一個沒有兒子但有三個女兒的家庭。三個女兒個個都很孝順,老兩口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生活的很愜意。但縱觀一些有兒子的家庭,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老兩口都到了耳順之年了還得自食其力。所以說這句話在現實中是沒有意義的。

一些古語受制於時代的限制,在當時看來是有道理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已失去了意義。所以,切莫當真。


老胡說三農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這句話的意思無非就是就說,一個清貧的家庭如果家中生了個兒子,那麼就算家庭再不好再窮,也不要多久就能富起來了,而如果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兒子,再富有的家庭也富不長。

其實這句話最重要的思想還是"重男輕女",覺得兒子永遠要比女兒重要,其實在現在看來,兒子與女兒對於家庭來講其實都是一樣的。以前的人重男輕女,也就是為了以後自己老了以後能夠老有所依,身邊有人照顧。以前他們會覺得家中女兒出嫁以後就變成了人家的人,只有兒子才能永遠守在自己的身邊,這在現在看來就是一種封閉思想。

無論是兒是女,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都是一樣的,不能有無兒富不久這種說法,這對於女性來言就是一種輕視。當然這只是以前的思想,現在已經沒有了。





猴哥講農村


如今是經濟時代,高房價,快節奏使有些只有男丁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長遠上看,如果一個家庭只有女孩沒有男丁,再富裕有什麼用呢!女兒早晚是婆家的人,再多的家業等你百年後也會被婆家收入囊中,所以有男丁的家庭不怕窮,就怕沒志氣,只要肯努力,早晚會翻身!只有女兒的就不一樣了,再怎麼努力也是給別人打工,一個家沒有了人,所有財產就歸國家了,一個國家沒有了人,那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國家為什麼取消計劃生育,鼓勵增加人口,因為是用戰略的眼光看世界的,如今的獨女雙女戶為自己幸福生活沾沾自喜,男丁戶也都在努力的打拼,人無三代窮,花無百日紅,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老曾七十七代74697429


農村老人說“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難道兒子比女兒重要嗎?

現在講究男女平等了,尤其是現在生女兒被稱為生了一個招商銀行。但是在以前,重男輕女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這也是無奈之舉。

老話說“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說的就是以前農村重男輕女的寫照。說的是家裡有了兒子,就會慢慢的拜託貧困,而家裡沒兒子光有姑娘即便家境不錯也會慢慢衰敗的。如果是在以前農村的話,的確是有這種可能得。


以前的農村,農業生產力較為低下,人是主要的勞力,特別是男人。特別是在民國之前的封建社會,女人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是不可能參加農業生產的,只能在家操持一下家務。也就是說,民國之前的封建社會女人是不參與農業生產的。只能依靠男勞力來進行農業生產、維持家庭花銷。這個時候家裡如果有男孩子,就相當於多了勞力,對於家庭的發展是比較重要的。這就是“有兒貧不久”的由來。

而對於女孩子來說,封建社會是不能參與勞動生產,民國之後的現代社會雖然說能參與農業生產,但是在成家後就在南方家生活了就不能經常參與家裡的家事過勞動了,這也是為什麼說嫁姑娘就是“潑出去的水”。既然姑娘都嫁出去了,家裡又缺少了勞力,自然家庭的生產就會一年不如一年。

這句老話在以前還是有一些依據的,畢竟是以務農為主的國家。但是在現在就不適合了,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姑娘是招商銀行等等,恨不得都生姑娘。因為給兒子娶媳婦壓力太大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有兒窮不久,無兒久久窮”這句話在農村很流行。有人拿它來自勉有人拿它來嘲諷別人(即無兒戶),也有人拿它來恭維別人。

這句話從表面上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君不見在那個不景氣的時代,有些”多子多福”觀念根深蒂固的人敞開肚皮嘩啦啦次第生一大堆,要養活這些活寶那真不是件簡單的事,還要多少受些文化教育。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是家常便飯見慣不驚,家裡就是窮得叮噹響徒有四壁。可是隨著時光的推移,這些小傢伙也漸漸長大懂事了,可以上山砍柴下河撈魚了分擔了一部分父母肩上的擔子。再後來有個別的居然從學校裡走出了農村,讓人刮目相看。一些出外務工的也不負眾望空手出門抱財而歸,貧窮的帽子一下就甩到九宵雲外了。

還有最現實的一點就是,人多勢重。不怕與人吵架鬥毆。這也是有的人哪怕已經生育了三四個女兒而沒有兒子還挖空心思想盡一切辦法要一定生出個兒子來的根源。

兒子女兒要一樣的平等對待,可能只是句口號。今日的農村,有部分老人享的是女兒的福。兒子,不好說。“不吃胡豆不放屁,不娶媳婦不嘔氣”……

誰說女子不如男?曹雪芹在《紅樓夢》裡都感嘆:鬚眉滿堂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


泉水叮咚149502785


這個說法真的要辯證的看。

首先大多數的女兒是要出嫁的,嫁人就要跟著夫家生活,這個是現實存在的。不可否認,尤其是遠嫁的,物理距離上的隔閡是不可逾越的。但是也有很有心的人,她們心心念念著自己的父母,即便海角天涯,也不忘父母生養的恩惠,經濟上也毫不吝嗇,一直支持著自己的父母。

還有就是兒子入贅他人家庭也是真實存在的,同樣物理上的距離,情感上缺少交流。也是可能造成兒子在為人子女義務上,對自己的父母疏於照料,包括經濟上的照顧。

再退一萬步來說,不管是誰,經濟能力上是不有侷限的,現實是有侷限的。“生兒窮不久”往往也是以兒子自身的充裕為前提。因為男生的生活往往都有房貸,車貸這樣的負擔。他們常常在經濟上可能自顧不暇,不問父母伸手要錢就很萬幸了。

談到女兒,農村現在很多漂亮姑娘她們都取得了很好的歸宿。夫家有錢的,她甚至可以支持父母做些小生意,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生活。

所以,子女本身經濟情況,才是決定年邁父母的生活情況,不應該是“性別”。


鄉村小涼


我是小合隆酒坊我來回答:

我就是農村長大的孩子 。現在農村這種情況得到很大的緩解。從根本上的原因是現在人的受教育整體水平提高了。從計劃生育開始獨生子在農村很多不現在人們意識也有一定的提高,以前很多農村流行的俗語已經不符合現在的形式了。

農村在過去生產力水平很低,農村人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因此俗語在農村非常流行,這些俗語一方面指導農民的田間勞作,另一方面也成為了農民的行為標準。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人的文化水平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村人也開始信任科學,因此很多農村的俗語都逐漸被人們遺忘。

以前農村的老人老思想嚴重 總會有一個想讓自己的曾經的努力有個繼承人的想法。在以前生產力低下,只能靠人力勞作,男人是主力在那時候的人就認為家中男丁多,這個家族就一定會興盛,到如今這句話就成了今天的一個成語叫“人丁興旺”,人丁就是指的男性。家家戶戶認為生孩子一定是兒子,有了兒子才能確保這個家族的繼承,才能在晚年安心養老。而且在古代只有男丁才能拋頭露面,就算貧苦的人家的男人也是通過讀書或者過繼等方式飛黃騰達。

可是,現在來看,兒子多了反而成了負擔:天價彩禮、房、車、好工作等等,一個兒子結婚就要大筆的錢財,更不要說多幾個兒子了,根本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擔的!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說到底就是封建社會的陋習,也導致了社會男女比例發展不平衡。隨著社會穩步的進步發展,這樣的封建陋習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了,看現今社會生女孩比生男孩好的多了,女孩也不用父母操心。

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所以要摒棄這種陋習,重男輕女這種舊社會的陋習我們應該遠離。





長春老白乾


一:這個和中國的傳統有關,中國有兩千年的封建史,宗法制一直是佔據正統地位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認為兒子是自家人,女兒嫁出去了就屬於別人家的人了,心就不在一塊兒了,常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也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從大比例上來說是比較靠譜的,女人的天性是顧家的,結婚之後就組建了新的家庭必然是以新家庭為主,即使創造的家庭財富多了也不屬於自己原生家庭的。即使原生家庭有錢,遺傳給女兒的後代,最終也是屬於另一個姓氏,也就是另外一個家族的產業了,自然無子富不長。

二: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主要是以農耕文明為主,農耕時代,男人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只要男人多,意味著壯勞力多,自然能夠獲得的資源也就多。並且男人成家是娶妻生子,最終依然是在這個原生家庭的基礎上去擴展財富。如同愚公移山中所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是一樣的道理,山都可以移走更何況改變家庭的貧富狀況了。

三:這句俗語是在農村傳下來的,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早期獲得財富的渠道就是勞動,種地獲得財富。男耕女織是傳統的勞動分工,也是比較合理的,所以兒子自然是勞動主體,社會地位也高。甚至不用說農業,手工業也是一樣的,好多特殊的技能都是傳子不傳女。這種情況下,自然更希望兒子,也就是有兒貧不久。

當然在現代社會還是有區別的,改革開放的政策,計劃生育的政策推行的情況下,中國的男女人口比例是比較失衡的。用經濟學原理來說,物以稀為貴。女性人口偏少男女比例的失衡,使得娶妻變的相對困難。養兒子的成本在上升,相對於女兒來說,養兒子的成本高很多。所以女兒其實重要性在上升,同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壓力的雙重作用,使得女性比例在上升。還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養兒防老的觀念也不再那麼的盛行。在老齡化的大勢下,未來男女的社會地位差距不大。兒子女兒一樣重要,並且女兒有時候更貼心。


蒼蒼天涯在何處


這是一種重男輕女的陋習,農村尢為嚴重,看看農村有多少養兒子的老人住偏房,兒子媳婦住樓房,新聞裡播得不少,相反的是嫁岀克的女兒時常牽掛親爹孃,這才是養兒窮了爹孃,養女暖了爹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