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自己的孩子溝通?

hugh007


1.關愛孩子——家長與孩子靠用心呵護去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與孩子有了無間的距離才能做有效的溝通。好好關心孩子,愛護孩子,幫助孩子,教育孩子是我們家長的義務。

2.放下架子——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常會犯下一個錯誤,就是居高臨下、發號施令。做父母的必須放下“一家之長”的架子,和孩子“平起平坐”,才能說話有“感召力”。


3.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溝通蹲下身子,才顯得有誠意,有親切感。再說了孩子矮小的個子,也需要您與他面對面的講話,更需要你用眉目傳“情”。

4.面帶微笑——我們有的家長經常會板著臉訓斥孩子,讓孩子無法接受,甚至會產生牴觸情緒。慧智的父母就會常常對孩子面帶微笑,與孩子交流溝通在歡笑聲中。


5.小聲小語——對孩子大聲吼叫,這也是家長的習慣。人們常說“有理不在聲高”,和孩子講道理要和風細雨,小聲細語,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6.“我們”開頭——大人與小孩子溝通,最好用“我們”開頭,才顯得親和與尊重,才會“言”之有效。比如說“我們不哭”、“我們乖”、“我們不欺服小孩子”等等。

7.認真傾聽——善於傾聽孩子講話,是與孩子有效溝通的開始,不要動不動就打斷孩子說話,中間插話,甚至不許孩子說話,這樣只會讓孩子反感。

8.賞識稱讚——在與孩子溝通時,多欣賞多讚賞,多用“你真棒”、“你真乖”、“你會的”、“你更行”等口頭語,批評教育孩子也更要在表揚聲中進行,才讓孩子口服心服。

9.多多陪伴——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現在有不少父母因工作“忙”,而忽視了陪伴孩子。其實家長在陪伴孩子中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人生。

10肢體語言——與孩子溝通還不能忽視用肢體語言,有時候摸摸孩子的頭,抱一抱,親一下,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慰、最大的鼓勵,勝過您對他的千言萬語。

隨手一寫,湊夠十條,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歡迎大家評論,留下您的高見。


言勸


我認為和孩子溝通要做到“俯下身子、認真傾聽、積極回應”這三點。

一、俯下身子

和孩子溝通,不能給孩子居高臨下的感覺,特別年齡越小的孩子,成人就越要俯下身子或蹲下和他們說話,視線要和他們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不讓孩子仰頭和你說話,讓他們感受到平等的溝通交流方式。

二、認真傾聽

不論孩子說的是否清楚或是否對錯,做為成人都要認真地傾聽,不要心不在焉,認真傾聽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成人能夠認真傾聽,孩子也會感興趣地繼續表達,在這種和諧、溫馨的溝通中,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會得到很好地發展。

三、積極回應

成人不但要做孩子心靈和行為的傾聽者,更要做他們的支持者和引導者,與孩子溝通,要積極回應,正確引導,耐心交流,讓孩子們能感受到成人的關心和重視,不要孩子說了十句話,成人卻一句也不回應。

四、相互理解

在溝通上,小孩子的問題會相對小一些,特別是大一些的孩子,到了叛逆期的孩子,他們會和家長、教師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些話能和朋友、同學說,卻不和成人說,這個時候,家長要理解,不要過多地去幹涉孩子的生活或內心世界,特別是在溝通的時候,話不投機,言辭激烈的現象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一絲益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愛和成人說話。

有孩子的家長,要多瞭解不同時期孩子的心理,做到心中有數,溝通要有藝術,交流要有深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地把成人當成自己的朋友,無話不說。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請用您的小手點個贊或關注【月亮姐辰辰】,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月亮姐姐Nancy


很多家長非常希望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可是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卻並不願意與父母深聊,這讓很多父母感到很痛苦。今天,青欖君就為各位家長支幾招!

先來看兩組對話:

對話1

爸爸:今天在學校怎麼樣?

小明:還好吧。

爸爸:“還好”是好還是不好,老師又批評你了?

小明:哎呀,沒有啊!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小明:嗯,還行吧。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個屁,不知道你天天心裡在想什麼!

小明:真的沒什麼,爸我去做作業了。

對話2

媽媽:來,多吃點胡蘿蔔,富含維生素A!

小明:我最煩吃胡蘿蔔了!

媽媽:胡蘿蔔很好吃啊,怎麼會煩呢!而且對長身體很有好處的啊,不許挑食。

小明:(吃了兩口)嗯,我吃飽了。

這兩組對話,家長的用意都是好的,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想讓孩子多吃蔬菜。可是,在兩組對話的結尾,小明都主動結束了聊天立場,一種“惹不起還躲不起”的態度。是小明太逆反?恐怕未必。

在這兩組對話中,家長的聊天方式都有很大問題。

什麼問題?就是目的性太強

1和孩子聊天時,請放下目的性思維

目的性太強的對話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來看個生活中的例子,這是兩個初有好感的青年男女間的對話——

姑娘:真倒黴,電腦又死機了,剛寫的文檔沒保存,55555

小夥:怎麼會突然死機呢,中病毒了嗎?

姑娘:不知道,可能吧……

小夥:裝個XXX殺毒軟件吧,或者XX殺毒軟件。

姑娘:謝謝,可是我好像裝了。

小夥:那就是配置太低了,內存多大的?

姑娘:呃,忘了。明天再說吧,我去洗澡了。

小夥:好的,明天把電腦帶來我給你修。

真是一段人神共憤的聊天記錄。

姑娘的重點在表達情緒求安慰,小夥卻始終被目的性思維主導著,想解決姑娘電腦的問題,整個對話看起來無趣且無聊,姑娘只好用“洗澡”的藉口結束了聊天。這樣的對話,應該存在於電腦用戶與技術客服之間,而不應該存在於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之間。

目的性思維,是自原始狩獵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動著人類發展的思維。原始社會,如果沒有目的思維(打到獵物),人類就滿足不了生存需求。所以伴隨這種思維的是警覺性、對立性(哪裡有獵物、怎麼打死獵物)。

而聊天和謀生、打獵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長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強,不僅使對話看起來缺乏情感互動,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緒處於應激狀態。

例如在“對話1”中,爸爸和小明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爸爸:今天在學校怎麼樣?

(這小子神情有點不對勁,是不是在學校又惹事了?)

小明:還好吧。

(警報!警報!爸爸在刺探軍情!)

爸爸:“還好”是好還是不好,老師不會又批評你了吧?

(別想糊弄我,肯定有事!)

小明:哎呀,沒有啊!

(糟了,老爸要發飆!)

爸爸:那就是挺好的啊!

(真的沒事??)

小明:嗯,還行吧。

(實在沒啥要和他聊的。)

爸爸:真是三棍子打不出個屁,不知道你天天心裡在想什麼!

(問什麼都不說,怎麼和他交流啊!)

小明:真的沒什麼,爸我去做作業了。

(趕緊撤……)

2避免觀念先入為主,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還有的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急於下結論,或急於用自己的觀點否定孩子的觀點,比如對話2中的媽媽,就是急於糾正孩子“討厭胡蘿蔔”的看法,結果孩子並沒有因此就順從地多吃一些胡蘿蔔,反而直接結束了對話。

我們再看一組例子——

對話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學數學!

爸爸:為什麼?

小明:數學太難了,很多題不會做。

爸爸:你這是畏難情緒,要不就是聽課不認真。

小明:可我上課認真聽了,也努力學了。

爸爸:數學很重要,將來還要學物理、化學,數學是基礎!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覺學不會。

爸爸:那是你還不夠努力,學不會也得學,多做練習題,把每道不會的題都弄懂了,還能學不好嗎。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積極地“引導”小明,他認為小明對數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僅用“畏難情緒”“聽課不認真”直接貼標籤、下結論,還給出了“多做練習”這樣的“解決方案”。可是,孩子並不是不知道數學的重要性,“多做題”、“改錯題”,道理都明白,可為什麼還是不想數學?

其實,孩子發出“不想學數學”這樣的牢騷,並不是真的不打算學數學了,他只是在宣洩苦悶的情緒,尋求撫慰。

你會發現,強目的性、直接下結論、聚焦於解決方案,具有這些特點的對話方式,都無法讓聊天進入一種放鬆的氛圍,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長,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回應孩子當下的情緒,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來。

那麼,好的聊天方式是什麼樣?

3令人愉悅、放鬆的聊天方式是怎樣的?

讓人放鬆的聊天方式,是將事情說得具體而非概括,是彼此回應對方的情緒和情感而非將問題當任務一樣解決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和朋友聊天時,我們不會像面對客戶或領導一樣緊張,不會繃緊了神經總想著揣摩對方的目的和意圖,而是回應朋友的情緒、講述自己的感覺。比如——

“秋天真的來了,感覺好涼爽。”

(當下的感覺)

“是啊,這個溫度讓我想起去年我們幾個去紅葉谷玩的那次。”

(回應對方的感覺,講述和對方有聯繫感的回憶)

“哈哈,我記得你還帶回幾片紅葉做成了標本。”

(回應對方的回憶,把對話進一步具體)

“我已經收集了好多種紅葉了,還有前年在XX採到的……”

(再具體,發散)

同樣地,像對話1,本來可以這樣聊——

改進版對話1

爸爸:今天的課有意思嗎?

(話題切口很具體)

小明:還行吧,語文課文挺無聊的。

(表達感受)

爸爸:有的課文是不太有意思。自然課會好些吧,你不是很喜歡自然課嗎?(回應感受)

小明:自然課好玩,今天講了好多識別方向的方法。

(具體化)

爸爸:都有什麼方法呢,爸爸只會看太陽辨別方向。

(談自己,再具體化)

小明:爸爸好笨,晚上還可以看北斗星啊,還可以看樹冠哪個方向更濃密。(情緒互動,進一步具體化)

……

你會發現,把注意力放在回應對方情緒,進行適度發散的聊天方法,可以讓話題無休止地持續下去,聊天能持續進行,那麼想獲知什麼信息都是很簡單的事了。

4這樣和孩子聊天,根本停不下來……

1.從具體話題切入。

“在學校過得怎麼樣”這種話題切入,顯得很抽象很籠統,孩子很難回答。切入話題越具體越好,課程、課間遊戲、課間餐……都可以作為切入點。

2.從別人的事談起。

孩子對於家長直接詢問自己的情況可能會本能地警覺,那麼不妨先聊聊別的孩子,鄰居、同學等等都可以。比如這樣——

爸爸:我剛才在樓下看到李雷,他好像不太高興?

(從孩子的同伴聊起)

小明:嗯,今天他上課和同桌講話,被老師批評了。

爸爸:被老師批評的滋味肯定不好受,難怪他不高興。

(共情)

小明:是啊,放學和他一起回來時,都沒說幾句話。

(描述細節,進入聊天氣氛)

爸爸:你沒有被老師批評過嗎?

(話題遷移)

小明:呃,很久前了,李老師說過我一次,說我做題粗心。

爸爸:那老師說了你,你會難過嗎?

(關注情緒)

小明:當時覺得有點,後來我做完題都會好好檢查。

3.不否定,先共情。

孩子表達了消極情緒,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先表示理解。比如對話2,其實可以這麼聊——

改進版對話2

媽媽:來,多吃點胡蘿蔔吧,媽媽覺得挺好吃的。

小明:我最煩吃胡蘿蔔了!

媽媽:嗯?你不喜歡它的口感還是味道?

(不否定,先認同孩子的感受)

小明:味道。

媽媽:媽媽以前也不太喜歡它,後來聽說多吃胡蘿蔔對眼睛有好處,慢慢就吃得多了。

(談自己,共情)

小明:(嚐了一口)下次放在燉湯裡吧,我覺得比這樣炒的好吃。

媽媽:好啊,下次和你喜歡的排骨一起燉湯。

4.只傾聽,不說教。

很多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想著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忽略了創造良好的氣氛,讓孩子自己說出心裡話。實際上,做一個傾聽者,更容易讓孩子說出很多心裡話,這樣的一次長聊過後,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會有很大提升,會越來越喜歡和家長傾訴。

青欖教育專門為孩子們開發了一套閱讀工具——“讀到”,通過閱讀闖關遊戲檢測孩子的閱讀效果,提升孩子們的閱讀質量。大家可以關注青欖家長地帶微信公眾號(educool)右下角點擊“讀到”即可進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