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廢除漢字後的教育成本是不是大大降低了?

科騙終結者


並沒有,教育成本和是否用漢字毫無關係。

臺灣省迄今為止還在用繁體中文,筆畫比簡體中文複雜的多,也沒見臺灣有多少文盲。

中國周邊的國家廢除漢字,絕大多數是因為要有民族意識。

因為我經常和這些國家的人交流,我深有體會。


我得告訴中國人一點不同的世界觀,也就是在其他國家眼中的古代中國。

古代中國在中國人眼裡是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綿延了幾千年,很值得自豪的一段歷史,但是在周邊國家,尤其是在這韓國和越南人看來,完全不是如此。這兩個國家受中國影響極深,中國文化滲透到這兩個國家的方方面面。

而不幸的是,這兩個國家和中國歷史上有糾纏不清的關係,有時候就獨立了,有時候變成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而到今天,中國依然是龐然大物,而他們已然獨立,既然要獨立就要樹立起民族意識。

我是韓國人,我是越南人,我不是中國人。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歷史造成了文化滲透如此之深,怎麼去揮劍斬斷與過去的關係?很顯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文字。

越南人用了法國人給他們發明的越南文,韓國人就用了世宗大王發明的諺文。


也是因為如此,為什麼在韓國拍了很多關於和中國作戰的片子,哪怕是胡編亂造的,比如說2002年的韓國的《帝國的春天》裡面李世民被射瞎了一隻眼睛,而且大唐王朝還向韓國人投降。



2006年,在韓國片《淵蓋蘇文》裡面的李世民,又一次被射瞎了眼睛


在隨後的韓國片《大祚榮》裡面,又又又被射瞎一隻眼睛


這唐太宗李世民真是倒黴催的。

老被韓國人射瞎眼睛。


廢除漢字本身就是為了搞民族主義,並不是為了降低教育成本,而其實由於韓文本身的侷限-----重音字太多,導致韓國人的身份證不得不還在使用漢字:



我就不拿古代啊,我就拿現代的首爾,各位去看看光化門那邊,有一個韓國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雕像,是這樣的:


上面刻的字大家都認得把:忠武公李舜臣軍像

從這些漢字身上,我們就可以推測出這位韓國民族英雄應該是武官,打了對外戰爭,死後諡號忠武,一查史書,果然如此。



這個也是在首爾澆築的,是個測雨器。

為什麼是個測雨器?因為上面寫著就是“測雨器”啊,多大多長,我們都看得到,什麼時候做的?道光丁酉年,也就是1837年(道光十七年),重量是11斤。

對吧,我們都看得懂吧,韓國人他看不懂啊……上面漢字他們不認得


李建秋的世界


只想簡單說一個問題,近代以來,朝越相繼廢除漢字,根本上是脫離中國影響之目的然讓人心驚的是,中國也差點廢除漢字。民國很多大師都認為漢字繁瑣,乃中國教育落後,民智難開之根因。幸當權者未採納,然簡化行之,實中庸之道也後二簡字廢除,也是時代要求。所以今日嘲笑他人廢除漢字後的種種,不如反思自己當時之行為。


工長張


應該是更高了。就說韓國的身份證,用韓文寫上名字還要匡住漢字名,為什麼?就是韓文一字多音,音相同又有不同意思,麻煩吧。漢字解決這一問題,最令人奇怪的是,韓國人還不認識身份證上漢字,讀音接近,每個漢字都有自己內含,古韓國人懂今天的韓國人則不懂。


楚天雲平


韓語為表音文字,吸收了外來詞,漢字詞,其中的外來詞多從英語借鑑過來,漢字詞多從漢語借鑑過來。固有詞就是韓語創制之初韓語固有的詞彙。

由於韓語為表音文字和漢語為表意文字存在著質的不同,所以韓國所謂的歷史學家,為了能把古代歷史說通說好說強,就開始了杜撰和篡改歷史,因為歷史上的韓國或朝鮮半島奉中國為宗主國。

所以朝鮮半島的文獻都以漢字為主進行歷史記載。朝鮮半島國家的高層以使用漢語漢字為傲。


苗慧同學


掌握一門語言,是要理解那語言的表述所含語義、用那語言做意思表示的,而語義的基本單元,在拼音語言裡,是word,在漢語裡是字。所以,掌握一門語言是要看詞彙量/漢字數量的,僅僅掌握音標、字母不能理解又不能表達,可算不上掌握了語言。

那麼,漢字掌握3000就基本能通讀所有文獻,無論多麼專業。現在你說說得掌握多少韓文單詞,才算掌握了韓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