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說A股和其他市場無法融合,它來當中和劑

港交所说A股和其他市场无法融合,它来当中和剂

今年 1-9 月,港交所 IPO 融資額 307 億美元,A 股的 1014 億人民幣只有它的一半。在全球 IPO 總交易數量下滑,同比下降 19%的情況下,香港市場卻有 108 家企業在港上市,較去年同期增長 50%,數量稱冠全球。到 10 月底,今年港交所的 IPO 融資額已經高達 2557 億港元,去年同期才 892 億。相應的,港交所的收入、利潤都創了歷史新高。

不僅港交所如火如荼、A 股一蹶不振,而且站在港股身後的,是小米、美團、華興資本,這是新經濟的象徵和溫度計。

業績好,新經濟明星公司雲集,港交所 CEO 李小加在日前出席彭博創新論壇時說,中國內地市場是淡水系,世界市場是鹹水系,兩者無法融合,需要香港扮演三角洲的角色。

前幾年可不是這樣的風光景象。

2014 年,因為港股不接受同股不同權的公司,阿里巴巴轉赴紐交所,進行了創紀錄的 250 億美元上市,使得港交所開始思索自己的定位和未來。

當時,香港股市能撐起檯面的公司,除了中國國企、匯豐、李嘉誠系的公司,基本就剩騰訊,以及各種地產金融外貿等傳統行業公司了。這幾年中國新經濟部門快速發展,因為盈利不達標無法在 A 股上市的公司基本都去了美股。

跟內地的滬深交易所不同,港交所是上市公司,有盈利壓力。

李小加曾經在港交所的網站上發表《我們問對問題了嗎——關於香港市場核心價值的思考》 ,探討香港是否應該為了迎合內地大公司的上市而改變“同股同權”制度,香港是否應該為了商業利益犧牲“同股同權”原則。

在過去三年,港交所經營業績基本原地踏步。2015、2016、2017 年,營收分別為 112.05 億元、99.43 億元、110.17 億元;淨利潤分別為 66.44 億元、51.35 億元、61.48 億元。作為港交所歷史上第一位來自內地的 CEO,李小加壓力不會小。

眼看著過去幾年成長起來的又一批新經濟公司開始進入上市週期,這次港交所率先改革,接納雙重股權制公司上市,允許未盈利的生物技術企業上市。港股的上市制度改革,是它面對困難時的探索破局的重要一步,極大地提升了港股市場對於新經濟公司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也極大地刺激了內地資本市場監管思想的調整。這成了港股、美股、A 股三地制度改革競爭的開始。A 股市場監管層及參與者逐漸認識到,A 股市場必須變革,才能在和港股、美股的競爭中不落下風。

雖然快速推出的 CDR 制度在後來操作中不順利,但在 9 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直接指出允許科技企業實行“同股不同權”架構。11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進博會上宣佈,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這被廣泛視作 A 股對港股的新一次追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