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出品:太空伊卡洛斯

地球遭遇小行星撞擊並不是稀罕的事,這就要看小行星的塊頭到底有多大。目前可以確定的事地球在46億年誕生至今,遭遇過兩次重大撞擊,第一次是與一顆名為Theia的天體撞擊,形成了月球。第二次是一顆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摧毀了恐龍。

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這是兩次較大的撞擊事件,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撞擊發生,只不過沒有發生變革性的影響。我們也不排除在數億至30億年前,地球遭遇其他小行星撞擊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幾乎是100%,只不過沒有對生命演化產生嚴重干擾。鑑於地球還有地質變遷,因此過去數十億年的小行星撞擊幾乎都被掩蓋,藏到了地下。

如果我們通過遙感技術,說不定還能發現一些端倪,近日科學家在格陵蘭島冰層下方發現了一個直徑31公里的撞擊坑。

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其形成年代大約在1.2萬年至300萬年前,這段時期看似時間很長,但其實跨度也不是很大。1萬多年前人類還處於石器時代,而300萬年前也僅僅是南方古猿階段,從南方古猿演化成會使用石器的人類,也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

川陀太空認為,形成數十公里撞擊坑的天體其實不大,大約在百米左右。如果是數公里級的小行星,撞擊坑要接近百公里的直徑。這就像我們在尤坦卡半島發現的200公里直徑撞擊坑,這就是數公里直徑小行星撞擊的效果。

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這個31公里直徑的撞擊坑來自一顆巨大的鐵隕石,隱藏在格陵蘭島西北部的冰蓋邊緣下方,在靠近Hiawatha冰川通往大海的方向上。直徑31公里的撞擊坑有明確的邊緣,有一個圓形特徵。

發現這個撞擊坑也是一個偶然,本來科學家試圖在這裡跟蹤冰層變成,結果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圓形結構。川陀太空指出,撞擊坑附近的沉積物中發現了銠、鉑和鈀元素的存在,這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發現。如果能夠找到隕石本身的物質,就可以指向到底是什麼成分的隕石撞擊,甚至可以追溯到是否來自小行星帶。

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根據計算,百米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撞擊坑之一,時間位於最後一個冰河時代。這種規模的撞擊會導致地球上的物質飛入太空,比如爆炸的碎片可能都飛到了加拿大。論百米直徑小行星的質量,川陀太空認為至少在百億噸的規模,因此撞擊能量也是相當恐怖的,可以瞬間摧半徑100公里的幾乎所有的生命。

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百米直徑的小行星其實也不是很大,相比較6500萬年前摧毀地球的10公里級小行星,數百米的小行星算是小兒科了。這種小行星對地球的威脅也是最大的,上百米直徑,不太容易被觀測到,當然還有更小的數十米直徑小行星。

能量釋放相當於4700萬顆廣島原子彈,下一次撞擊窗口隨時都會開啟

這些小行星都不至於摧毀地球,但造成海嘯、城市摧毀倒是沒有問題的。目前天文學家防範的也是數十米至百米級小行星,因為它們出現的概率更大,撞擊會對某個地區構成致命的影響。數百萬年前撞擊格陵蘭島西北部的小行星造成的殺傷力不大,影響是局部的、區域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