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婦女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究竟是什麼,讓中國人一臉愁容?


1. 缺失信仰。

為什麼我們周圍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領救濟,甚至街頭要錢度日卻整天樂樂呵呵?為什麼這麼多華人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鬱鬱寡歡?

說到底是華人的思想意識出了問題。

現在中國人,拋棄了信仰,又沒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學,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駕馭快樂手段,導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選擇了不快樂。

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

就像彌爾頓說的:“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沒有信仰就容易把價值觀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較上:

仰望別人的成功,感覺自己的卑微;仰望別人的幸福,慨嘆自己的不幸;比較別人的得志,憤然自己的失意;比較別人的快樂,放大自己的苦痛。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2. 愛攀比。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

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較成績、能力、拿的獎狀多還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

等畢業出來工作,又被比較工作夠不夠好、薪水優不優厚、福利多不多……

長期置於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和比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習慣性地養成攀比的習慣:我比不比別人優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別人好......

攀比成習慣,自然不快樂。

別人有了自己沒有,於是要努力去擁有,擁有了如果能快樂固然好,最怕是擁有了之後發現別人又上了新的層次,從而又增煩惱。更別說有些東西是人窮盡一生都沒辦法擁有的。

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3. 對美好的事物不感動。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

我們可能沒有創造美的能力,但對於大自然創造的美,對於他人創造的美,我們是否去欣賞了呢?

我們似乎總是腳步匆匆,對自然美、藝術美、心靈美、生活美、創造美,我們常常視而不見,渾然不覺。

如果我們能為了欣賞路邊的美麗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腳步,因為葉子隨風搖曳飄落的美態而心頭柔軟,看到小孩純真無邪的笑臉而心生喜悅......

那麼,我們能感受到快樂的時刻將會多很多。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4. 不懂得施捨。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5. 單調與規律。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6. 焦慮無處不在。

中國人也無時無刻不出在焦慮之中。

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依然飆升、焦慮食品不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汙染……

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但是,只有無憂無慮的人才會快樂。總在憂慮,哪有時間快樂?

7. 壓力太大。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深度)


8. 不敢堅持做自己。

媽媽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國人被很多人期望著,從而不能堅持做自己。

一個人要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夥伴、同事的好搭檔,唯獨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自己總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難真正的快樂。

9. 心靈的封閉。

早在1979年,美國有個學者就寫過一本書《美國人心靈的封閉》,書中說美國人的心靈都關閉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年美國青年人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只是熱衷於眼前繁華的物質世界,疲於奔命於瑣碎的日常生活。

今天的每一箇中國人是不是也將自己的心靈關閉了呢?

要知道,即使在最窮困、最危險的境地,只要你能打開心靈,也總是可以發現使自己快樂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