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歙縣古城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徽州民居

此前,歙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很遙遠的地方,除了知道哪裡出產有名的歙硯外,其他義務所知,這次因要到皖南來,做了點功課,但終究是紙上談兵,很膚淺,很模糊。一踏進縣城,走了一圈,一個真切的、形象的歙縣出現在眼前。沒想到,它竟是這麼一個有特色,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歷史文化名城。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登樓俯瞰鮑家花園

歙縣在古代為徽州之首,現為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距黃山市很近,車行約半小時就到達古城區。司機先帶我們到鮑家花園、棠樾牌坊群景區參觀遊覽。鮑家花園,系春秋名相鮑叔牙後裔,清乾隆嘉慶其間著名徽商的私家花園,為當今最大的古徽州私家園林。走進園內,奇花異草,高喬矮樹,千姿百態的盆景,令人目不暇接;假山異石園中巧布,樓臺亭榭層層疊疊,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讓人宛若置身於蘇州園林之中。特別出眾的是,這裡有幾個超大的盆景,堪稱園林一絕。那座名為“江山如此多嬌”的大型樹石盆景,長達二十餘米,集樹木之精華,攬中華名山之秀,氣勢恢宏,大氣磅礴。那盆“徽州人家”,將古徽州山水人文,構建得和諧巧工,惟妙惟肖。還有那盆名為“南國風情”的古榕樹,歷經百年風霜,至今仍枝繁葉茂,鬱鬱蔥蔥,他曾是昆明世博會上的金獎作品,為此園的鎮園之寶。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棠樾牌坊群

從鮑家花園走出不久,來到一片油菜花地。黃燦燦的油菜花開得正豔,在這片金色的大地上,矗立著幾座祠堂和一排牌坊,即“棠樾牌坊群”。牌坊,為古建一絕,在歙縣隨處可見,歙縣被譽為“牌坊之鄉”。位於棠樾村的這個鮑氏“棠樾牌坊群”,則是歙縣最具代表性的牌坊之一。一眼望去,那七座規模宏大、氣韻軒昂的灰黑色石牌坊,呈弧線排列,在一片金色的油菜花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威嚴高大。據說,明清時棠樾古村在外經商者頗多,有的功名成就。為了光宗耀祖,流芳百世,這些鉅商,回鄉大修宗族建築。牌坊即是他們最能顯示家族榮耀的作品。在此,仰望牌坊上鐫刻的題字,如“鮑象賢尚書坊”、“鮑逢昌孝子坊”、“慈孝裡坊”、“樂善好施坊”等,即可看出鮑氏家族被明清兩代皇朝旌表“忠、孝、節、義”的榮譽和名望。這牌坊記錄著這個家族四百多年間,為政為商,顯赫幾世的神話。我們在牌坊群中穿行,在黃花田裡徜徉,頓感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在這裡和諧交融,構成一道典雅美麗的畫廊,而川流不息的遊人,則為畫廊添上了一抹靈動的色彩。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徽商之源——漁梁古埠

走出這個景區,導遊帶我們來到了徽商之源——漁梁古埠參觀。這裡最讓人震驚的莫過於“漁梁壩”,它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座石質攔河壩,初建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當年隨著徽商的崛起和不斷髮展,漁梁逐漸發展為古徽州重要的水路碼頭。明清之際,這裡曾商賈如雲,檣桅毗連,船舶沿練江進入新安江,可直達杭州,是當時一條著名的黃金水道。漁梁就是為適應當時水上運輸的發展而修建的。歲月悠悠,時光已過去一千多年,今天,這座大壩,依舊安然地橫臥在新安江上,發揮著自己的功效。我們沿江邊岔口的石階,相攜而下,走到壩上,只見壩面全部用清一色的花崗岩大石條壘砌而成,石條只見用石鍵如釘般緊緊連接,千餘年失眠歷經水流、風雨磨蝕。仍完整堅實,連接處依然緊密牢固。站在壩上,腳下泛著浪花的水流漫過,流入壩下的河道。壩下,水面較為寬闊,停泊著幾隻待航班的遊船。壩上、江邊,極為村婦或揮動著棒槌洗衣,火宅竹竿搭成的衣架上晾衣被。聽導遊說,這個大壩壘砌的建築方法十分科學,大壩高低有一定的落差,隨著江流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採用逐層攔水的方式。當時壩上的老鄉,海形象地給我們演示江水流經壩上的情景,我們覺得異常巧妙,非常神奇。此刻我不禁想到,前些年,我曾到過四川都江堰,站在水流奔瀉的岷江之畔,看到二千二百多年前,李冰父子帶領群眾修築的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今天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感到十分震撼,由衷地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今天看到這座漁梁壩,也有同感,正如專家所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向媲美。它被人們稱作“江南都江堰”,確是實至名歸啊!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漁梁古埠街景

從漁梁大壩拾級而上,來到古鎮的漁梁老街。漁梁老街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佈局。古村蜿蜒曲折,窄窄的路面,用鵝卵石鋪就,石條鑲邊。街兩旁的民居,白色的山牆寬厚高大,灰色的瓦房排列有序,房簷伸出,灰色的馬頭牆造型別致。一些徽式的木樓、古店還保存完好,有些商鋪、古莊號的字跡依稀可辨。我們看到,隨著古村旅遊業開發,這裡不少人家做起生意,飯館、旅店隨處可見。許多家門口都停放著摩托車,嘟嘟的摩托車在著貨物,不時地從村中開過,往日的古村,顯然多了一些商業的氣息,熱鬧不少。這天中午,我們就是在村裡的小飯館吃的午飯,熱情的店主人,還為我們做了幾道地道的徽菜。如今,漁梁古村落的保護利用工程正在啟動,相信進過整治河開發利用,這個古村落,將會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當年的徽商、古村的風貌。更真切地感受徽州文化的魅力。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斗山街

之後,我們來到了歙縣城內的斗山街,街道狹長悠遠,從道旁那些有名有姓的民宅大院。如楊家大院、許家廳、潘家大院等,即可知道,這裡曾是官宦人家、商賈大戶聚集之地。其建築氣勢之恢弘,雕飾之考究,盡顯徽州民居之特點。走進大氣典雅的徽園,滿眼都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各式各樣比比皆是,不同的商肆、店鋪鱗次櫛比,鋪面、櫃檯的商品琳琅滿目。尤其是歙硯和徽墨為多。走過街市中心,看到一座刻有“許國石坊”的牌坊。看它的式樣很特別,頓有耳目一新之感。據說這座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石坊,是當時朝廷旌表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建的。它有別於其他牌坊,不是那種平面高聳的形態,而是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的立體牌坊,八柱間寬大通暢,可進可出。它的石柱、橫樑、欄板等,均是採用非常堅硬厚重的大塊石料築成,基座的配飾、上面的雕飾鏤刻其精美細密。各種圖案錯落有致、豐富多彩,充分體現出徽派石雕藝術的獨特魅力。抬頭望著這座高大敦實的建築,很難想象在當時技術尚不發達、運輸工具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竟能把如此厚重的石料送到10米多的高空,並嚴絲合縫地連接起來,完美地建成這麼宏大的一項工程!它被看作我國的“稀世瑰寶”,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成為“國寶”級的全國重點文物,真的當之無愧啊!

初識歷史文化名城——歙縣

陶行知先生紀念館

在歙縣遊覽一日,處處感受到徽文化的救援與厚重,不但被那些極具徽派特色的民居、牌坊、古橋、古樓所吸引,被滿目的歙硯、撲鼻的墨香所薰染,更對這裡自唐宋以來徽商崛起、文風昌盛、人才輩出的顧經理室所認識。我們還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紀念館,觀看良久,滿懷敬意地向他鞠躬致禮,駐足在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巨幅塑像前,一種親近油然而生,感謝他的教誨和榜樣,感謝歙縣以她豐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培育出偉大的陶行知和像他一樣眾多的文化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