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大武漢”破繭成蝶

改革开放40年:“大武汉”破茧成蝶

圖為8月7日拍攝的正在建設中的武漢綠地中心。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中新社武漢11月14日電 題:改革開放40年:“大武漢”破繭成蝶

中新社記者 張芹

大江大湖大武漢,在介紹自己的城市時,武漢人習慣用“大”這個字眼。

改革開放40年來,武漢市逐步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城市建設提檔升級、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的華麗蝶變。

從“製造”到“智造”

從百餘年前的“漢陽造”,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武鋼、武重等一批“武字頭”企業相繼落子,工業重鎮一直是武漢的“城市名片”。

改革開放之初,武漢工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輕紡工業為輔。隨著改革深入,“結構單一、發展粗放、活力不足”等產業弊端逐漸暴露,“大武漢”盛名難副。

至今日,在對傳統制造業轉型提檔升級同時,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為代表的“新武漢造”逐步崛起,武漢在中部地區率先步入“萬億俱樂部”。

從武漢中國光谷的國家存儲器基地,到武漢開發區的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從東西湖區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到新洲區的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2007年以來,武漢先後獲建30多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產業升級同時,武漢綜合實力也實現大幅度提升。數據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武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335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0倍。2017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達1.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9479.64億元。

“武漢的產業升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根據不同時代經濟結構逐步形成。”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認為,武漢產業轉型升級從量變到質變,最終推動當地經濟實力綜合提升。

交通引領基礎設施

打開地圖,武漢整體形似一隻自西向東展翅欲飛的蝴蝶。在1870年的地圖上,武漢這隻“蝴蝶”只是依偎在長江兩岸的兩隻小“蟲蛹”。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近日,《澳門月刊》社長王定昌受訪時曾表示,過去武漢總被調侃為“大縣城”。如今來到武漢,這裡的變化令其印象深刻。

目前,武漢建成跨越長江、漢江大橋10多座,建成武漢火車站、天河國際機場、陽邏武漢新港等重要交通樞紐,地鐵通車總里程達288公里。

上世紀50年代,全國各地青年在青山區搭棚落戶,支援武鋼建設。2007年青山老工業區棚戶區改造啟動,配套設施齊全的高層住宅樓取代了低矮破舊的房屋。

“目前,武漢已經進入城市建設收穫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武漢已不再是上世紀90年代“髒亂差”印象。

對外交流日益擴大

近年來,比利時國王菲利普、法國總理卡澤納夫、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印度總理莫迪等先後到訪武漢,武漢漸成中國外交主場城市。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大規模建設,如今的武漢已初具國際化大都市風範。截至目前,武漢常住外國人達1.7萬人,世界500強企業在武漢投資近260家,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59條,外國在武漢設有4家總領事館及20家經貿機構,中歐(武漢)國際貨運班列業務延伸至28個亞歐國家。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發展機遇,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等國家級改革試點的落戶,武漢在中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凸顯。

40年來,武漢已從一個較封閉的區域中心城市轉型為一個開放程度較高的國家中心城市;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初步形成全面開放格局。(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