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的“養廉銀”有多少?說出來你不一定敢相信

清朝官員的“養廉銀”有多少?說出來你不一定敢相信

清朝的銀子

“高薪養廉”是杜絕官員腐敗的有效措施,如今的新加坡推行此項措施因此成為了官員廉潔率最高的國家,我國由於人口眾多有著龐大的公務員團體,而基層公務員的待遇還是比較低的,作為傳統觀念中“士農工商”中地位最高的“士”有些工資水平卻在社會中排不上中游,因此利慾薰心,鋌而走險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公務員們從古至今一直如此,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公務員可是高收入群體,特別是雍正皇帝時在全國推行了“高薪養廉”的養廉銀製度。

清朝官員的“養廉銀”有多少?說出來你不一定敢相信

清朝的銀子

幾千年來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中一直高居頂層,十年寒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所以讀書做官,才是最光榮的出路,朝廷授予官職,領著朝廷的奉祿,造福一方百姓是廣大官員的使命。但奉祿往往是不夠的,因為為官一屆養活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家而是整個衙門上上下下,加之各級打點,官場風氣和個人私慾因此封建社會清官少,貪官多。

清朝官員的“養廉銀”有多少?說出來你不一定敢相信

為了徹底解決官員貪腐問題,雍正皇帝不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大開殺戒而是另闢蹊徑以柔克剛制定了“高薪養廉”的養廉銀製度。當時一品文官每年俸祿僅僅為一百八十兩,祿米一百八十斛,品級越低奉祿越低,到了七品縣令這一級奉祿僅為四十五兩一年,祿米四十五斛,同級的武官則要更少。這些錢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雍正皇帝考慮官員疾苦,“養廉銀”制度讓官員的奉祿翻了近百倍。

清朝官員的“養廉銀”有多少?說出來你不一定敢相信

外官經過雍正朝養廉銀製度的實施解決了後顧之憂,京官的養廉問題也逐漸被提出。雍正六年(1728)開始給禮部以外的五部尚書、侍郎多發一份俸祿,稱“恩俸”,但是標準遠遠低於外官的“養廉銀”。乾隆帝即位後,體恤京官的艱辛,特意在戶部餘銀中撥款養廉,通常以飯銀的名義從地方徵收併發放,如有剩餘兼做辦公之用。

清朝官員的“養廉銀”有多少?說出來你不一定敢相信

當然京官因所在部門不同,飯銀的收入會有很大的區別。乾隆七年(1742)故刑部尚書劉吳龍遺疏內稱:“在京部院衙門,皆有飯銀,而戶部銀庫養廉,尤為豐厚。惟內閣、吏部、禮部等衙門,未獲一體邀恩。”

這樣的收入在古代也夠一家人錦衣玉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