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系列調研②|從健身到健康,還需要一張運動處方從健身到健康,還需要一張運動處方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從健身到健康,還需要一張運動處方

新華社記者

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理念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健身房裡,人們揮灑汗水,追逐輕盈的身姿或健美的肌肉;走出戶外,人們邁步奔跑舞動節奏,將運動的激情填滿城市每處角落。但與此同時,慢性疾病依舊是影響中國人健康的首要威脅,不當運動帶來的損傷也在悄無聲息地侵蝕著人們的健身熱情。

如何規避運動中如影隨形的傷病陷阱?如何提升健身鍛鍊的有效性?如何讓運動真正成為治未病的良藥?專家指出,指導人們科學合理、適當適量健身鍛鍊的運動處方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案,是連接健身與健康之間的那座關鍵橋樑。

從治慢病到治未病 運動處方並非患者專屬

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誕生於美國。簡單來說,運動處方是由專業的醫師和運動指導人員根據病人具體的身體健康狀況,以處方的形式對其運動的種類、頻次、強度、安全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指導,以幫助病人通過運動鍛鍊治療疾病、改善健康水平。

原美國運動醫學會主席斯金納教授說,大量循證醫學數據表明,科學規律的體育活動對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能起到治療甚至是預防作用,對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也有緩解作用。

對慢性病患者而言,運動處方的作用不言而喻。不過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軍看來,並非只有慢性病患者才需要運動處方,運動處方對健康人群同樣有治未病的作用。

“我們要從疾病發展全過程的角度理解運動的作用。在慢性病發病前,人們同樣需要運動鍛鍊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樣需要科學的健身指導來保證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健身指導可以看作是運動處方的初級階段,一般性的科學健身指導更多是解決運動安全性的問題,個性化、差異化的健身指導則更有利於提升運動有效性,也更趨近於運動處方的作用,更能起到治未病的效果。”他說。

美國運動醫學會會員、奧美之路(北京)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峻華也表示,運動處方和科學健身指導從目的上看是有區別的,但運動在整個慢性病的預防治療和管理過程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和支持作用。從運動促進健康的效果看,兩者區別越來越模糊。患者需要運動處方來更好地治慢病,普通人也需要初級階段的“運動處方”——即個性化、差異化的科學健身指導來更加行之有效地治未病。

從“要運動”到“會運動” 健身意識還需升級

今年8月8日是我國第10個全民健身日。經過10年發展,全民健身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實現了從“要我運動”到“我要運動”的觀念轉變,但從“要運動”到“會運動”,人們的健身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升級。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原所長李國平說,目前健身人群中的認識誤區有很多,一是在鍛鍊中過分關注和強調成績,二是健身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沒有科學的評估和測試。一些人因運動量過大,產生機體不適應,導致身體疲勞、關節受損等;一些人因運動方式不當,運動項目選擇不對,往往容易造成意外損傷,甚至猝死;還有的人則是運動不足,每次鍛鍊運動量不夠,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達不到運動促進健康的目的。

對此,李國平建議政府部門、媒體以及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加大宣傳教育,將科學健身的方法推薦給大眾。

在徐峻華看來,“上班族”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空閒時間少,他們是最需要進行健身鍛鍊,同時也更需要接受科學健身指導、提升鍛鍊效率的一部分人群。然而對於時間本就緊張的人們來說,抽出時間運動已實屬不易,再要拿出時間接受科學指導就更困難了。

本著將健身指導生活化、便捷化、碎片化的初衷,徐峻華的團隊在微信平臺開發了“微動1分鐘”小程序,針對“上班族”常見的肩頸疼痛、慢病、亞健康等問題推出一分鐘的健身教學視頻,醫生和健身管理師可以在1000多個視頻中挑選合適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組合,形成簡易的“運動處方”,兩個月時間裡用戶數量已發展到5000多人。

“現在健身的人越來越多,如何科學運動健身很多人還沒有足夠的重視,總認為運動就會健康,不需要什麼運動處方和科學指導。”徐峻華說。

郭建軍表示,從“要運動”到“會運動”的觀念升級,關鍵要開展大眾科學鍛鍊素養教育。科學鍛鍊是以身心健康、降低慢性病發生風險為目的的有計劃的體育活動。科學鍛鍊素養就要求人們具備科學鍛鍊的基本知識和態度,掌握科學鍛鍊的基本技能,具有科學鍛鍊的習慣。

從“1+1=2”到“1+1>2”運動處方離不開體醫融合

於潔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外傷專業的醫生。她發現就診的運動相關性眼外傷患者中,有很大比例是因為打羽毛球導致受傷的,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雙打時,前場隊員回頭看隊友時被隊友抽來的球打傷。

經過與專業教練溝通於潔發現,專業運動員因水平較高、反應更快,類似傷病幾率相對較低。業餘愛好者因運動水平有限、缺乏專業指導,眼部受傷的風險就會大很多。

於潔從2012年起開始收集數據並進行歸納分析,目前她經手的病例已有130多人。今年6月,她在《中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發表了《羽毛球運動致眼外傷的運動損傷特點分析及預防對策探討》的文章,建議業餘選手養成正確的技術動作習慣,提高眼外傷風險意識,尤其是雙打前場選手建議使用護目鏡。

於潔說,一些國外的羽毛球運動場館會專門向健身者提供護目鏡,增加一個簡單的運動裝備就能極大降低眼傷風險。

一個小小的護目鏡,反映出的是體醫融合推進運動處方和科學健身指導發展的大思路。

當前,運動處方在國內尚處在發展起步階段,在體制機制建設、基礎理論研究、人才隊伍培養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健康需求。但在郭建軍看來,體醫融合能解決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從多個試點項目成果看,是推動運動處方發展,實現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徑。

“技術層面,競技體育多年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醫療技術提供運動的安全保障。資源方面,體育系統的場地資源能克服醫院場地短缺的問題,大量的健身指導員、退役運動員經過培訓都可以做醫生的助手,對患者進行科學鍛鍊指導。話語權方面醫生可以宣傳體育與健康的關係,推薦患者接受運動處方,體育專家也應大力宣傳體育在疾病防控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郭建軍說。

“在指導全民健身過程中,體育和醫療怎麼合作,各自如何分工是關鍵。共同合作才是體育融合。不能因為有分工,而將體醫融合變成體醫合作,更不是體育配合醫療促進健康。一定應該是各自分工,但有機融合,避免各自的缺陷,發揮各自優勢,彌補對方不足,從而達到融合,最終促進體育和醫療共同發展,推動全民健康。”他說。(執筆記者吳俊寬、參與記者張薇、王浩宇、姚友明、周暢、楊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