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王芳德製作的船模,可以平穩地航行於江面。)

王芳德生於船,業於船,退休後,繼續潛心打磨船模,試圖再現記憶裡湘江古帆船的崢嶸歲月。

古帆船於他,是剪不斷的羈絆,也是負重前行的執念。

精心打磨,一艘船模有100多個部件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退休後的王芳德,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工作間裡,沉浸於船模的製作。)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人愛詠古帆船,它既是鄉愁,也是遠方。

67歲的王芳德,和古帆船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熟悉各式古帆船的模樣,“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樣”。

在開福區金霞苑小區,10平米左右的工作間裡,頭髮灰白的王芳德低頭打磨著一根梓木,鼻樑上掛著一幅略微發黃的老花鏡,梓木在他手中,被打磨得光滑而精緻,他說,這是起錨的部件,已經做了兩天,差不多完工。

他的身旁,是一艘1.4米長的古帆船模型,船體曲直有度,桅杆高聳,船舵尾行,船身還搭著精編的涼棚。王芳德告訴星辰全媒體記者,這是一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行於耒陽的小駁船,70年代後,便很少見著,如今更是絕跡。

“它與其他地區小駁船最大的區別,在於兩側的甲板是活動的,俗稱‘爛槽’,可能是因為耒陽盛產煤炭……”王芳德說,這艘古帆船的所有部件都是按實船的構造製作而成,比例約為1:15。

這是王芳德製作的第16艘古帆船模型,事實上,他製作的所有船模都嚴格依照實船,其選材講究,比如桅杆得用杉木,因為輕而直,船身得用樟木,因為厚實。

為了便於上漆,船部件大多是靈活可拆卸的,因而一些小部件極其考驗製作者的耐心。“可能比做實船還麻煩,船模更為精細。”為此,王芳德甚至買來了幾個長短不一的鑷子,平常都是小心翼翼地夾動著那些小部件,以擺放得當。

王芳德說,一艘船模的部件有100多個,每一個細細打磨,一艘船模製作下來,往往需要花上4個月左右的時間。

“如果看起來和實船不像,還要返工。”眼前這艘耒陽小駁船模型,已經花去了他3個多月的時間,前幾日,由於船頭的弧度不行,他又重新替換了木材,再度打磨,直至呈現出他想要的模樣。

生於船,駕駛或見識過各色船隻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30歲時,王芳德已經是船長,負責湘江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貨運,見識過各種船隻。)

16艘船模,每一艘都是王芳德的匠心之作,已經完工的15艘船模,暫時被安放在某旅遊度假區,供遊客觀覽。

在王芳德的工作間裡,這些船模的照片被擺放在一旁的書桌上,有瀏陽秋船、寧鄉烏江子船、衡陽小駁船、益陽七板子船……陽光穿過門窗,投射在照片上,泛著金色的光芒,有種記憶穿梭的幻覺,彷彿照片裡的船就呈現在眼前,揚帆於湘江之上。

王芳德生於船,父母以跑船為生。兒時的他,蹦跳於帆船之間,“一艘船就是一個家,跳上一艘船就是去別人家串門”。

所謂“春水碧連天,畫船聽雨眠”、“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詩詞裡的美好意境大抵是文人墨客的走馬觀花,船上日子實在不好過。

“夏天熱得要死,也沒地方挪,船就那麼大,冬天北風呼嘯,有時早晨起來被子上都是雪。”王芳德回憶。

12歲時,王芳德開始幫著父母拉縴、撐篙或搖櫓,以人力推動帆船在無風時的航行,並跟隨父親學習駕駛與維修自家的小駁船,15歲時,他進入當時的長沙市木帆船合作社學習駕駛機動船,此後,他一步步成長為船長,在湘江流域運送貨物,見識並駕駛過各色船隻。

“湘江上千條支流,每條支流的船都不一樣。”王芳德說,以前的古帆船都是手工打造,每條船都不一樣,都承載著當地的風俗文化,上世紀七八十年,長沙港異常繁榮,各地的船隻匯聚在這裡,桅杆如林,船隻將魚米之鄉的糧食、棉花等運送出去,再將鹽等物資運回,來往不息。

但很快,古帆船便被機動船所取代,陸運的發展也導致湘江流域的水運呈現衰敗之勢,王芳德順水而行,進入更廣闊的長江流域謀生。

面對湘江上消失的古帆船,退休後的王芳德常常一陣唏噓。

對於大半生漂泊於水上的他來說,所謂故鄉,大概就是那艘熟悉的船,船消失了,鄉愁卻縈繞在心頭。

從無到有,憑藉腦海裡的記憶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王芳德製作的第一艘船模,是以他出生併成長的衡陽小駁船為原型。)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為了做好這艘毛澤東暢遊湘江時乘坐的“航海號”內燃機拖輪模型,王芳德(左)多次拜訪當時的護航安保人員程志忠。)

王芳德試圖尋回鄉愁。

他找到一些原先造帆船的木工,但造實船是一件分工明確的活,造船頭的不一定會造船尾,因此一個木工想要製作出一艘完整的帆船模型,幾乎不可能。而更多當年的木工,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去,逐漸離開了人間。

停滯了好些年,王芳德有些著急,2009年,他決定自己開工製作。

他選擇從自己最熟悉的衡陽小駁船做起,那是他出生併成長的地方,“就像造一座自家的房子”。

儘管兒時的耳濡目染,加上日後的跑船經歷,讓王芳德熟悉造船的基本技藝,但真正動手製作船模,還是不容易。

王芳德買來工具、材料,憑藉腦海裡的記憶,和一些僅存的影像資料,獨自在租來的工作間裡琢磨。有時候船體構造不平衡,有時候某個部件不吻合,初次製作的他不斷修改、打磨,前前後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將1.8米長的船模製作而成。

他未曾停下,緊接著,又製作了第二艘、第三艘……印象最深的,是毛澤東在1957年和1959年暢遊湘江時乘坐的“航海號”內燃機拖輪。

為真實還原這艘拖輪,王芳德翻閱了眾多史料,多次拜訪當年毛澤東暢遊湘江時的護航安保人員程志忠,歷時近8個月,才將模型做出——王芳德坦言,除了第一艘船模,這是他最艱難的一次創作。

深綠色的船體,流線型的船舷,駕駛艙、客艙、輪胎、救生圈、播音喇叭、紅旗……這艘長2.18米、寬0.6米的“航海號”船模,無論是整體還是細節,都極為真實而精美。

再現歷史,建一座湖湘船文化博物館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船模做好後,王芳德都會將其帶到江邊試水。)

近些年,王芳德帶著他的船模在各地參展時,引起不少人對兒時的回憶,人們嘖嘖稱讚,甚至有人出價20多萬元求購,王芳德毅然拒絕。

他有自己的打算:建一座湖湘船文化博物館,再現湘江古帆船的崢嶸歲月。

為此,他每年都會聯繫政府、企業等,希望能夠合作建立該博物館,但目前尚無眉目。

“這些古帆船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不能讓它們就這樣消失了。”王芳德試圖以船模封存關於古帆船的記憶,讓歷史定格,給後人以回想。

他盤算了一下,記憶裡湘江流域的古帆船,大概有30餘種,如今幾乎全部覆沒在時間的洪流裡。

“不知道還能不能把餘下的古帆船模型做完,畢竟年紀大了,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王芳德感嘆。

因此,他馬不停蹄,每日“泡”在工作室裡,晨昏不覺,有時候甚至工作到凌晨,明明眼睛發酸,脖子、腿部脹痛,腦子裡卻是古帆船的模樣不斷回放,失眠自然是常有的事。

“他身體並不好,前幾年還做過腫瘤手術,做船模時煙又停不下來,實在讓人擔心。”女兒王小橦說。

橦,即桅杆,王芳德把對古帆船的鄉愁寄託在了女兒身上。

這些年,每做完一艘船模,王芳德都會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帶著新船模在附近的撈刀河畔試水,微風鼓起白帆,船兒穩穩地航向前方,王芳德握著與船模連接的絲線,不遠不近地跟著。

船兒蕩起漣漪,一圈圈暈開來,曾幾何時,這漣漪更為浩大,也曾拍打著湘江水域的兩岸……

107期|打磨時光,再現古帆船|王芳德

(王芳德(右)向星辰全媒體記者介紹正在製作的船模。)

總策劃:何旭

執行策劃:鄭文新、王重浪、林之樂

監製:何樂

文/李林 圖/受訪者提供 /陳宇 校/羅羅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