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李姐ldd


2018年是紀念改變開放40週年。1978年鄧公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40年來,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到今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

隨著國內資源和環境無法承受繼續原來那種粗放式的發展。新的國家領導層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由過去倡導的高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圍繞新發展理念,未來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一、帶來的機遇



1、創造新的行業

未來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國家經濟的增長動能將由過去依賴的高汙染、高能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高質量的現代服務業。教育與培訓、諮詢與顧問、健康與管理、人工智能、新能源、新媒體、新金融、生物製藥、文化與旅遊、養老、現代農業、高端製造業,這些新的行業將成為國家經濟下一個新增長極。

2、新的就業方式

新的行業將改變以往集中僱員模式,未來的大部分公司將由2至3人組成,甚至有些公司就由1人組成。辦公方式藉助信息技術也將由過去的集中辦公改為分散辦公,實現在家辦公,或在地鐵上、咖啡廳也能借助公共無線網絡連網辦公。未來5G時代,城市將更智能,各種應用場景將實現。未來僱傭關係也將發生改變,將由合夥人制代替傳統的僱傭關係。

3、新的分工協作模式

未來的分工協作模式將更加細分。由以往的一個企業或某個人大包大攬細分為由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分工協作完成。未來無論對企業還是個人,主要強調的是專業而不是全面,未來將催生更多的創業公司和專業工作室,"雙創"將達到高潮。

4、新的驅動模式

未來經濟的驅動將由數據驅動。未來的現代服務業主要依靠互聯網積累的大數據,通過雲計算和數據挖掘建立數據模型來開展市場調研、產品研發、市場營銷、銷售與售後、風險評估等,將由傳統的經驗決策轉變為數據量化決策。

二、帶來的挑戰


1、知識體系更新週期加快

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知識更新較傳統產業時代週期更短。由此帶來的大量數據處理、挖掘工作對每個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未來將出現專業的數據商,個人和企業藉助專業數據商的大數據和雲計算作商業決策。同時要求每個人具備快速的學習能力,由此帶來教育與培訓行業在未來將是個朝陽產業。

2、協同力

未來隨著分工越來越細,對組織協同力將是個考驗。未來的分工協作主要依靠信息集成系統完成協作,如辦公的OA系統、研發產品的PDCA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的CRM系統。人工智能將得到充分運用,大量重複、簡單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甚至某些複雜領域的工作也將會被具備思想能力的機器人取代。只有創新和創意工作無法短時間內被機器人取代。

3、資源整合能力

未來的經濟實體將由大量的小型創業公司和專業工作室組成,相互之間的資源整合能力將是個巨大的挑戰。由此將催生大型的平臺公司,類似於阿里系、騰訊系、京東系、頭條系平臺公司,大量的創業公司和專業工作室將依附於這些平臺公司的生態體系。

以上是我關於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人們將面對的機遇和挑戰的思考,你看後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另一角度看財經


外企帶來了更多的技術,資金和經驗,能夠成為學習的目標。但同時因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實力不均衡,中國中小企業的實力提升,因為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必有能夠競爭的資本。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提高開放型經濟,強化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能力,健立、健全多層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控制銀行業開放速度和力度;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重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爭取時間加快商業化進程,合理吸收外企和技術同時,本國也不忘投入資金精力在自我開放上面,研究出更完善的方案和經驗,為人們生活水平轉型升級高攀。




粵西地區關注人李錫新


首先怎麼定義高質量發展,本身沒聽過高質量定義發展,但可以說,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幾十年,很多人富人通過國家紅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麼這個階段過後,中國的發展,無論從金融,貿易等的情況下,都開始傾向專業性發展,無論一個大型企業或中小型企業都不再例外,所以未來中國存在專業紅利的機會,也讓企業能真正轉型升級


King_粵信資本合夥人


高質量發展的大勢下,所有人都要主動去適應變化,不能再抱有以前的老觀念去生存。其實跟著政策走就沒錯,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對很多人已經產生了影響。企業要追求轉型,政府也在職能轉變,真正的挑戰就在於——社會已經在變了,而我們還不知情。


暗影ZJK


讓國人與世界接軌了,能見到更多的的先進科研,


古道犀楓


面對機遇和挑戰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和挑戰

必竟努力很重要


關注通天下


機遇是真正有能力和專長的人能大展宏圖了,挑戰是2%的人怎樣去養活其他人!


蔣軍85254586


避開那些人工智能能代替的工作,機遇還是大於挑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