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舊改航母將啟動 拆遷“一夜致富”還沒到來

站在瀝滘村的碼頭公園眺望,可以感知這座城市正在快速進行的城市化演繹:一邊,中交南方總部基地大樓探出200多米高的鋼筋水泥身,不久以後它將和另外兩棟建築組成新地標“廣州之窗”。

時代週報記者 陸璐 發自廣州

坐落在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南端,有一座900年曆史的南國古村—瀝滘村。

站在瀝滘村的碼頭公園眺望,可以感知這座城市正在快速進行的城市化演繹:一邊,中交南方總部基地大樓探出200多米高的鋼筋水泥身,不久以後它將和另外兩棟建築組成新地標“廣州之窗”;另一邊則是高檔小區羅馬家園,那裡的售價是5萬元/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售罄。碼頭身後,就是瀝滘村舊改項目。

這個號稱廣州目前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已於2011年獲得廣州市三改辦批覆,由珠光集團投資23.8億美元與瀝滘村集體達成協議實施自主改造。其整體改造面積約為151 .42萬平方米,相當於2/3個珠江新城,被稱為城中村改造的“航母”。然而,距離啟動改造簽約已經三年,該項目簽約率遲遲未達到指定要求,改造由此“卡殼”。

最近有種種跡象表明,在政府等多方推動下,遲滯數年的瀝滘城中村改造項目進程正在加快。

瀝滘經聯社在8月底公佈,全村針對改造方案的投票表決已完成72%,累計已有3212票。“還差360多票。”瀝滘經聯社黨工委書記衛錦鵬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按照規定,村民投票表決率達到80%,即可正式啟動規劃。

擱淺三年

瀝滘村的房屋非常密集,隨著周邊地區的快速發展,一些小型服裝加工坊聚集於此,形成工業、商業和居住混住的局面。

村中的舊牆上,隨處可見這樣的的宣傳畫:畫中低矮髒亂的城中村和高大上規劃的都市風景拼接,旁書“只有今天齊心協力,才有明天瀝滘魅力”幾個大字。

類似宣傳畫在瀝滘村到處都有,村民們早就習慣了:“說了十多年了,到現在也沒見動過,沒那麼容易。”

瀝滘舊改被提上日程,要追溯到2001年瀝滘村經廣州市政府批准為“舊村改造試點村”,但收效甚微。一直到2011年與珠光集團簽訂瀝滘城中村改造《合作合同》,才正式啟動舊改。

經過多番協商和修改,2013年8月,《瀝滘城中村改造房屋補償安置方案》正式定稿通過。一年後正式啟動村民簽約表決。方案規定採用貨幣補償方式、復建房安置方式及兩者結合的方式對瀝滘村進行改造。原則上以合法產權證明、結合2009年廣州市海珠區國土房管局瀝滘村房屋測量表測量的房屋面積數據為依據,按照合法面積“拆一補一”的標準實施補償安置,即每拆一平方米已建的合法建築面積,就安置一平方米的建築面積。

然而三年後,這份從2014年初啟動村民表決投票的方案仍然沒能達到規定標準,簽約投票一度停擺。方案擱淺的同時,周圍房價卻水漲船高。一位住在瀝滘村旁邊的村民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當時,瀝滘旁邊的羅馬家園的房價在2008年還不足1萬元/平方米,如今已接近上漲五倍。

2016年國慶節,楊箕村擺下千圍宴慶祝新村建成。按照戶均分得186平方米的回遷面積和廣州CBD的房價來計算,村民們的財富以千萬元計。同年底,冼村城中村改造於近10年後重啟。

這些城中村改造的案例,也在觸動瀝滘村村民敏感的神經。

作為瀝滘村的年輕一代,股民衛長毅(化名)寄希望於通過拆遷住上新房,同時改變村裡髒亂差的居住環境。因為家中僅有一棟房子用作自住,他的父親是最早簽約支持舊改的村民。但他同樣從與楊箕村的改造對比中感到一種失落。“瀝滘靠近廣州核心區所以位置不差,但開發商實力和補償標準卻遠不如楊箕。”

這些情況綜合起來讓衛長毅覺得“心裡沒底”,通過拆遷實現一夜致富的時刻也還沒有到來—他目前做著一份快遞員的工作,起早貪黑。

對於那些有著足夠多房子的人來說,缺乏動力在表決名單上簽字。重慶人李風在瀝滘村租了一個30平方米的鋪面經營麵館,每月要支付4000元租金。他的房東有9間這樣的房間,每年的租金收入不僅超過15萬元,他自己同時還經營一家海產品店鋪。

時代週報記者走訪瀝滘村時,多數被問及改造意願的村民都表示歡迎改造,但對規劃和補償安置方案存在疑慮。在他們看來,開發商給出的一次性補償價格實在太低。最重要的是安置問題。“拆掉後住哪裡,我們不清楚。”一位在碼頭歇息的瀝滘村村民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實際上,為爭取更多村民在拆遷表決表上簽字,補償安置方案從確立至今也經過了一些調整。一方面,2014年將一次性補償價格從徵求意見稿提出的1.1萬元/平方米提高到1.5萬元/平方米。另一方面,最初規劃方案中提到的“改造範圍內的集體土地改造後將全部轉為國有土地,復建安置房由瀝滘經濟聯合社依照法律法規統一辦理國有土地《房地產權證》”,如今也改成了一種更加靈活和值得商榷的方案。

“至於究竟像獵德模式全部確權為集體土地還是國有土地,到時要經過村民統一表決才能確定。”衛錦鵬回覆時代週報記者。但他表示目前來看,不少村民表達了希望保持集體土地性質的意願。

也有人認為簽約“卡殼”和該項目採取自主改造的模式、政府未充分介入有關。

“獵德改造是廣州亞運會召開前的政府示範項目,談判雙方是獵德村經濟聯合公司和開發商,但政府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其時機、區位、政策等各方面條件都是最好的,很難想象,政府未介入的瀝滘村改造會比獵德更樂觀。”瀝滘村村民衛啟峰認為,“目前主要是開發商和經聯社在談,如果有政府參與其中,會覺得項目可信度更高。”

至於村民擔心改造會“爛尾”,有專家認為,瀝滘舊改項目涉及的體量太大,開發商缺少足夠資金和經驗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但如果採用分期拆遷或者引進開發商聯合開發,對項目的推進可能會有幫助。時代週報記者聯繫了瀝滘項目開發商珠光集團的有關負責人,但對方以近期項目進入簽約衝關階段不宜接受採訪為由拒絕了記者。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未收到對方就相關問題的回覆。

改造轉機:政府加快推動

“早期瀝滘並不具備啟動舊城改造的條件,但現在來看已比較成熟。”廣州房地產觀察專家韓世同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韓世同認為,如今廣州重啟城中村改造相比幾年前更加迫切。原因是既堵又疏的房地產調控思路要求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廣州不得不面對土地從哪裡來的問題。“而且只要城中村不改,他就永遠立在那裡。”韓世同說道。

今年以來,廣州政府正加快推動舊城改造,瀝滘舊村改造項目是重點推動的項目之一。

3月,廣州市城市更新局重新修訂了《廣州市城市更新計劃(2015-2020)》。《計劃》對“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基本原則做了進一步明確,同時明確了政府應在制定城市更新政策,優先推動城市發展重點地區的成片連片更新,組織編制、審核、審定更新計劃、片區策劃方案及項目實施方案方面的職責,以及在和多方利益主體的協調、溝通方面發揮作用。

6月5日,廣州市政府印發了《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提升城市更新水平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實施意見》,針對舊廠、舊村的改造提出40條意見,強調城市更新應綜合運用“三舊”改造、規劃管理、產業扶持等政策,著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

也是在6月份,廣州市國規委公開發布《海珠灣(瀝滘片區控)規修改必要性論證的徵詢公示》,計劃對以瀝滘村為核心的面積約8.9平方公里範圍進行控規修改。作為整個海珠灣規劃的重點和難點,控規修改對瀝滘城中村改造而言是一針強心劑。

時代週報記者從海珠區南洲街道辦事處得知,今年初區級層面成立了由常務副區長羅光華擔任組長的項目推動小組,並由街道成立了由人大副主任牽頭的駐村工作小組。“一方面和開發商、村委會形成合力,一方面起到協調和監督作用。”南洲街道辦事處人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衛錦鵬認為,政府的介入作用明顯。“有些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和代表的,作為改造的甲方和乙方都沒有權威性的,肯定政府來說村民覺得更加可信。”

7月19日,由海珠區常務副區長羅光華主持召開海珠灣片區開發建設動員工作會議和海珠灣(瀝滘片區)城中村改造工作會議。這次由相關職能部門、瀝滘經聯社三委會全體成員、各經濟社社長及珠光集團瀝滘改造項目主要人員出席的會議共持續了三天。政府就一些新舊政策的模糊邊界做了明確,並制定了接下來的攻關計劃。

“現在已經進入了衝刺階段。”衛錦鵬將之形容為黎明前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