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舊食記》人間有味憶兒時

說到吃,每個人都有一本食經。天南海北的飲食碰到一塊兒,各自的擁躉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若說有一道"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恐怕沒有爭議,那就是家鄉菜。有家鄉的人都有一道離不了的家鄉菜,那味道是流淌在血管裡的。一鍋大餡兒餃子,或是一盤炒肥腸,路邊的一家川菜館或是沙縣小吃,那是養育你長大的味道,是骨子裡的文化密碼,走到哪裡都難以忘懷。

《舊食記》是一本回憶兒時家鄉菜的散文集,不同於都市的精緻美食指南,而是一段童年有關吃的溫暖記憶,不是講述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傳承,更多是從作者個人角度,書寫一個家庭的餐桌日常。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東北的飲食風俗,四季風光,人情交往,並從對舊日飲食的回顧中,領悟出一點食物的真諦來。

中秋|《舊食記》人間有味憶兒時

春風文藝出版社《舊食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菜的口味和風格往往反映著各地的文化與風俗。陸文夫的《美食家》對蘇州美食精細、講究形式美的描寫讓人大開眼界,同時領略到了江南一帶豐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因作者是江蘇人,才能將姑蘇美食刻畫得入木三分。《舊食記》則不同,作為一個東北人寫的東北美食記憶,有如東北人的性格,不似江南的精緻文雅,而是平實樸素,讀來別具風格。

寒冷的氣候和天賦的物產資源,造就了別具一格的東北菜。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東北菜的做法吃法就像這菜名一樣,直接豪邁,不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求好吃、實在、養人。在書中,作者化身東北大廚,敘事間忠實還原了許多兒時難忘的美食,沒有那麼多眼花繚亂的烹飪手法和委婉含蓄的食材雅稱,食物本身的色澤形狀如在眼前,味道香氣就在空氣中漂浮。

母親從缸裡抽出幾條黃瓜、辣椒或是豇豆,到廚房裡用清水洗乾淨,細細地切成小段兒或小塊兒,裝到盤子裡淋上幾滴小磨香油或是辣椒油,簡簡單單地拌一拌,平淡無奇的飯桌上便增添一道香氣四溢、紅綠相間、令人垂涎欲滴的鹹菜了。

中秋|《舊食記》人間有味憶兒時

東北菜 醬醃豇豆

到出鍋的時候了,在院子裡瘋玩的孩子們被香味吸引到灶臺邊,眼巴巴地看著母親把黃白的雞肉、暗紅的蘑菇、透亮的粉條和濃郁的湯汁盛到大瓷碗裡,忍不住饞念用小髒手趁亂搶出一塊香氣四溢的雞肉,在母親的嗔怪中不顧死活地放入嘴裡。

中秋|《舊食記》人間有味憶兒時

東北菜 笨雞燉蘑菇

普普通通的家常菜餚,平平常常的洗切蒸燉,字裡行間,東北普通人家的四季三餐躍然紙上。這也構成了《舊食記》的基本風格,不事雕琢,平平道來,情真意切,真實可感。作者相信,越平實的文字,越接近真實的生活。如同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菜餚,滋養強壯了東北人的體魄,培養了豪放不羈的性格。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飲食文化,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對於故土家園的思念,往往也和家鄉的食物聯繫了起來。在外飄泊的人,吃上一口家鄉菜,恍惚間就有了回家的感覺,無端升起一股思鄉的惆悵。作者寫家鄉菜,其實正是在抒發一縷舌尖上的鄉愁,懷念那遠去的童年和回不去的故鄉。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母親精心醃製的鹹菜,拌點香油,就是冬日喝粥佐餐的美味,父親做的糖葫蘆,足以讓小孩子們垂涎三尺,是兒時難忘的的一抹亮色。那時年夜飯的香甜是現在的山珍海味也比不了的,水蘿蔔的爽脆、野菜的清香,至今仍烙印在記憶中。蒜茄子、蘸醬菜、高粱米水飯、黏豆包、水豆腐……就是這些再普通不過的食物,帶著父母和家的味道,滋養了飢餓的腸胃,溫暖了貧乏單調的童年,讓作者多年後回憶起來,依然倍感溫馨和快樂。作者深情書寫的,不僅僅是一道菜、一種小食,還有艱苦歲月裡團結和愛的家庭氛圍和勤勞智慧的父親母親,時間永遠不會沖刷掉這記憶,只會讓它愈添歲月的芬芳。


中秋|《舊食記》人間有味憶兒時

冬日裡的糖葫蘆

今天的中國人,不再為吃飽飯發愁,也再難從一頓飯裡吃出這麼大的滿足感,緊張忙綠的生活中,下廚做飯好像已經成為一種負擔,面對大街小巷的餐廳酒樓,人們只關心哪家更好吃更有新鮮感。我們好像要求得更多,但又彷彿失去了某種淳樸的樂趣。有人說,再高明的廚師,也做不出媽媽煮的一碗簡簡單單的清水掛麵的味道。美食其實和金錢無關,帶著親情的溫度的,才是人間至味,這或許就是食物帶給我們最大的慰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