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再增大!遠超科學家預測,是否有“神祕物質”

美國政府研究人員於本月初稱,今年南極洲超低溫造成的臭氧層空洞面積比過去幾年科學家測量的結果增大了近300萬平方公里。

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再增大!遠超科學家預測,是否有“神秘物質”

據《自然》雜誌報道,較低的溫度促使南極上空大氣層中形成大量的冰晶。這些冰晶會吸附在含有氯的化學物質上,例如含氯氟烴(CFCs),並將其分解,由此產生的氯原子進而侵蝕了臭氧層。這個過程導致今年南極洲上空近2300萬平方公里的臭氧層空洞。

美國宇航局(NASA)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本來今年大氣中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水平一直在不斷下降,使得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大大縮小。

但今年早些時候披露的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包括CFCs)的違規排放,已經引起了科學家和決策者的警惕。1987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製造和使用此類化學品以保護臭氧層,這是因為後者能夠過濾掉有害的輻射。

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再增大!遠超科學家預測,是否有“神秘物質”

研究人員擔心,違規排放物可在大氣中存在約50年,因此可能會使臭氧層的恢復推遲10年甚至更長時間。他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找出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

今年5月、8月和9月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氣中消耗臭氧的氯氣——包括三氯氟甲烷(CFC-11)及其母體分子四氯化碳的消失速度慢於預期。

在《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停止使用和生產消耗臭氧的化學品之前,它們主要用來生產冰箱中的冷卻劑、清潔溶劑和某些類型的絕緣泡沫。

由於科學家知道CFC-11和四氯化碳能夠在大氣中存留多長時間,因此他們可以根據歷史排放數據計算出大氣中還剩下多少此類物質。根據這些估計,今年5月發表研究報告的作者推測,大氣中CFC-11和四氯化碳含量下降速度放緩是新排放帶來的結果。

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CFCs,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進入大氣層並造成後果。因此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Paul Newman說:“我們看到的這些排放(CFC-11排放的增加)可能對今年的臭氧層空洞沒有什麼影響。”

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再增大!遠超科學家預測,是否有“神秘物質”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環保組織“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美國研究部主任Stephen Andersen表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技術與經濟評估委員會可能會重新評估從廢棄冰箱等材料中洩漏的CFC-11含量。《蒙特利爾議定書》小組每4年發佈一份關於有助於消除消耗臭氧層化學品的技術的報告。

包括5月報告作者、NOAA化學家Stephen Montzka在內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的CFC-11測量報告,以確定能否追蹤到這些額外排放的來源。

但Andersen指出,CFC-11的製造和使用可能不是導致這種化學物質從大氣中消失速度減慢的唯一原因。他說,研究人員關於CFC-11存在週期的估算可能是錯誤的。或者,CFC-11排放物可能是從舊的泡沫絕緣材料和製冷劑中洩漏出來的。(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8-11-15 第2版 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