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又在“玩火”,美國高度緊張!

作者:王誠 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海灣阿拉伯國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沙特又在“玩火”,美國高度緊張!
本月初,也就是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39週年之際,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美國對伊朗的油氣和金融行業施加有史以來最嚴苛制裁上。美國重啟對伊制裁的理由是伊朗未能恪守《伊核全面協議(JCPOA)》,且該協議未能有效約束伊朗在中東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的“惡行”。然而,中東地區另一大國——沙特,卻在美國重啟對伊制裁生效不久,不動聲色地啟動了該國首個核反應堆建設。雖然沙特官方稱,該反應堆僅作科研用途,且設計建造完全遵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有關安全標準,但考慮到中東地緣形勢的微妙局面,沙特核工業的這一突破性進展有可能會引發地區核競賽,進而打開核技術擴散的“潘多拉魔盒”。

文 | 王誠 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海灣阿拉伯國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如伊朗擁核,則沙特將跟進”


從經濟上看,發展核電的確符合沙特的現實需要。

雖然該國坐擁巨大的探明原油儲量,但為將原油更多用於出口和滿足國內龐大的用電需求,特別是考慮到巨大的電力缺口尚難以通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以填補,發展核電無疑是最佳選擇——

2008年5月,沙特與美國簽署諒解備忘錄,美方同意幫助其發展核能、醫藥、工業等產業,沙特則承諾“不追求敏感核技術,將依靠國際市場獲取核燃料”。

2017年8月,沙特與中國達成合作意向,將依據中沙和平利用核能協定,進一步深化核能領域相關合作。

今年年初,沙特政府宣佈,計劃未來25年上馬建設16個核反應堆,總投資規模近800億美元。

本月奠基開工建設的核研究堆位於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阿卜杜阿齊茲國王科技城,由沙特企業al-Zamil Group承建,預計於2019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

對於本國的核計劃,沙特官方始終強調是出於和平目的。該國能源、工業和礦產大臣哈立德·法利赫(Khalid al-Falih)2017年12月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勘測顯示沙特境內蘊藏有豐富的鈾資源,因此不會放棄自行開展鈾濃縮和追求核燃料循環技術的應有權利。

但考慮到沙特所處的如火藥桶一般的中東地區,特別是該國與伊朗之間日益尖銳和白熱化的敵對關係,民用核能顯然並不是沙特獲取核技術的最主要動機。

對於利雅得而言,極有可能出於安全考慮發展核計劃。

沙特王室對於美國奧巴馬政府及有關各方與伊朗在2015年達成的《伊核全面協議》持激烈批評態度,並曾警告華盛頓,該協議中的“日落條款”等同於變相接受和支持伊朗建立起具備“工業規模”的鈾濃縮能力。因為該協議僅是從條款上和操作技術上阻止伊朗生產武器級高濃縮鈾,亦禁止其在未來15年內留有可用於分離出武器級鈈的任何乏燃料,但未永久性遏止伊朗核計劃,德黑蘭仍獲准繼續保有發展民用核能的權利,而最終結果是降低了伊朗未來進入核武俱樂部的門檻。

為此,沙方一直通過非正式渠道向美方轉達希望擁有與伊朗在《伊核全面協議》中的同等權利,即獲准自主開展鈾濃縮活動。

今年3月訪美期間,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uhammad bin Salman)公開表示,如伊朗擁核,則沙特將跟進研製核武。這再次引發外界對其發展核計劃真實目的的懷疑與憂慮。

2

華盛頓早有“黃金標準”


中東地區和平利用核能並非沒有“規則”可循,一切還得從美國為國際核能合作劃定的所謂“黃金標準”說起。

2009年,時任總統奧巴馬領導下的美國政府說服阿聯酋放棄追求濃縮鈾和分離鈈這兩項技術,隨後放行後者與韓國達成協議,為阿聯酋興建阿拉伯國家地區首座核電站的4個反應堆。

同時,阿聯酋與美國簽署了一項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並根據1954年美國《原子能法》的第123條條款,就開展核貿易簽署了《123協議(123 Agreement)》。阿聯酋駐美大使優素福·奧泰巴(Yousef al-Otaiba)在上述協議簽署後稱讚其為國際核能合作劃定了“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所謂“黃金標準”是指,美國對外的民用核合作伙伴,如需對美方直接提供的核燃料或由美方所提供反應堆產生的核燃料進行進一步濃縮或分離,必須事先徵得美國政府的同意。

根據絕大多數已簽署的《123協議》條款,美國政府不會以國別作為判定標準,而是針對每個具體項目進行個案處理,判斷是否同意合作伙伴進行鈾濃縮活動等。

然而事實上,鑑於美方長期以來對核燃料循環技術的嚴格管控,除日本、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中國和印度以外,其他的《123協議》夥伴方均難以獲准從事核燃料的濃縮或分離。

從阿聯酋的案例來看,“黃金標準”不僅具備了法律約束力,還將覆蓋範圍由美方提供或美方反應堆產生的核燃料擴大到該國自行獲取的核燃料以及通過非美方反應堆所產生的核燃料。

自2009年與阿聯酋的《123協議》生效以來,華盛頓方面一直在尋求優化升級“黃金標準”。

在對外談判過程中,美國官員普遍從以下兩方面做文章:

*從經濟方面來看,自行建造本土的鈾濃縮設施成本高昂且耗時長久,特別是對於那些規模較小的核電項目而言,幾乎不具備可行性。相比之下,隨著國際濃縮鈾供應市場的逐步完善,通過國際採購的方式從國外供應商直接採購核燃料更為高效和經濟。

*從政治安全方面來看,國際上對於核技術和核設備的轉移管控日趨嚴格,獲取核燃料相對更為容易。

儘管美方極力主張,很多國家仍然堅持不願放棄自主進行鈾濃縮的權利,並將此視作一種國家主權的宣示。例如阿聯酋在簽訂《123協議》時也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定的靈活空間,即“如中東地區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未來規避了該協議條款的限制,那麼阿聯酋保留重新審視該協議內容的權利”。

但坦率地講,對於華盛頓而言,與阿聯酋簽署《123協議》的最重要之處並非劃定了“黃金標準”,而是阻止了海灣國家與“巴基斯坦核彈之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Abdul Qadeer Khan)的進一步接觸與合作。

此前數年,阿聯酋高層一直為卡迪爾汗進出該國提供便利,並允許其將迪拜作為將巴基斯坦核技術和設備走私到利比亞和伊朗的中轉站。卡迪爾汗2003年被捕後的口供顯示,他與阿聯酋領導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並曾在巴基斯坦秘密接待過他們。

3

美歐高度警惕沙特核計劃


那麼,此番沙特啟動該國首個核反應堆建設,美國到底怎麼想?

從歷史上看,美國國內一直有聲音對沙特核計劃的野心保持高度警惕。

1999年,巴基斯坦成功進行核試驗後,沙特時任國防大臣蘇爾坦親王(Sultan bin Abdulaziz al-Saud)訪問該國並專程到訪位於伊斯蘭堡附近卡胡塔地區(Kahuta)的一處鈾濃縮設施參觀。資料圖片清晰顯示,蘇爾坦親王與時任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Nawaz Sharif)和卡迪爾·汗圍坐在一起,關係顯得極為親密。而隨後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謝里夫總理並逮捕了卡迪爾汗的穆沙拉夫將軍也出現在這張圖片中。

眾所周知,在廣義上的中東地區,除了以色列含蓄承認擁有核能力外,唯一擁有核武力量的就是巴基斯坦,其核威懾的主要針對目標是印度。但美國的情報機構一直認為巴基斯坦曾將鈾濃縮離心機的技術及裝備賣給利比亞和伊朗,甚至包括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

另據外媒報道,沙特曾在1999年訪問期間獲准得到巴基斯坦的部分核武器,這不僅引發了美方的激烈外交抗議,還促使外界普遍相信,沙特與巴基斯坦已經就在危機期間獲得後者轉移的核彈頭達成共識(編者注:自1988年以來,沙特通過軍火貿易,獲得了可攜帶核彈頭的東風系列導彈)。

從歷史回到現在,沙特現任王儲薩勒曼於2016年的1月和8月先後兩次以國防大臣的身份訪問巴基斯坦,隨後巴基斯坦軍方高層對利雅得進行了一系列回訪,這都讓美國及歐盟方面對於雙方在核能領域的潛在合作感到擔憂。

從今年以來較為引人關注的兩件事便可窺見一斑——

其一,在巴基斯坦擁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陸軍參謀長卡馬爾·賈韋德·巴傑瓦將軍(Qamar Javed Bajwa)2月初訪問利雅得,與薩勒曼舉行會晤,談及雙方共同關心的軍事合作等議題,而這是這位巴軍方最高長官在不到三個月時間裡對沙特的第二次訪問。

其二,巴基斯坦軍方2月10日宣佈與沙特達成一項協議。根據該協議,1000名巴基斯坦軍官將被派往沙特受訓。這一協議在巴國內亦飽受爭議,該國議會曾在3年前拒絕了沙特請求其派兵參與也門戰事的提議。不僅如此,除上述協議中提及的1000名軍官外,巴基斯坦早前還派出了1600名士兵前往沙特,同時接收了10000名沙特軍官在巴國內軍事院所接受培訓。

而當巴基斯坦新政府上臺後,兩國關係進一步升溫。新任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首次出訪就選擇沙特,並在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案引發軒然大波的情況下依然前往利雅得,為第二屆“未來投資倡議”大會站臺。巴基斯坦向沙特不斷靠攏不僅得到了後者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注入,還在今年年初得到沙特的政治支持,阻止了美國通過將巴基斯坦列入國際恐怖主義資助國觀察名單的提案。

4

美國內部左右為難


在沙特王儲今年訪美期間,兩國已就核能合作開展了深入談判。

沙特能源、工業和礦產大臣哈立德·法利赫強調,仍優先希望與美國達成核能合作協議,不僅可保證其獲得最為先進的核技術,還可確保其達到國際核能開發合作的最高標準。但同時,考慮到沙特國內豐富的鈾礦資源,如果沙特不能自主進行鈾濃縮而是從國外進口核燃料,這顯然不符合其國家戰略利益。

然而當下的問題是,特朗普政府是否會為了贏得利潤豐厚的核電交易而讓步放鬆“黃金標準”等管控手段?

此前,為了履行競選期間關於振興美國核工業的承諾,支持西屋公司(Westinghouse)領銜的美國企業聯合體與來自俄羅斯、中國、法國、韓國的同業對手展開激烈競爭,美國能源部長裡克·佩裡(Rick Perry)專程於2017年12月訪問利雅得,還在今年3月沙特王儲訪問英國期間特意飛往倫敦,去做沙特高層工作。

當前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放鬆對於核不擴散的管控條件,以提高美企中標的成功率。這一決定可能將成為未來數十年管控中東核技術擴散的政策基礎,但也極有可能徹底打破美國2009年與阿聯酋通過簽署《123協議》而確定的“黃金標準”,進而在中東地區打開核技術擴散的“潘多拉魔盒”。

對此,美國內部亦是左右為難。

一方面,美國已不具備以往在核反應堆和核燃料國際供應中的主導地位,談判話語權日漸削弱,如嚴格堅持“黃金標準”的有關條款並拒絕作出任何讓步,美國企業極有可能會被排除在沙特核計劃之外,政府會因此遭到核電企業的指責並失去其支持。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有觀點認為,不應為了西屋等行業企業的利益而改變國家整體立場,特別是考慮到中東地區核擴散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的潛在巨大影響,以及西屋早已是日本東芝旗下控股企業的事實。

對此,美國國會有聲音要求在與沙特達成的任何核能合作協議中都加入強硬的要求,具體包括:

美國將不會向沙特出售濃縮鈾和分離鈈的任何技術及設備,亦將採取措施禁止任何其他國家向沙特提供該技術及設備;

沙特必須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協議,允許聯合國有關方面隨時根據需要對該國的核計劃進行檢查。

而近期成為美國前任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科林·卡爾(Colin Kahl)也曾撰文討論通過對沙特原油出口實施金融制裁,來勸阻該國追求核燃料循環技術的可行性。

但隨著沙特政府及西屋公司加大對美國政府和國會的遊說,這一切都無果而終。

目前看來,特朗普政府極有可能在對待沙特核計劃時採取截然不同的雙重標準,如若處理不當,沙特的核計劃或演變為核問題並進而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打開的下一個“潘多拉魔盒”。

5

中國被視為主要競爭對手?


美國能源部長佩裡今年3月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說,在開拓沙特核能市場過程中,對美企構成最大挑戰的就是俄羅斯和中國,而俄羅斯因為參與了伊朗的核項目,極有可能被沙特排除在合作範圍外,因此中企成為最大競爭對手。

根據中沙兩國此前達成的共識,雙方將逐步推進核能領域相關合作,包括高溫氣冷堆項目建設以及核能設計與技術、核燃料循環及核工程與本地化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等。

雖然美國與沙特之間能否達成核能合作協議尚不明朗,但美方在競爭中無疑仍保有一些優勢:

一是包括沙特在內的各國普遍看中與美國合作的價值,這不僅體現在美企提供的先進核反應堆技術,還體現在與美方締結的《123協定》等核安全監管框架國際認同度較高,有助於促進與其他夥伴的合作。

二是與美方合作有利於加強與美國間的雙邊關係,特別是改善與特朗普總統本人及其領導下政府間的關係,而這也是沙特王室高層當前最為看重的,他們相信,這有助於推動美方為兩國民用核能合作提供更具彈性、更為優渥的條件。

今年以來,美國國務院、國會以及部分智庫不斷放出訊息,通過間接和非正式渠道向沙方施壓,未來不排除動用金融安全、軍事安全甚至政治安全等“武器”,逼迫沙方接受與美國簽署類似《123協定》的合作文件及附加議定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