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不少人體驗過這樣的小測試:面對同一張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滿臉皺紋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卻是正值青春妙齡的年輕姑娘。角度不同,看到的圖像大相徑庭。生活何嘗不是如此,你所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

生活中,我們經常把看到的理解為事實真相,滿足於慣常的經驗,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例如,國家大力倡導精準幫扶,我們在徵求意見時往往徵求到的是身強力壯的成年人的意見,而對老弱病殘待在家裡出不來的意見往往忽略。為了證明某個觀點的正確,我們用百度大肆收集證據材料,看起來旁徵博引,毫無漏洞,殊不知不及全貌的論證本身就是井底之蛙之建。

那怎麼做我們才能跳出這個陷阱了?

搞科學研究大家都認定事實不因為被忽視而消失,其實現實社會中也一樣適用。許多時候,人們注意力中的“焦點”,其實只是事實的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如果不加辨別、囫圇吞棗,就會掉進思維陷阱。這就要求我們增強自省意識,善於跳出認知的侷限,擺脫局部因素的干擾,從更高的站位運用理性思考問題。許多事例啟示人們,成一己之見易、謀長遠之計難,只有視野宏闊、克服偏見,才能把握本質、洞見規律。

蘇格拉底說:“一種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要想跳出自己設置的井底,就要勇敢的跳出去嗎,關注注意力之外的事實,還應提醒自己多變換角度,多換位思考。楊善洲退休後並未去頤養天年,而是投入改造自然,在造福當地百姓的實踐中,拓展了人生格局,延展了生命長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執迷於外界所看重的財富、權力、地位、名聲,那麼你所瞭解的社會只是功利的社會;人生需要我們執著一個境界或意義去觀察,人生才能走進更廣闊的領域和擁有不一樣的視野。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同樣面對半杯水,一個人欣賞的說:“還有半杯呢”另一個則愁眉苦臉的說:“只剩半杯了”,面對同一個事,我們可以悲觀,也可以樂觀,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凡事不拘泥於所見所聞,不囿於成見偏見,我們才能走出“眼中的真相”,抵達更高的人生臺階。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插圖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插圖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插圖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插圖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插圖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插圖

你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先哲叫你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