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勤軒三迤掌故:滇軍會帶忠字前營協鎮銜儘先補用參府印版

鹹同滇亂期間,雲南綠營走向衰敗,毫無戰鬥能力可言。為加強雲南防務,光緒元年,岑毓英奏請抽調綠營中較有戰鬥力的馬、步戰兵,組建練軍,以扭轉駐滇官軍戰鬥力低下的頹勢。同時奏設雲南全省善後局,統籌全省糧餉、軍裝、軍械;設立營務處,掌管練軍的監察、營伍及編制、賞罰等。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雲貴總督岑毓英帶雲南練軍入越作戰,為區別其他省份官兵而稱為滇軍(以後的滇軍一詞便產生於此)。當時的營號、營制均以戰時情況及道路險夷因地制宜,隨時變更。每營兵額二三百至五百不等。

十一年,中法天津條約簽署,滇軍撤回雲南,岑毓英隨即裁汰老弱,挑選精壯編為綏遠、懷遠、安邊、忠字、義字五號,以督帶統之,分別歸開化、臨元兩鎮節制,分駐南防(今天文山、紅河之中越邊防),負責控御邊隘。

按練軍營制,忠字號督帶轄忠字前、後、左、右、中五營(每營又分前、後、左、右、中五哨)戰兵一千五百人,其中每營設管帶、會帶各一員,哨官五人,副哨五人,分統戰兵三百。下圖即當時會帶忠字前營、協鎮銜儘先補用參府劉公文抬頭印版一塊:

懋勤軒三迤掌故:滇軍會帶忠字前營協鎮銜儘先補用參府印版

光緒十六年,雲貴總督王文韶、雲南巡撫譚鈞培奏請裁改練軍,編練防營。隨即將綏遠、安邊兩練軍改編為鎮遠防營一營。將懷遠、忠字、義字三號各裁二營,又以鎮遠一營、忠字三營編為防營。懷遠、義字各三營編為土勇。至此,滇軍進入防營時代,所謂早期練軍時代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