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集團軍某特戰旅外請“武教頭”主導訓練場

部隊要實現轉型,人才是關鍵。但沒有專業人才怎麼辦?是自主培養,還是等靠上級調劑?請看解讀第83集團軍某特戰旅轉型樣本之四——

外請“武教頭”主導訓練場

10月中旬,第83集團軍某特戰旅某型狙擊榴彈發射器集訓隊展開瞄靶訓練。記者聞訊趕來採訪,看到了一個令人詫異的景象:在訓練場組織官兵進行訓練的,是兩名沒有穿軍裝的地方人員。“他們能教得了特戰專業嗎?”記者驚訝中充滿懷疑。

“槍口受力後向上偏移,說明你的身體過於僵硬,應當學會適當放鬆。”一位教練員走到中士譚祖福身前,僅用手向後推了幾下槍口,便為譚祖福查找到了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給出了針對性建議。“沒想到這個教練員這麼厲害!”此時的記者驚訝裡滿是欽佩。

記者一打聽,這兩名教練員個個不簡單。

教練員劉海濤,是該型狙擊榴彈發射器的設計者和研發者,熟知其使用原理、功能構造。每當戰士們遇到不懂的理論問題,劉教練員總是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官兵們答疑解惑。

教練員蔣閏明,曾負責該型狙擊榴彈發射器的校驗、調試和改良等工作,既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又熟知使用注意事項。他曾區分瞄準姿勢、擊發要領、呼吸節奏等多個內容,在溫度、溼度、氣壓等多種不同條件下反覆進行試驗,消耗的子彈數量高達數十萬發。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名戰士,問他們跟著外請教練員訓練的感受。

“武器是劉教練員設計的,相關專業知識肯定最熟悉。”“武器研製出來蔣教練員先打,消耗的子彈能裝幾火車,肯定積累了不少經驗。”……聽得出來,在這兩位教練員帶領下訓練,官兵們不僅訓練熱情高,而且個個都充滿信心。

前來檢查跟訓的該旅參謀長張百曉坦言,部隊轉型重組,就怕官兵訓練沒信心。

這個特戰旅在成立之初,絕大多數官兵都沒有接觸過特戰專業,部分官兵、尤其是年齡偏大的幹部士官,對於轉型心裡沒底,覺得身體條件跟不上了只能“坐等被淘汰”。特戰專業大部分都是險難課目,危險性大,訓練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現意外,旅裡又缺少專業教練員,官兵們一度不敢放開手腳訓練。

“沒有訓練談何轉型,沒有信心談何訓練!”該旅黨委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一班人分析認為,解決轉型信心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引導,更重要的是要有過硬的教練員隊伍帶著官兵明確訓練的具體方法、規避轉型中的險灘彎路,官兵們的信心足了,訓練熱情自然會高漲起來。

“要請就請一流教練員。”這個旅放寬視野,不設條條框框、想盡辦法招賢納士,不僅在軍內邀請了特戰尖兵、專家教授,還主動尋找地方的專業教練員來旅展開授課輔導。張百曉告訴記者,除了某型狙擊榴彈發射器集訓外,旅裡同步展開的專業集訓還有14個,幾乎遍佈各個特種兵專業訓練場。

北京某單位培訓師李磊磊、全軍軍事訓練醫學研究所常祺……記者再一打聽,其他集訓隊的教練員也個個身手不凡,都是在全軍乃至全國出名的一流教練員。

為了讓一流教練員發揮出一流的訓練效益,這個旅注重利用外請教練員培養本單位教練員,設置“首席教練員、核心教練員、主教練員、副教練員”四級教練員隊伍,通過逐層培養的方式輻射帶動全旅。截至目前,該旅在攀登、跳傘、潛水等險難課目上已有了40餘名核心教學骨幹。

一聲集合哨突然響起,當天的訓練結束了。官兵們帶回的路上步伐整齊、軍歌嘹亮。

望著大家的背影,張百曉感慨地說:“該型狙擊榴彈發射器列裝後,如果單靠我們自己摸索,一年也不一定搞得通。現在在一流教練員的帶領下,兩週就可完成集訓,一個半月後全旅官兵就都掌握了……”(俞博、周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