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當今的中國畫,傳統似乎被丟下了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東學西漸”作為一個頗具學術性的重要展覽,在英國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此前,英國方面曾提了幾個學術性的問題,希望參展的藝術家都可以談一談。打電話給常進的時候,他卻特別低調地想要推辭,說對於西方的藝術,他不敢妄談,對於中國當代水墨,他的想法,也都在畫裡:“我最近出了一本畫冊,裡面有一些我創作時的心得,要不,你看看這個做參考吧?”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春風又綠江南岸

138×69cm

驅車前往常進家的路上,我想起了一件小事。很久之前,參觀一個群展,數十個畫家的作品整齊地排列在牆上。一位圈內人認真看完一圈,對同行的朋友說,這裡面畫最好的是常進,話最少的,也是常進。

常進的淡泊和謙和在圈裡是出了名的。用徐樂樂的話說,是“常進不善言辭;豈止‘不善’,很多時候甚至沒有口頭表達的意願”。

但就是這樣一個畫家,卻把他所有的熱情與表達,放在了他的畫裡。

常進的這本新畫冊,是華藝廊出的《悟性·物性——常進的書寫與觀看》。翻開畫冊,數十年間常進在水墨創作中的嘗試便撲面而來。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江山秋色暮

136×68cm

常進的想法一直在變,風格也一直在變。對於當代水墨的理解,也是同樣。

“當代水墨已經搞了很多年了,應該說主要是受西方影響。這幾十年,中國畫的發展看起來不錯,風格很多,個性也很多。我自己也走過了這麼一圈的路:以前,在初學畫畫的時候,接受了西方的美術教育——現在畫家都接受過的,素描、色彩等等。我們中國畫家同時還要接受中國傳統的訓練,臨摹、勾線、書法。就我自己而言,這兩條路好像一直是並行著往前走,有時偏重西方,有時偏重傳統。大概在十幾年前,我還是比較偏向於接受西方的影響,而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我覺得還是應該是從本國的傳統出發。就我自己而言,還是要對東西方文化同時關注和研究,所以對於當代水墨,我現在的看法也與前幾年不一樣:當今的中國畫,這一點似乎被丟下了。這兩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中國傳統上。”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始聞秋風

120×60cm

常進所注重的“傳統”,絕不是對古代繪畫的全盤照搬。事實上,古今中外的東西,都在他的作品裡。“準確來說,我的創作不是回到傳統,而是接上傳統再向前走。中國畫還是應該從本國的傳統角度、根基和立場出發。在當下,我們應該吸收各種營養,在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新的東西來。”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四季山水

140×34cm x4

與其他幾位參展藝術家不同,此次常進參展的作品,更加偏向傳統一些。“我記得(藝術總監)李小山當時跟我說,讓我拿點新的東西出來,但我覺得,還是傳統的比較好。我們的展覽主要是交流,我還是希望讓西方的觀眾看看我們古老的傳統的中國畫,讓東西方文化碰撞。因為英國的藝術一直是走在當代的最前沿,我想西方觀眾還是很希望能看到中國本國的傳統的藝術。不是對西方的拿來主義,當然也絕不是對傳統的保守照抄,而是受過西方影響以後的中國畫,或者說是當代的中國畫。把這部分作品拿給西方觀眾看,他們可以比較,這與之前的中國畫相比是有差別的,是不同的。”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太湖奇景

116×53cm×4

“我覺得繪畫創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住兩點,一是從本國傳統出發,二是要有自己的感受。不管西方也好,東方也好,最後的結合點是落在畫家個人身上,一定要有個人獨特感受,而不是依附在各種畫派、各種時代之後。”常進說。

不同於西方和前衛的概念,又有別於傳統文人畫標準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關於對中國傳統的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與當代水墨對傳統的傳承等問題的思考,常進也寫進了他的《遠廬筆記》中:

“在中國人眼中,峰巒坡崗不會平白無故地起伏,汀渚柳岸不會無緣由地彎曲,總是有歷史的積澱、時空的延續、人文的意義。從兩宋至今的中國山水畫,不僅表現了宇宙天地氣象,更表現人的精神情感、生命律動,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傳統意蘊。它是視覺、心理和筆感合而為一的藝術。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吳絲蜀桐

131×67cm

“在古代,人們對自然事物的理解和認識不是很清晰,許多問題只能靠想象來解決,對事物的描繪常常蒙上幻想的薄紗。那是想象的年代、創造的年代,出現了多少奇異、恢宏的作品啊,今人已知太多、陳法太多,卻失去了最要緊的對事物和人生的憧憬和幻想,內心的源泉乾涸了,老生常談、平庸無奇也就不奇怪了。

“在當下強調個性、重視表現的藝術環境中,中國傳統繪畫的包容和謙遜精神格外顯得重要,東方的空靈淡遠、蒼古之境,對自然的敬畏和親近,與現代藝術精神取得某種平衡,才能體現千年文脈的延續。

常進:讓西方觀眾來看當代的中國畫

▍小園昨夜又東風

135×67cm

“西方現代藝術總的來說是懷疑、批判和對抗,是對既有原則的反思和解構,而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是含蓄、內省和漸變的。當代的中國畫,應該具有新的、符合時代的、獨立的價值判斷,既不同於西方和前衛的概念,又有別於傳統文人畫的標準。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畫應該追求這種境界。

“中國畫要講傳承,更要講發展。今天,人們對價值歸屬的認識越來越以人類的共同期盼為目標,畫的本質是寫人,寫人的精神、人的情感,山水畫也不例外。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畫家對新的形式語言的追求更加自覺,時代要求我們表現今天的生活和形象,創作出與現代生活和思維相一致的新空間、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