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外國人講歐洲繪畫是科學的,中國繪畫是哲學的,這句話基本上是有道理的。文藝復興時候那些畫家,講究解剖啊,光線啊,它是從科學來的。到後來,那些點彩派,印象派。也和科學有關係,點彩派幾種彩色在一起。這和光學、色彩學有關,後來發展了,有的不符合科學。但是從科學變來的,反科學也以科學為根基。而中國畫是道,中國文化哲學也是道,這一點。他們講看出來問題了,但是如果考證,從原本的問題考證。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中國的繪畫。成為藝術的最早繪畫確實和道有關係。當然漢代魏晉之前,中國繪畫是不自覺的藝術,是沒有理論指導的。沒有理論指導的繪畫是不自覺的繪畫,而不自覺的繪畫是以功利和政治的附庸為目的。我舉個例子,自覺的繪畫以審美為目的,因為繪畫必竟要美,繪畫的多種功能以審美為最基礎的功能,沒有審美這一點,不能成為藝術。你說它有教育功能,有認識功能,那標本有認識功能。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標語口號,政治的報告也是有教育功能的,但不是藝術。藝術不管有多少功能,它是以審美為最基礎,沒有這一條不能成為藝術。這一點首先要區別,一切事你必須把根本的事情弄清,否則你就不要去談現代美術界批評問題,美術批評畫家根本就沒有把最根本的東西弄懂,再這樣亂批評。他的文章就沒有生命力,要把根本的問題弄清楚。中國的繪畫在魏晉之前是不自覺的,例如漢畫像磚。它是漢代最了不起最廣泛的藝術。它不是以審美為標準,因為漢代提倡以孝治天下,你只要孝你就可以做官,在家是孝子出來就是忠臣。大家都要孝,當然窮人的孝,貧困人的孝,是有限的,比如你安葬你的父母沒有幾十畝地,你搞不了大棺材,你的孝是有限的;我搞幾十畝地,種上大樹林,墓和墳都大,棺和槨更大更厚,再繡牆即畫像磚,讓父母在陰間享受。怎麼不孝順,你弄個小的墳墓埋你父母,人家是大墳墓,人家是大孝敬人,是有財力問題。以孝治天下,畫出來的畫,就不是以審美為目的(他像宣傳畫功能一樣的)。不自覺的藝術也有藝術性,不自覺的文章相當高,但是仍然不自覺。因為它是不自覺藝術,他就不在審美上著想,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六朝以後就以審美為目的,文人參與了。中國畫才走上自覺。走上自覺以後,是以哲學為指導的。我舉個例子。顧愷之是以傳神為繪畫境界,繪畫必須傳神。傳神就是把神態畫出來,那你就不能只畫大動作了,漸漸地走上精細的刻畫。傳神我們不談,當然傳神也是畫之道。我們再圍繞畫道來談問題。宗炳畫山水,寫的畫山水序,第一次就提出了畫和道的關係。

山水以形媚道,聖人以神法道,都是談道。又談到畫之理,道和理是我最早考證出來的,我查了先秦很多文章。什麼叫道,什麼叫理,後來別人講,這個不必要搞了。我們學校的老先生講了,你必須把這個搞清楚,我們搞了幾十年沒搞清楚,為什麼有道和理,我想想也是,為什麼有畫道和畫理呢?道和理確實不一樣,古人講道是萬事萬物的總規律,道是創始,最早的,一切都是道生的。理呢是一個具體事物的具體規律,理是創生的。以理見道,以道統理。統這個理,這個道是最大的。他提到畫,這個畫的道理是什麼呢?是哲學的。為什麼呢?他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畫畫,是為了“味道”。“體道”,再現“道”,畫是用以載”道”的。中國的繪畫主要表現畫外主義和絃外之音。這就是”道”。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中國繪畫不是在本體而是在畫外的東西更重要。而外國的繪畫就是畫的本身,結構對不對色彩對不對,本身好就好,而中國畫本身好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畫外的東西。他說他遊覽山水,遊覽山水乾什麼呢?他體會道。《老子》、《莊子》都以為“道”像水一樣。“處下”、”柔軟”,“大海之所以為百川之王者,以其處下也”。”處下”者反而為王,教育人們不要處處點上峰,不要剛強。“剛強者死之徒”。宗炳遊山水時看到水因柔弱。一瀉千里,暢通無阻,木頭因硬。便不可能暢通無阻,石頭更硬,更不能流動。莊子又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宗炳遊山水時都體會到了。但年齡大了,不能遊山水了,不能體會聖人之道了,怎麼辦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於是他便把山水畫下來,掛在牆上。臥在床上看,謂之”臥遊”。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畫山水也要符合“道”,線條不能剛硬。要柔弱,要如行雲流水,要有變化。道家之道,各門學術都有道,孔子有孔子之道,佛家有佛家之道。那時候大家得意的榜樣是在朝廷做官,為君為人民主要是儒家學說,而那時候忙起來就來不及畫畫。不做官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就有時間畫畫,他這時候遁入山林,道家思想佔上風,佔上風以後他的繪畫就體驗道家的思想。道家講五色亂目。五顏六色亂目,他說你這個畫有的丹青各種各樣的顏色,那就是亂目,我就用水墨,水墨屬於玄色,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玄就是母色,也就是黑,黑顏色。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早期的繪畫也是色彩,各種各樣的色彩,西方也是色彩,為什麼呢?他不是由道家思想指導,不是哲學思想指導的,繪畫當然要有色彩了,沒有色彩怎麼行,到處都是色彩。而中國的繪畫呢?我不是模仿大自然。我這個是表現道,而道家的那五色亂目,我必須用水墨來作畫,而道家呢,講究自由。逍遙遊,一定要自由。而外國人搞那個焦點透視,就是不動,就是坐在那個地方,陽光不在的時候就不畫了,等到第二天陽光來了的時候再畫。一畫畫幾個月,因為他是科學的東西嘛。今天的陽光跟明天的陽光不一樣。就不能畫了。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中國畫是道家思想的體驗,自由就是散漫,逍遙遊綜觀天下才是對的,長構圖也行,短構圖也行,有人說中國畫是散點透視了,又是西方的東西套中國東西。散點透視就是沒有透視,透視影響自由,但是中國畫可以畫長卷長軸,這就是道家思想的指導。還有道家講的是柔弱勝剛強,老子講了,你一個人活的時候他很柔弱,尤其少女。少女那個青春時期,身材是最柔弱的,你老了就硬了。一死了就更硬了,剛強者死之徒,所以不能用剛強的線條。這就是老子思想,道家思想。後來有一批院畫家文化不高,對道家思想不瞭解,他就是用剛強,文人就反對他。因為你的線條不符合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道德。

中國畫缺了畫外的這些東西很麻煩!

柔弱勝剛強,你怎麼剛強,你看披麻皴是正宗的。披麻皴像麻皮披下來的一樣柔軟的線條,而這個大片的墨,用墨狠,文人也反對。文人要文雅,文雅勝剛強。要淡,淡是自然的意思,文人和清淡有關係,你看倪雲林的畫絕對沒有濃墨,更沒有大片的濃墨。浙派是大片的黑墨上去了,張大千的大潑彩,按理論是文人畫最反對的;倪雲林的畫淡淡的輕輕的幾筆松蓬蓬的上去了。松蓬蓬的線條,絕對沒有做作,更沒有重顏色,這裡不合適再補兩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淡淡的柔軟的,為什麼這樣搞?看著不過癮,其實他符合道。道家講的柔弱勝剛強,很多東西中國的繪畫都是這樣來的,書畫講究布白。“知白守墨”也是《老子》的話。中國的“中”字,擱在口中的那一豎,兩個口一般大。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