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在近代史上,1870年無論是對大清國還是對整個世界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的許多大事件,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了世界格局。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天津教案


在大清國,這一年長期佔據頭版頭條的新聞是天津教案以及之後的刺馬案,前者是中國憤青盲目排外而導致的一次涉外事件,後者是清廷與湘軍系統之間的一場政治博弈。

因處理天津教案進退失據,譽滿天下的直隸總督曾國藩晚節不保,在“外慚清議,內疚神明”中黯然去職,其弟子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開始了其專業化、規模化的“賣國”之路。

因為刺馬案,清廷加強了對湘系勢力的打擊。湘軍部隊不斷被裁撤,湘系封疆大吏不斷被打壓,湘系勢力逐漸萎縮,其結果就是湘系控制的東南海防日漸廢弛,國家門戶洞開。

在世界,這一年重要的新聞有:美國GDP超過英國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拉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序幕。當然,最重要的新聞還是普法戰爭。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普法戰爭法軍投降


普法戰爭中,法國被新興的普魯士(後來的德國)擊敗,割地賠款,元氣大傷。再加上巴黎公社等事件一鬧騰,法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暫時失去了在海外開拓殖民地的能力。

由於嚴重的內憂外患,所以,法國只能顧頭不顧腚,所以,安鄴只能帶著二十幾人出去作死,所以,安鄴死了之後法國人反而求和。

這就是上一篇中,法國犯賤的隱情。

帝國主義是大大狡猾的,第二次《西貢條約》完全是一個陰謀。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對越南很有利的條約,因為越南得到了很多幹貨,但是實際上,短視的越南人跳進了法國人精心挖的坑裡面。

在條約的最後一條中,有“法國無償幫助越南維護國內治安,幫助越南對抗外敵入侵”的規定,什麼意思呢?這等於向世界宣告,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越南偽軍


越南讀書少,容易上當受騙。大清國可不傻,雖然大清國讀書也不多,不太懂什麼國際法,但是由經歷的多了,在這方面的經驗很豐富。

大清國很快看出了問題,立即派人質問越南人:什麼意思?你小子想吃裡扒外,改投法國人?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不請示報告?為什麼擅自簽約?你眼裡還有我這個老大嗎?

此時此刻,越南人才明白,自己糊里糊塗的成了法國的被保護國。在大清一連串的斥責下,越南政府如坐針氈。兩邊都是爺,兩邊都惹不起。

怎麼辦呢?越南人想出了辦法:對大清,還像往日一樣親愛尊敬上供,對法國人,陽奉陰違,當面微笑,背後操娘。

在西貢條約中,越南承諾開放紅河航線,但是很快法國人就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越南政府雖然開放了紅河航線,但是紅河航線的實際控制人是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劉永福會讓法國人染指自己的財路?做夢吧。

每當法國向越南政府抗議,越南政府總是很無辜:哎呀,黑旗軍勢力強大,不聽王命,我也沒辦法啊,要不你們自己出兵趕走他們?你們不是答應無償幫助我們維護治安嗎?哎,你別走啊,哎,我還沒說完呢·····

另一件事情就更嚴重了。1878年,馮子材的舊部李揚才由於對大清體制不滿,便以恢復越南李氏祖業為由發動叛亂,揮師殺入越南,要推翻越南阮朝,取而代之。

按照條約,越南應該找保護國法國出兵幫助對付李揚才入侵,但是越南沒有找法國人,而是找宗主國大清國幫忙。大清國派馮子材率軍入越討李,最終生擒李揚才,並全殲叛軍。

越南和大清國秀恩愛,法國人坐不住了:你們當我是死人嗎!強烈譴責!嚴重抗議!

對於法國人的譴責和抗議,大清國和越南都無動於衷。誰都明白,沒有實力做後盾,譴責和抗議只是浪費口水!

沒有實力是吧,等著瞧······

1881年,普法戰爭過去了十年,十年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包括法國的實力。此時,法國已經從普法戰爭中恢復了元氣,並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春風,再次迅猛發展。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茹費理


這一年,法國茹費理領導的共和黨左派上臺執政。茹費理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開啟殖民擴張,恢復法國世界強國的地位。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牛逼,茹費理甩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法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議會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追加駐越南海軍軍費的議案。1881年9月,法國向交趾支那總督盧眉發出指示:教訓越南人,讓他們聽話!

得令!

盧眉接到命令後,把活兒轉包給了海軍上校李維業。

1882年4月,李維業藉口法國人遭到黑旗軍襲擊,率領3艘炮艦和四五百水手再次向越南北部殺來,他此行的目的是消滅黑旗軍,征服越南政府,打通紅河航線。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李維業


打通紅河航線,需要先拿下對控制紅河航線具有重要意義的河內。這一次,越南軍隊的表現一如既往的一敗塗地。法軍三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數千越軍棄城而逃,河內淪陷。

河內淪陷後,越南大恐,慌忙調兵遣將,組建全民族抗法統一戰線。因追剿李揚才而進入越南的大清國駐軍也準備抗法援越,保家衛國。

正當越南和大清準備與法國人大戰一場時,法國人突然萎了:他們把河內的防禦設施拆毀後,主動把河內還給了越南,然後自己跑到河內附近駐紮。

我褲子都脫了,你和我玩這······

既然法國人不約,越南和大清只得踩急剎車,轟轟烈烈的抗法運動戛然而止。雙方就這樣奇怪的相處了一年。

法國人發什麼神經呢?

國內政局不穩,主張強硬的茹費理下臺了,巴黎發來指示,暫停軍事行動。

民主國家嘛,理解。

然而,一年後,主張強硬的茹費理又上臺了,巴黎發來指示,擴大軍事行動。

民族國家嘛,理解。

1883年3月27日,得到增援的李維業大舉進攻越南北方第二大城市南定,越軍一觸即潰,南定淪陷。越南局面進一步惡化。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法軍侵入越南


法國欺負小弟越南,大清國是什麼態度呢?

在說大清國的態度之前,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此時大清國自己的情況。

此時,大清國的老闆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大掌櫃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咸豐的弟弟,從個人能力上和道德修養方面來看,奕訢可以完全碾壓其哥哥,但是由於道光皇帝本來就是庸碌之人,所以看上了比較庸碌的奕詝,即咸豐帝。

兄弟一旦變成君臣,關係就微妙了。一個猜忌防範,一個低調隱忍,勉強混了個和平相處。十年之後,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奕訢和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搞掉了咸豐安排的八個輔政大臣,奪取了大清國最高權力。

奪取蛋糕之後,就開始分蛋糕。於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簾聽政,掌握了帝國的最終拍板權,恭親王奕訢則獲得了議政王的頭銜,同時擔任軍機處領班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宗人府宗人令、總管內務府大臣,全面掌握了大清帝國的內政外交、皇族宮廷事務大權。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恭親王奕訢


奕訢成為大清國一哥後,開始全面修理大清國。外交上,奕訢主張和洋人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軍事上,奕訢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增強大清軍事實力。基於這兩個目標,奕訢聯合一些開明的中央和地方大臣,掀起了洋務運動。

在奕訢、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大清國在軍事上和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一座座軍工廠拔地而起,主力部隊的大刀長矛換成了洋槍洋炮,一場場外交風波被平息,中外關係從敵對狀態進入了和平友好局面。

在奕訢主政期間,大清國連續撲滅了太平天國、捻軍起義以及西北西南的回民起義,大清國局面趨於穩定,國泰民安似乎就在眼前。所有,也有人把這段時期稱為同光中興。

不管同光中興有多少水分,作為大清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奕訢在為大清國續命方面居功至偉,在推動中國近代化和工業化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相比較奕訢而言,在辦洋務辦外交方面,我們更熟悉李鴻章。實際上,李鴻章從始至終都只是一個地方官,雖然也兼職北洋通商大臣,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只是奕訢領導下的總理衙門下面的一個機構。

奕訢雖然在治國方面頗具才幹,但是在權力鬥爭方面的水平明顯不行。總覽大清國內政外交後,奕訢經常遭到慈禧太后的敲打以及大清國內部官僚鬥爭的傾軋。

時間是一個殘忍的東西,二十年宦海沉浮,足以將一個滿懷激情的人折磨的老氣橫秋。中法戰爭前夕的奕訢,已經不是當年精明強幹的鬼子六了。

沒辦法,上面壓著一個權謀手段接近滿分的婦人,位極人臣,隨便做點成績,都會招致老大的猜忌打壓。能怎麼辦呢,只能學習突出領袖,竭力低調,裝作無能,夾著尾巴做人。


中法戰爭系列之三:大清國單挑法蘭西的底氣!

恭親王奕訢


據說,一百年後,總理周曾多次光臨恭親王府,囑咐要將恭王府向全社會開放······有人說醉翁之意不在酒,箇中深意,不解釋。

法國人殺入越南北方後,大清國不得不做出抉擇。

問題很簡單,但是很重大,總的說來 大清國在兩件事上比較糾結,一是管不管越南,二是怎麼管的問題。

這麼重大的問題,當然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否則就是獨裁了。大清國不獨裁,所以把這個問題拋了出來,要求中央各部和各省督撫談談看法,群策群力,言者無罪。

事實上,大清實行的也是民主集中制,每遇大事,皇帝都不會關起門來直接下命令,而是會在統治階級內部實行民主,要求大臣們討論爭辯,從而分析利弊得失,最後權衡利弊,拍板決定。

一場十分精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即將召開。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