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看我們這個自戀的時代

眼看一個個有志青年,熟門熟路地墮落了,許多“個人”加起來,便是“時代”

—木心

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看有關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新聞。我常常一邊吃飯,一邊看著他發推特與不同的對手互懟,特別有趣,就像是看一部自導自演的政治輕喜劇。作為一個國家元首,當他出現在公眾媒體上時,他的自戀型人格特徵就會表現得特別明顯,同時更放大化了。出於對國民權益的保護,美國有28位精神科醫生聯合出了一本書,用來說明美國的現任總統特朗普有典型的自戀性人格障礙,會對這個社會造成傷害,所以需要對大眾提出警示。可是也並沒有防礙我們可愛的川普先生繼續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畢竟,他是美國人民自己選出來的總統,他的任期還沒有結束呢。套用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你自己點的菜,含著淚也要把它吃完。

當然,很多吃瓜群眾也非常不理解,為什麼美國人民會選出這樣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傲慢無禮,不尊重別人的總統?直到我看到分別來自美國聖地亞哥和喬治亞兩位大學的心理系教授寫的《自戀時代》這本書的時候,這才悄然大悟:這樣自戀的總統,原來是有廣大的社會文化基礎啊。

這是一個自戀的時代!是的,無論是書的內容,還是它亮閃閃、高調的裝幀,無不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個自戀的時代(給編輯的用心打Call)。不僅僅是對於美國社會,縱觀我國社會現象,其實也能看到兩位心理學家的對現代社會文化的擔心。他們在這本書裡詳細剖析了這種社會現象出現的基礎,包括有:教育方式、社交媒體宣傳、多樣化的表達渠道(網絡)以及銀行寬鬆信貸的結果,從教育、經濟、文化、宣傳等角度,通過相當多的案例,幫助我們看清楚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特徵。當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僅理解了美國人民為什麼會推選出特朗普這樣自戀的人作為國家的總統,甚至還對中國社會現在各階層的表現及文化氛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說到自戀,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我們在很多的日常口語裡都會有這樣的人際調侃:“你看,你又自戀了吧!“這往往表現在對方認為他們更聰明、長得更好看,或者比別人更重要。

我相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對自我評價偏高的時候,這只是一種自戀反應,有時候也是自尊受損的一種表現,它並不是嚴格定義上的自戀型人格特徵。因為,自尊受損會在短時間內造成任何個體的行為具有自戀色彩,所有人都會通過這種防禦方式來維持自尊,我們把它叫做自戀性防禦。因此,自戀型人格與自戀型反應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

從心理學的理論來說,一個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適度的自戀,我們把它叫做健康的自戀。在面對自己的長相、身材、能力、氣質、人際表現、工作成就等方面,願意去客觀而公正的面對自己,肯定自己,給自己一定程度的鼓勵。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自戀的話,那麼他就會處在一個非常不自信的狀態裡,反而對於成長不利。

心理學上所謂自戀型人格,需要考慮他在自戀表現上的長期性,自動化反應,以及穩定性的行為模式。

它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一種人格特徵,他們的內心世界是缺失的,常常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懦弱,低人一等,容易感受到羞恥和嫉妒。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常常用誇大的自體描述自己,給自己理想化的形象,過份追求完美,通常以排名作為衡量標準。比如說:我上的學校是最好的大學,我女兒的幼兒園也是最棒的學校。

當然,在抬高自己的同時,他們也不會忘記貶低別人,因為,對於自戀的人而言,自戀的本質是空虛的自我,貶低別人的這種方式,正是補償自己空虛內在的必要保障。因此,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對於別人的遭遇往往缺乏同情心,不太注重道德,甚至也不善於關心別人。所以,真正能夠深入交往的朋友非常少,因為,他們最終的根源是: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從特朗普看我們這個自戀的時代

《自戀時代》這本書一方面幫助我們剖析自戀產生的根源和範圍,另一方面還通過對很多概念的澄清,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健康的自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比如說:自戀與自尊的區別,自戀與自我價值,自我欣賞與競爭的關係等。同時,兩位作者為了讓讀者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大量的案例與舉證來說明自戀所導致的影響,使得這本書在專業的基礎上,更加通俗易懂,容易閱讀。

例如:關於現代教育方式對自戀反應及人格培養的作用,作者從反雞湯的角度告訴我們:建立自尊心並不等於成功,自尊心產生在成功之後。這句話是不是讓人耳目一新?對於兒童的教養模式,現在的家長往往讓他們享受自由,卻不再讓他們承擔責任;給予孩子太多,卻對他們要求太少。導致個體在長大後往往表現的缺乏同理心和自控力,在親密關係或人際相處中受挫。,看起來美國的教育和我國的獨生子女培養現狀是不是有很多的相似性呢?兩位心理學家對於這些現象的深入分析及精彩建議,如果家中有兒(女)初長成,我相信,對於父母而言,必定是大有收穫。

當然,除了培養自戀的孩子,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利用孩子來滿足自戀的需求,我們把它叫做個體自戀的延伸或泛化。比如說:父親為了滿足自己沒有上清華的願望,督促要求兒子一定要上清華;母親因為當初錯失了某個職業機會,則會盡心盡力培養女兒往這個行業發展。這樣的現象在我國是不是也很常見呢?作為父母,我們在子女身上投注了大量的自戀,那麼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孩子的真實自我被扼殺了,他們成為了自戀型父母的下一個代名詞。這樣讓我聯想到前段時間網絡上的一則新聞,一對年輕的父母給女兒取名:王者榮耀。作為一個女生,真的無法想象,等到她長大了,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將會面臨怎樣的一種尷尬?

以上只是關於教育方式在培養自戀上的一些作用,當然,自戀存在的領域也很多:親密關係、職場、宗教、校園、網絡等等,兩位作者對於這些典型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羅列,並通過心理學的角度還原了它們的本質。例如:在親密關係中,自戀是如何破壞我們的個人價值的?在職場中,團隊CEO的不同自戀表現會導致企業怎樣的團隊氛圍和結果?為什麼網絡虛擬社會里的鍵盤俠會那麼多?為什麼自戀會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徵?它對於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又是什麼?作為個體,我們的解決方案又是什麼?我相信,在這本書裡,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人是社會的產物,而社會習俗塑造了人。真正把人們維繫在一起的,是他們的文化,即他們所共同具有的觀念和準則。當整個社會階層不明顯的時候,人們就需要通過自己的表現來獲得社會的認可,這可能也是當今社會自戀表現如此明顯的一個社會文化基礎吧。當然,反過來,社會也會通過評價等各種手段,以包容和協調的方式減少衝突,使個體行為趨於同化。

文化是人格的放大,人格則是文化的微縮。

當自戀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審視一下自己:我真的是特別的那個人嗎?別人到底與我有何不同?

很喜歡作者的這句話,讓我有一種醍壺灌頂的感覺:如果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那就沒有人是特別的了。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