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樓蘭是如何被破的?哪種說法最接近事實?

劉楚王


中國古代留下不少有名的古詩詞中都是有關戰爭的,其中有一個地方總是頻頻出現,這個地方就是“樓蘭”。

樓蘭古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王國的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王國逐漸在世界上消失了。究竟為什麼會消亡,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史記·大宛列傳》: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南河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這是樓蘭一名最早被漢人所知的出處。

樓蘭古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強國,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係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後來,這國度又突然消失了。至於消失的原因,至今學界眾說紛紜。

然而,樓蘭古國卻異常活躍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之中。比如王昌齡《從軍行》的“不破樓蘭終不還”,李曾伯《水調歌頭·萬里長淮北》的“馳志在樓蘭”,釋紹曇《偈頌一百零二首》的“卻將舊斬樓蘭劍”,李白《塞下曲六首》的“直為斬樓蘭”等等。

刀叔個人曾做過詳細的統計: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這幾個詩詞最繁榮的時代,包含有“樓蘭”這個詞語的古詩詞竟然有84首。在這84首中,針對樓蘭不是“破”就是“斬”、不是“斬”就是“指”的共有68首!

貌似這個地方總是讓中國古代的中原人士很討厭,這是為何呢?今天我們來說說。

不要看樓蘭僅僅是個“城廓之國”,著名的絲綢之路便是在這裡南北分道。因此,這裡不僅僅是交通要道,還是西域信息集中地,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就像戰爭時期的襄陽、徐州等。因此,這個國家的態度,會影響著周邊大國軍事、外交、經濟等戰略策略。

佔據著如此有利地理位置的樓蘭究竟是個暴脾氣還是個軟柿子呢?答案是牆頭草。

漢武帝時期,張騫從西域歸來帶來了很多消息,漢武帝遂派使者通往西域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準備搞點跨過生意,順帶著拉攏點小弟一同對抗匈奴。使者走到了樓蘭時,樓蘭國王卻十分不講究:不是給扣下,就是半路打劫。

樓蘭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又會影響著大漢帝國和匈奴的軍事態勢,漢武帝自然格外關注。因此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命從票侯趙破奴及王恢率兵數萬攻打樓蘭。趙破奴領700輕騎率先趕到,攻破樓蘭,俘樓蘭王,樓蘭降服於西漢。

匈奴知道樓蘭向漢朝投降後,又派兵攻打了樓蘭。樓蘭慘被兩大國攻擊,不得不向漢朝和匈奴兩方面派出質子,也就是國王的兒子,扣押在兩國。

也就在這時,漢朝、匈奴、樓蘭暫時達到了一種平衡,樓蘭事件暫時作罷。等到李廣利徵大宛時,這個國家卻又”犯病“了。受到匈奴的威脅,樓蘭不得不又去打劫漢朝軍隊。不出意外,漢朝又派出軍隊對樓蘭做了一次回訪。這次,樓蘭王又被生擒了。

對此,樓蘭王曾對漢武帝訴苦說: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漢武帝也覺得太難為他了,便放他回國了。

公元前92年,這位樓蘭王死了,距離第一次被漢朝軍隊生擒(公元前108年),僅僅十六年。十六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短的是漢代人民平均壽命才四十餘年,長的是神鵰大俠飽受相思之苦整整十六年。

當時遣送到漢朝的樓蘭質子因為犯了法,被處於宮刑,爾後並未歸還給樓蘭。另一邊的匈奴則機靈了,搶先把送到匈奴的質子給還了回去。就此,樓蘭又倒戈到匈奴這一邊,繼續扣押漢朝使者,繼續做著打劫的生意。

這個時候漢朝已經到了漢昭帝時代,漢昭帝忍無可忍了,準確的說應該是霍光忍無可忍了。因此,遣平樂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這位安歸同志就是曾經被送到匈奴的質子,後來成為樓蘭王。漢朝後立尉屠耆為王,更其國名為鄯善,遷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至此,樓蘭被大漢帝國徹底給“破”了,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

樓蘭被大漢帝國徹底給“破”了,唐宋詩詞人在瞭解到這段歷史後也“high”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後續的幾個中國古代朝代屢屢受到西域的威脅,不管是突厥、党項還是瓦剌,各朝統治者都希冀自己能像大漢帝國那樣,能夠徹底統治西域。

然而,翻開厚重的史書,值得榮耀的卻只有遠遠守望長安的裴行儉和郭昕,以及抬棺出征的左文襄。

中國自古就不是一個武力至上的國家,當我們在評論一位偉人的時候也都會用文治武功來去衡量其生命的厚度。但是,對於屢屢挑釁、背信棄義的小人,我們能夠做到“雖遠必誅”。

我們渴望和平,卻也不懼挑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