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反噬,靠一部電影洗白太天


流量反噬,靠一部電影洗白太天


昨天我在文章中說到:“文藝片不應該是商業明星的洗白工具。”

後臺引發大家討論,我覺得這句話還是有失偏頗。

更準確一點應該是,文藝片不應該是毫無演技卻做夢靠演文藝片翻身的商業明星的洗白工具。

意思有兩點。

第一,商業明星可以拍文藝片,當然可以,如果他能夠勝任這個角色,對於類型片的發展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如果單純只是想攢口碑和美譽度,而不刻苦鑽研演技,那就另當別論。

其中區別很明顯,一個是有幫助行業發展,一個只是為了自己。

近幾年,很多大牌的明星,利用粉絲流量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然而某天回頭一看,突然警醒,年紀也不小了,拿得出手的作品卻一部沒有。這裡不舉例,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於是就考慮在日後接戲的選擇上往藝術片靠,為自己“貼金”,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考慮。

在商業上的成功的快感也許不足以匹敵一個影帝影后來證明自己。

所以你們也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明星成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國際性影帝影后,這些野雞電影節讓很多中國明星趨之若鶩。

獲獎後,通稿一發,xx影帝,xx影后,不明真相的普通群眾一看還會驚覺這人演技不錯。但實際上這些個獎其實都沒什麼含金量。這裡大家急需腦補。

這是很多商業明星的操作思路,她們利用獎項給自己貼金,這樣似乎顯得更高級了。

但是他們完全忽略了一個道理,演技不是靠野雞獎和營銷手段就能證明的。

觀眾變得越來越聰明瞭,中國電影票房井噴這幾年,也培養了一批優質觀眾,被爛片轟炸過後的他們沒那麼好騙了,知道什麼是好電影,也知道什麼是好演技。

以前明星比誰都注重“臉”,要美如天仙,要帥出天際,但是一旦開始演藝術片,就要素顏扮醜,好像做到這一步就是徹底為藝術獻身了!

這當然是一個認知誤區。貼近角色不僅僅是靠臉,還有肢體語言。

演一個農民,一個工人,不是穿一身舊衣服,化一個髒臉就可以了,你如果沒有生活的體驗,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出賣你了。

電影的藝術還是生活的藝術,對於一個角色的認識不僅僅是表皮上的。

看了太多的尬演,也就分不出哪個更差了。

商業明星演藝術片還缺少最起碼的敬畏心。

為什麼?

因為沒時間。

沒有時間體驗角色,也就沒有時間深入角色的內心。

因為太忙了,這是事實。

那有人問了,那麼商業明星就沒有機會洗白自己了?

有。勞其筋骨,空乏其身,閉關三年,苦練演技。

其實在電影的領域來分商業片和藝術片也意義不大。

無非就是取悅觀眾的一種分法,只有不成熟的市場才這樣分。

中國市場觀眾情緒波動太大了,看電影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影響,但最大的原因還是電影質量太差。

國慶檔如此低迷就說明了問題。

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我說商業明星洗白的事情,如果《寶貝兒》不是楊冪來主演,這部電影的口碑會如此低,或者票房會如此冷淡嗎?

大家對於這部電影的偏見會有如此之大嗎?

你們來回答。

靠流量得來的,流量反噬起來就更可怕。

很多電影說明了這一點。

再者,流量明顯也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造星速度太快,以前的流量急需改變套路。

你看,明星發一個微博動輒幾十萬轉發,多的幾百萬,還有上千萬的,這多可怕,這其實給大眾造成了一個誤區,以為這個人真的紅到外太空了,粉絲熱情,消費能力高漲。

但是請來一拍片,立馬就現行,號召力不行啊,那些流量粉其實沒有消費力的,他們只是習慣免費吆喝,真正花錢的,他們猴精。那這種流量意義何在,不是騙人嗎?

觀眾對於流量也越來越反感,他們在一方面刺激並加重了整個社會的焦慮感,

明星靠流量迅速積累巨大的財富,這種荒唐,甚至是超現實的感覺讓人變得麻木和冷漠。

韭菜不好割了,粉絲不衝動了,這些都造成了當下的局面。

最後成了流量明星與流量的對峙,在作品的社會評價方面開始發酵。

負面的口碑開始吞噬一部作品。

還是那句話,靠流量得來的,是要靠流量還的。

而這是整個電影圈之現狀,我們都呼籲更好的演員有更多的表演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