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反噬,靠一部电影洗白太天


流量反噬,靠一部电影洗白太天


昨天我在文章中说到:“文艺片不应该是商业明星的洗白工具。”

后台引发大家讨论,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有失偏颇。

更准确一点应该是,文艺片不应该是毫无演技却做梦靠演文艺片翻身的商业明星的洗白工具。

意思有两点。

第一,商业明星可以拍文艺片,当然可以,如果他能够胜任这个角色,对于类型片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如果单纯只是想攒口碑和美誉度,而不刻苦钻研演技,那就另当别论。

其中区别很明显,一个是有帮助行业发展,一个只是为了自己。

近几年,很多大牌的明星,利用粉丝流量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然而某天回头一看,突然警醒,年纪也不小了,拿得出手的作品却一部没有。这里不举例,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于是就考虑在日后接戏的选择上往艺术片靠,为自己“贴金”,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考虑。

在商业上的成功的快感也许不足以匹敌一个影帝影后来证明自己。

所以你们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明星成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国际性影帝影后,这些野鸡电影节让很多中国明星趋之若鹜。

获奖后,通稿一发,xx影帝,xx影后,不明真相的普通群众一看还会惊觉这人演技不错。但实际上这些个奖其实都没什么含金量。这里大家急需脑补。

这是很多商业明星的操作思路,她们利用奖项给自己贴金,这样似乎显得更高级了。

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一个道理,演技不是靠野鸡奖和营销手段就能证明的。

观众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中国电影票房井喷这几年,也培养了一批优质观众,被烂片轰炸过后的他们没那么好骗了,知道什么是好电影,也知道什么是好演技。

以前明星比谁都注重“脸”,要美如天仙,要帅出天际,但是一旦开始演艺术片,就要素颜扮丑,好像做到这一步就是彻底为艺术献身了!

这当然是一个认知误区。贴近角色不仅仅是靠脸,还有肢体语言。

演一个农民,一个工人,不是穿一身旧衣服,化一个脏脸就可以了,你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出卖你了。

电影的艺术还是生活的艺术,对于一个角色的认识不仅仅是表皮上的。

看了太多的尬演,也就分不出哪个更差了。

商业明星演艺术片还缺少最起码的敬畏心。

为什么?

因为没时间。

没有时间体验角色,也就没有时间深入角色的内心。

因为太忙了,这是事实。

那有人问了,那么商业明星就没有机会洗白自己了?

有。劳其筋骨,空乏其身,闭关三年,苦练演技。

其实在电影的领域来分商业片和艺术片也意义不大。

无非就是取悦观众的一种分法,只有不成熟的市场才这样分。

中国市场观众情绪波动太大了,看电影受到非常多的因素影响,但最大的原因还是电影质量太差。

国庆档如此低迷就说明了问题。

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说商业明星洗白的事情,如果《宝贝儿》不是杨幂来主演,这部电影的口碑会如此低,或者票房会如此冷淡吗?

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偏见会有如此之大吗?

你们来回答。

靠流量得来的,流量反噬起来就更可怕。

很多电影说明了这一点。

再者,流量明显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造星速度太快,以前的流量急需改变套路。

你看,明星发一个微博动辄几十万转发,多的几百万,还有上千万的,这多可怕,这其实给大众造成了一个误区,以为这个人真的红到外太空了,粉丝热情,消费能力高涨。

但是请来一拍片,立马就现行,号召力不行啊,那些流量粉其实没有消费力的,他们只是习惯免费吆喝,真正花钱的,他们猴精。那这种流量意义何在,不是骗人吗?

观众对于流量也越来越反感,他们在一方面刺激并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焦虑感,

明星靠流量迅速积累巨大的财富,这种荒唐,甚至是超现实的感觉让人变得麻木和冷漠。

韭菜不好割了,粉丝不冲动了,这些都造成了当下的局面。

最后成了流量明星与流量的对峙,在作品的社会评价方面开始发酵。

负面的口碑开始吞噬一部作品。

还是那句话,靠流量得来的,是要靠流量还的。

而这是整个电影圈之现状,我们都呼吁更好的演员有更多的表演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