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更多的人將“享受”更長的炎熱天

本期嘉賓:中科院大氣所高學傑和國家氣候中心徐影研究團隊

本期觀點:在過去幾十年裡,全國平均冷和寒冷日數減少,熱和炎熱日數增加;雖然舒適日數呈增加態勢,但卻主要分佈於比較寒冷、人煙稀少的北方及山地。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谷星月 記者 王美麗

這幾天,北京已進入試供暖階段,小夥伴們不禁感嘆:好日子就要來了!冬天怕冷,夏天嫌熱,究竟人體在什麼條件下感覺最舒適?未來我國的熱舒適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去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學傑與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徐影的研究團隊合作分析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熱舒適度的變化。研究發現,在過去幾十年裡,全國平均冷和寒冷日數減少,熱和炎熱日數增加;舒適日數呈增加態勢,但在夏季,我國東部的舒適日數卻明顯減少。

如何科學度量熱舒適度

研究團隊在分析過去幾十年中國熱舒適度的變化時,考慮將在氣溫、相對溼度和風速等各要素綜合影響下的有效溫度作為人體熱感受和舒適度的指標。據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吳佳介紹,有效溫度是通過在實驗室中測定,後經過問卷修正等過程得來。按照有效溫度可將人體熱舒適度劃分為寒冷(小於1℃)、冷(1℃-9℃)、涼爽(9℃-17℃)、舒適(17℃-21℃)、溫暖(21℃-23℃)、熱(23℃-27℃)、炎熱(大於27℃)等7個等級,以反映人體的普遍感知。

那麼,全球變暖背景下中國未來熱舒適度會怎樣變化?為回答這一問題,研究團隊進行了在中等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21世紀未來氣候變化的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式集合模擬,並綜合考慮因中國人口分佈不均勻,未來人口總數和分佈可能進一步變化而引起的暴露度變化等,開展未來有效溫度變化的預估。

“暴露度是各等級有效溫度的天數和該等級影響人口數量的乘積,可以反映各等級有效溫度對人口數量和持續時間影響的大小,‘人-天’是暴露度的單位。”中科院大氣所吳婕博士介紹,100個人受一天的炎熱與一個人受100天的炎熱,其炎熱暴露度都是100“人-天”。暴露度能直觀展現我國不同區域的炎熱天氣情況,以及受影響的人口數量。

預估結果表明我國炎熱日將增加

從氣候學意義上講,全球變暖後中國平均舒適日數會有所增加,但這並不意味未來人們能享受到更多的舒適日數。研究團隊發現,舒適日數主要分佈於現在我國比較寒冷的北方及山地(如內蒙古高原等),但由於人口總量(數量減少)和分佈的變化(由相對不發達地區向富庶地區的遷移),相應的“人-天”數目則有近四分之一的減少,如每年有兩個月以上舒適天氣的人數,到21世紀末將比現在減少一半以上。

研究團隊發表的預估結果表明,未來我國區域炎熱天氣的人口暴露度將大幅增加,增加最多的區域主要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和四川盆地、華南沿海等地,到21世紀末,相比當代全國平均將增加6倍“人-天”。也就是說,全年不用忍受炎熱天氣的人口將由6億人減少至2億多人;而遇到炎熱日數在1個月和兩個月長度以上的人口,將分別由現在的270萬人和接近0人,上升到1億6500萬人和2300萬人。此外,熱天氣的“人-天”數目在全國大部地區也將增加,涼、冷和寒冷天氣的暴露度則相應有所減少。

從空間分佈上講,黃河以南的舒適天氣都將減少,而云南等位於低緯但相對海拔較高的地區則例外。四川盆地和淮河流域的減少值在1000萬“人-天”以上,全國平均而言的減少值為200億“人-天”。

總體而言,在中等水平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中國更多的人需在夏天和暖季“享受”更多的炎熱天氣,而變暖引起的冷季增溫,並不能使更多人享受更多的熱舒適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