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親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家鄉,記憶縈繞的地方就是家鄉,縱使走過萬水千山,見遍繁華都市,

在我心中,最美的還是我的家鄉。

提到客家文化,不得不提客家圍屋,它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堪稱世界建築一絕。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中原人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因為離開故土,所以這些南遷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圍龍屋便由此而來。

在貴港市港南區木格鎮雲垌村就坐落著一處圍屋——君子垌客家圍屋,作為具有濃郁嶺南建築風格的“客家博物館”,君子垌圍屋建築群是貴港客家文化固有的建築符號。今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圍屋群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廣西最大的客家圍屋群

君子垌圍屋群面積約有6平方公里,分別由段心圍、濟昌城、芳華城、隆記城、祥合城、奎昌城、紫金城、火磚城、壽光城、茂隆城、元隆城、雲龍圍、桅杆城、暢記城、達記城、同記城、盈記城、顯記城、谷坡城共19座圍城組成,單座面積在2500-4950平方米之間,現存17座。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25個姓氏客家人聚居

為了凝聚力量,共同抵禦外敵,聚族而居是客家人最為顯著的特徵。據統計,君子垌地區形成了何、黎、鄧、李、葉、盧、邱、劉、杜、鍾等25個姓氏為主的客家人聚居地。部分建於民國時期的圍城,兼容歐洲建築風格及西洋元素,加上諸多的宗族群和睦相處,可見君子垌客家人的寬廣胸襟和開放心態,從而滋養出深厚的人文底蘊。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桅杆城

清末時黎庚揚考取貴縣拔貢,地方官府特撥專款,在圍屋外的月牙池塘前築起兩條文筆頭狀的桅杆,竿高四丈(約12米),舊時官吏過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敬意,故稱桅杆城。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大夫第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門第,是一種身份的標榜。類似“大夫第”的還有“高密第”、“京兆第”、“鄉賢第”,彰顯各姓客族的封號功名。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祖祠廳堂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竹夫人

熱天消暑的清涼之物,可擁抱,可擱腳,原生態的“空調器”。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壁雕簷飾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客家圍屋,“圍”住了人心聚向,故土鄉愁

到雲垌村,看看幾百年客家文化凝聚的結晶,感受其無聲無息中釋放出來的濃郁民俗、綿長的歷史滄桑,體會客家人淳樸無華的天性和頑強的生命力,領略這種獨特圍城的神秘風彩。

圍屋圍不住客家人走向遼闊世界的心,卻始終圍住了他們對親情的牽掛和對故土的眷戀。歲月漫長,它圍攏和呵護著一個族群的人心聚向,讓子子孫孫得以繁衍生息。客家子孫無論走的多遠,都會眷顧自己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