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版權大戰被叫停,內容戰爭該結束了嗎?

文 | 李威

從多年前的視頻網站競爭開始,版權戰爭的硝煙似乎就從未散去。視頻平臺、FM應用、內容平臺、音樂平臺、體育平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爭奪獨家內容版權和綁定優質內容創作者的循環之中,一方面促成了國內版權市場的不斷規範化,另一方面,也讓國內版權行業的發展走向了膨脹與畸形的危險邊緣。

音樂版權大戰被叫停,內容戰爭該結束了嗎?

2015年4月,荔枝FM、多聽FM同時被蘋果App Store下架,原因為平臺上的內容被人投訴侵犯版權。同一日,喜馬拉雅召開“2015喜馬拉雅大會”,荔枝FM、多聽FM均認為自身產品的下架是喜馬拉雅對其進行了投訴。多聽FM稱整個2015年4月,只有喜馬拉雅進行了版權投訴。兩家均表示將對喜馬拉雅提起訴訟。而喜馬拉雅官方則對此表示了否認。

同年5月,蜻蜓FM和考拉FM也陷入版權爭端,後者稱前者非法傳播考拉FM版權節目《二貨一籮筐》和《野史三國》。此外,多家FM都曾收到過唱片公司、網絡小說作家等版權方的侵權指責。 儘管隨著付費內容的興起,FM們都開始扶植自己的PUGC內容,但是,對優質內容版權的爭奪或將隨著蜻蜓FM完成新一輪融資而發生變化。

音樂版權大戰被叫停,內容戰爭該結束了嗎?

最棘手的平臺內容“三國殺”

2017年8月,微博稱今日頭條擅自抓取微博自媒體賬號內容,因而封殺今日頭條內容抓取接口,同時開始簽約獨家大V;9月,今日頭條開始禁用微博賬號登錄。同時,今日頭條花費重金從知乎平臺上挖走300多名知乎大V,知乎進而全面開放機構號註冊,並宣佈個人註冊用戶超過1億。內容行業由此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三國殺。

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基本消耗殆盡的今天,擁有更為豐富的內容,成為構建平臺社交影響力,搶奪用戶時間的必要條件。無論是社交起家的微博、內容分發起家的今日頭條,還是以問答內容起家的知乎,在這一前提下,成為了彼此新的競爭對手。可以想見的是,隨著內容在平臺屬性產品中開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對優質內容創作者的爭奪也將越來越激烈。

音樂版權大戰被叫停,內容戰爭該結束了嗎?

早在搜狐主導成立“反盜版聯盟”的時候,視頻網站的版權爭奪就已經開局了。

在2011年,視頻網站掀起了“百萬一集”購買電視劇的激烈競爭,在幾年後,周迅、霍建華主演的《如懿傳》賣出了1500萬元/集的天價,在騰訊的統計中,2015年收視率過1的電視劇平均版權費用已經達到了300-350萬一集。

2013年,搜狐視頻用1億元拿下了當時還被稱為《中國好聲音》的網絡版權,一年之後,騰訊視頻將這個價格提高到了2億-2.5億元。同時,愛奇藝花費2億元拿下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五個節目的版權,樂視網則花費過億元買下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獨家版權。

2016年以後,儘管各個視頻平臺都在將自己的勢力向影視產業鏈的上游延伸,希望通過掌控產業鏈上游來降低對版權燒錢大戰的依賴,但是這樣的舉措似乎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優質版權仍需購買,而好的內容創作團隊,也成了新的爭奪標的。

音樂版權大戰被叫停,內容戰爭該結束了嗎?

2015年3月,在中國足協組織的中國足協中國之隊賽事媒體版權競爭性談判中,體奧動力在參與談判的14家單位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中國之隊未來4年的全媒體版權。競爭對手央視旗下的中視體育則提前出局。同一年,體奧動力以80億元的價格拿下了中超5年獨家版權。

與此同時,樂視體育瘋狂收割了310項賽事版權,72%為獨家版權,包括中超、亞冠、12強賽、歐冠、英超,以及高爾夫、搏擊、賽車等項目。在過去的三年時間中,中國體育賽事的版權矇眼狂奔,成為一場不計代價的瘋狂燒錢遊戲,英超三年版權被蘇寧以7.21億美元收入囊中。而隨著樂視體育的敗落,豪賭未來,卻無法變現,體育版權進入了反思的賢者時間中。

音樂版權大戰被叫停,內容戰爭該結束了嗎?

2017年9月1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約談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太合音樂四家互聯網音樂服務商主要負責人。9月13日,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又約談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英皇娛樂、中國唱片總公司、正大國際音樂等二十餘家境內外音樂公司以及國際唱片業協會等相關協會主要負責人。主要強調了,“不得哄抬價格、惡性競價,網絡音樂服務商應避免採購獨家版權,唱片公司應避免授予網絡音樂服務商獨家版權。”

9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與阿里音樂宣佈達成版權授權合作。2016—2017年以來,各大在線音樂平臺的獨家版權爭奪越演越烈,為聽一首歌去裝一個音樂APP的情況將得到改善。同時,對於音樂版權的追逐也可能將會更為理性化,有比較少的機會出現環球音樂版權的爭奪中,授權費一路高漲,從最初的三四千萬美元漲到3.5 億美元現金加 1 億美元股權的情況。

版權大戰之所以經久不息,是因為通過獨家版權構築的護城河能夠最便捷、最有效的圈佔更多用戶,保證用戶的忠誠度,同時,還能對競爭對手進行排他性的打擊。但是,這樣一來,對產品體驗和用戶體驗的追求將有所下降,一家獨大也並不是符合用戶利益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