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年終之問(二):不是姓馬,就是姓馬?

共享單車年終之問(二):不是姓馬,就是姓馬?

■文 | 李威

■來源 | 人民創投(renminct) 人民

曾經習慣於用中外歷史上的經典戰役為公司的每一次戰爭命名的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在最新的一次採訪中開始表示自己厭倦了“在一個黑暗的森林裡和所有人博弈”,他認為在一家公司的崛起過程中,更多的是競爭和外交因素,而不是戰爭。

當程維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滴滴出行投資的共享單車企業ofo又迎來了一種新的不確定性。繼月初宣佈完成由螞蟻金服、深創投、成為資本、富士達、威馬汽車等共同投資3.5億美元D1輪融資之後,哈羅單車又宣佈完成了由復星領投、GGV(美國)等跟投的10億元的D2輪融資,硝煙並沒有散去。

對於傾注其中的創業者和資本而言,獨角獸的誕生勢必要經歷多個維度上的種種博弈,戰爭不是博弈的最終表現形式,卻是贏得博弈最為有效的手段。已經一家獨大的程維有底氣說出遠離戰爭這句話,而對於已經被架在火上烤的共享單車行業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而言,在戰爭中決出高下,才會擁有坐上談判桌的資格。

遊戲是否失控?

與年初共享單車投資人們意氣風發的情形產生相當大反差的是,這一切的發展似乎已經出乎投資人們的意料。不但原本期望的速戰速決的“閃擊戰”,變成了需要不斷輸血的“添油戰術”,甚至“最終接盤者”騰訊、阿里的入局方式也並不在投資人的預測中。遊戲已經失控。

共享單車年終之問(二):不是姓馬,就是姓馬?

共享單車年終之問(二):不是姓馬,就是姓馬?

這場“拋出概念—融資擴張—淘汰合併”的遊戲開始失控是在滴滴和他背後的金主騰訊分別選擇了ofo和摩拜進行投資之後,阿里佈局較晚,而本來應該集中力量的騰訊系因為種種“巧合”分別選擇了行業前兩名站隊,雷霆萬鈞的一擊變成騰訊系內的左右互博,保持了一種現金流只進不出的持續失血的局面。

接下來還是一連串的失控表現。在ofo投資人朱嘯虎“唯有合併才有出路”的呼籲聲中,騰訊和滴滴開始主導兩家企業的合併,試圖止損退出。但是,阿里在關鍵時刻加碼共享單車,不但投資了哈羅單車和永安行,還投資了ofo,讓ofo擁有了重新議價的資本,成為這次合併最終的攪局者。

到現在這個時間點再來分析共享單車這場遊戲最終失控的原因,可能是出行這個領域已經不再是滴滴、快的時代的那個出行領域,這其中牽涉到的利益關係相比那個時期更加錯綜複雜,滴滴、美團、蔚來汽車等新興企業均牽涉其中,同一企業的不同投資方之間都有著自己的戰略和利益考量。同時平衡這麼多人的訴求,即便對於騰訊、阿里而言,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做投資還是炒房子?

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正如一篇評論文章所說,如今的風口很多是投資熱點而不是真正的潮流趨勢,資本往往寄希望於創造熱點:媒體炒作,大機構帶著小兄弟站隊,大佬鼓吹BAT入場,大錢一砸鋪天蓋地,已經沒有人在意它是不是對錯的事情了。

國內很多投資人過於傾心如何製造風口,迅速做大企業估值的小道,而往往忽略了投資本身的使命是要扶持出更多基業常青的健康企業。用一種不客氣的說法來解釋共享單車行業中出現的資本瘋狂,就是各家資本“賭性太重”、“急功近利”,將投資這種原本應該更加理性的行為,異化成不亞於“炒房”的衝動,過分追求一夕暴富的小概率事件。

這種衝動根植於“先承擔虧損擴大規模,再找到商業模式賺錢,是可以的”這種觀念之上。互聯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固有的商業邏輯,從需要數年或數十年積累的“研發-盈利-擴張規模-研發”的模式改變為看似更為快速的“研發-擴張(融資)-盈利(上市)”的模式。

但是,從更長的時間維度去看,儘管資本可以幫助企業在極短的時間裡達到一定的市場規模,產生一定的基礎來探索經濟效益,但是探索需要的時間往往是漫長的。當大家習慣於用亞馬遜苦熬多年終於上市的例子來證明擁有流量就能擁有收益時,也習慣性的忽略了亞馬遜走到盈利時所耗費的時間。

誰將主導一切?

正如一位外國投資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得那樣,“如果你要投身(共享單車)這種業務,它需要很長時間—不是兩到5年,而是10到15年—而且你得有資本。”國內的資本是否需要反省一下,是不是在互聯網時代的紅利中迷失了自我,將時代發展賦予的加速度也看成了自己實力的一部分?

共享單車年終之問(二):不是姓馬,就是姓馬?

投資人和創業者都需要意識到看似無所不能的資本往往並不是真的萬能,各家資本、各個巨頭,甚至企業內部複雜的利益鏈條、競合關係給不願成為附庸的投資人和創業者留下了縱橫捭闔的空間。看似中國互聯網創業企業的最終命運不是姓馬,就是姓馬,但實際上通過投資建立起來的聯繫,也同樣可能會被另外一種資本的合縱連橫所打破。

如果有可能,每個人內心都想成為棋手,而不想成為棋子。滴滴和騰訊分別投資了各自看好的共享單車企業。在媒體的報道中,戴威不滿滴滴主導合併使自己喪失對企業的控制權,而引入了阿里作為投資方,攪局騰訊、滴滴主導的合併案。而阿里入局ofo的同時,也並未沿著滴滴、快的合併的老劇本,將雞蛋都放在ofo這一個籃子裡,反而對“哈羅單車+永安行”的聯盟投入了同樣豐厚的資本支持。

在這個時間點上,後發的阿里在共享單車行業掙得了一定的主動權。這個行業能否真正形成壟斷,看似取決於兩個馬老闆的臉色,但實際上,美團王興、滴滴程維、摩拜董事長李斌以及公司的創業團隊同樣可能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現在看來,各方博弈未出最終結果,也沒有共享單車玩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沒有人獲得了主導權,僵局或許還將持續所有玩家還在同一起跑線上,共享單車行業不是姓馬,就是姓馬的定數在未來依然存在被打破的可能。

甚至,如果參考滴滴目前的境況,共享單車行業即便在某一家或某幾家撮合下形成壟斷之後,會不會真的能夠安心收割行業的利益,也依然是未知數。可能形成壟斷之後,尋找能夠支撐起自己估值的盈利模式,才是共享單車未來要面臨的終極挑戰。畢竟,已經做打車的美團和考慮做外賣的滴滴也都在這個挑戰面前步履維艱。

最終,一切泡沫會被戳穿,一切不合理也都需要回歸合理,玩火者終會自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