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患線下缺失焦慮症?

劉強東患線下缺失焦慮症?

線下已經被互聯網巨頭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對於最新晉升至“字母矩陣”BATJ的京東來說,對“線下”的追逐則更為迫切。

記者觀察發現,除了在零售主業方面,大肆開線下實體店之外,在金融業務板塊,京東也選擇了線下拓展的“捷徑”。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近半年來,京東金融與銀聯、銀行開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合作,包括和銀聯簽署戰略合作、和銀聯合作推出京東閃付、上線京東小金卡等。

在支付寶、微信等選擇自建體系切入支付蛋糕的大背景下,京東的選擇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不過也不難理解: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素有“得移動支付者得天下”之說,而線下場景又是移動支付成敗的關鍵。當前,線下移動支付的主流方式二維碼支付,已被支付寶和微信兩分天下,京東金融要想追趕並非易事。

相比於支付寶和微信有阿里以及騰訊豐富的線下生態支撐,京東前期在線下場景的拓展並不順利,這讓剛剛自立門戶的京東金融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如無法解決線下缺失的問題,其成長空間將大大受限。

因此,在前期線下場景拓展不利後,“焦慮”的京東不得不寄望藉助銀聯繫已有的網絡在線下支付領域殺出一條血路。

  與銀聯繫頻傳戀情

記者簡單梳理了一下,京東今年以來在金融業務板塊與銀聯、銀行的各種合作,如下:

2017年1月4日,京東金融與中國銀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佈旗下支付公司——網銀在線正式成為銀聯收單機構成員,可以開展銀聯卡線上線下收單業務。

2017年7月19日,京東金融聯合中國銀聯北京分公司推出NFC支付產品——“京東閃付”,京東金融的電子支付賬戶據此可直接在銀聯的POS機上使用。

2017年8月18日,京東金融和興業銀行推出小金卡。小金卡其實是一張借記卡,用戶開通京東小金庫並辦理小金卡後,卡內活期資金超1000元以上部分,將自動購買貨幣基金,反之則從貨幣基金內轉入活期賬戶。憑藉小金卡,京東金融的電子支付賬戶在打通消費和理財的同時,也獲得了眾多銀行卡的線下場景。

雖然每一次合作的具體內容都有差異,但梳理後不難發現,京東金融這一系列動作都緊緊圍繞一條主線展開:藉助銀聯、銀行的既有網絡拓展線下支付場景。

  借道銀聯背後

眾所周知,國內第三方支付目前主流的方式是繞過銀聯與各銀行直連。此種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線下收單時也撇開了銀聯原有網絡,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通過二維碼去鋪設商戶。目前,支付寶和微信採取的都是這一策略。作為互聯網金融參與者之一的京東金融,為何不沿用這種方式,轉而借道銀聯呢?

原因是目前線下收單市場主要有兩大門派:一種是支付寶和微信的二維碼支付;另一種就是銀聯網絡。經過打車大戰、紅包大戰等一系列競爭之後,目前在二維碼主導的移動支付市場上,已經牢牢地形成了支付寶和微信雙寡頭的局面,後來者京東金融已很難再打開局面。

艾瑞諮詢的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支付寶佔54%,財付通(含微信)佔40%,京東金融旗下的網銀在線所佔份額幾乎可以忽略。在此情形下,藉助銀聯的網絡去開拓線下場景,對金融金融來說是無奈之舉,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此前就撰文稱,從京東的角度看,馬雲和馬化騰家的二維碼滿天飛,京東家的只能窩在線上商城嗎?現在傍上銀聯這個高富帥,他們幾千萬家的商戶立即為我所用。至少,不用再像“二馬”家為了拓展線下商戶,拉起龐大的地推團隊去營銷收銀小妹和地攤大媽。

  線下缺失恐影響未來

場景是支付業務發展的關鍵,在電商等線上支付場景格局已定的情形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們為了贏下移動支付這場競爭,都在不遺餘力地拓展線下支付場景。

螞蟻金服的線下場景拓展贏得了整個阿里系的支持。近年來,阿里巴巴先後復活口碑網、投資餓了嗎、入股銀泰、百聯集團、打造盒馬生鮮、天貓小店等新零售業態。在O2O領域,螞蟻金服則通過未來醫院、智慧城市、無現金城市等一系列戰略,將支付寶的應用普及到了便利店、超市、餐館、醫院、交通、娛樂、公共服務等各種場景中去。

微信支付的情形也類似。騰訊藉助資本的力量,在線下版圖中圈下了包含著滴滴、摩拜、美團、大眾點評等各種生態夥伴,同時也將微信支付普及到了零售、超市、餐飲、娛樂、交通、繳費等各種場景。

相比而言,京東金融在線下場景佈設上慢了許多,規模也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外界熟知的有,在O2O領域京東投資了永輝超市,並在最近提出來要用5年投資100萬家線下零售店外。

線下場景豐富度上的差異,帶來的是支付業務規模,用戶數量級以及其他金融業務發展空間上,與螞蟻金服和騰訊的差距。

不久前的8月14日,京東在2017財年二季度財報中宣佈京東金融正式自立門戶。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京東金融如果沒有辦法彌補線下的短板,只依託於京東電商的線上場景,未來想象空間也將大打折扣。(人民網-國際金融報:冀鵬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