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百貨大屋戲園子奶奶廟……老張店人還記得嗎?

店這個古稱黃桑店的魯中小鎮,原本只是個極普通的鄉村小鎮,據傳有“三里曹村五里鎮,二里張店不用問”的說法。據說民國初年還有規模不算大的城牆和四座城門,範圍大概為

東門(淄博商廈金晶大道)、西門(柳泉路)、南門(新村路)、北門(共青團路)。出西門不遠,便是現在還延續名稱叫一里莊的小村子(公園商場的位置)。

張店真正的日漸繁榮,應是從膠濟鐵路興建開始,也可謂“因路而興”。因為有了鐵路,而且設立了張店火車站,所以增加了人口的流動,也擴大了貨物貿易流通量,張店也由純粹的以農耕為主的村鎮,向著亦商亦工的城鎮轉變。以此也就有了一馬路(現在的西二路)、二馬路(現在的西一路)和三馬路(現在的金晶大道)三條縱向的主要道路。其中以二馬路最為繁華。

二馬路北起張店十字街的東大街(現在的美食街東段),南接張店火車站,這也是張店相當一個時期的主要商業街,在這條街道上幾乎聚集著張店所有的商貿字號百貨店鋪、娛樂業、典當業、手工業和服務業。

那些年的百货大屋戏园子奶奶庙……老张店人还记得吗?

當年的老二馬路的南段有一大段的青石路面,時光和歲月的打磨,讓它顯得光滑潔淨,頗具滄桑感。

張店火車站小廣場下面有著車站飯店、車站旅社,還有一個回民飯店等一批服務業設施,這一段路還有一個斜叉路名叫飯市街。

往北毗鄰的就是人稱“百貨大屋”的百貨商店(張店百貨二店的前身),與它相對的是一個五金交電商店。

還能記得“百貨大屋”裡面分為食品、百貨、布匹、雜貨等幾個貨區,最好玩兒的就是那時的收款程序。那時售貨員是隻買貨不收款的,他們只是將顧客給的現金與售貨小票用一個鐵夾子夾好,通過用鐵絲拉好的專用滑道,用力甩向鐵絲滑道的另一頭——收銀臺。收款員將現金找零以後,再通過鐵絲滑道甩回給售貨員,那鐵夾子來來回回,帶著“吱吱”的響聲,煞是好玩兒。

再就是賣食品的售貨員,將頭頂上懸掛的成卷的紙線繩扯下來,上下左右,前後纏繞,不幾下就把稱好的點心食品用包裝紙包紮好,有需要送禮和走親戚的,售貨員還會在上面給壓上一張紅紙。那時逢年過節滿大街走親訪友的,手裡提的多是這種包裝的點心(現在超市裡又出現的這種懷舊包裝了)。

二馬路上還有一個老張店人都很印象很深的建築,戲園子,它就在“百貨大屋”的北面。裡面都上演過什麼劇目?什麼名角兒進場獻過藝?都無從考證了,也許去張店檔案局能打聽出點眉目來。只聽說以後曾作過張店區政府的會議室,張店區文化館也曾在此辦過公。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倒是戲園子門口那個老大爺擺的畫書攤,一個能合攏分開的木製大盒子,小人書一本一本的擺放在大木盒的橫格中,上面還用橡皮筋攏住,以防被風颳落。

到了冬天,畫書攤兒的主人還會扯上一塊大粗布,以防住北邊刮來的凜冽的寒風,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這個畫書攤兒,是我每每“上站”(張店土語把去車站一帶稱為“上站”),必將在此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那個老大爺和他的畫書攤兒上有《三國志》、《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名許多著連環畫,印象最深的還有一本叫什麼《奪印》的小畫書,這個畫書攤是我兒時對老二馬路最清晰的記憶。

那些年的百货大屋戏园子奶奶庙……老张店人还记得吗?

在老二馬路和興學街的路口處(現張店賓館東側)有幾棟二、三層的青磚灰瓦的民國建築,其中一棟是一家老字號的中藥鋪。

大廳裡高高的黑漆漆的寫著各種中藥名字的藥盒子,整整佔了一面牆,帶著圓圓的老花鏡的藥師,熟練地從後面的藥盒子抓出各種中藥材,用那銅製的小秤稱好,包裝好後交於患者。年年月月延續著懸壺濟世的善行,真想知道這座小樓的主人是誰,它的後人是否還有杏林高手出現。

那些年的百货大屋戏园子奶奶庙……老张店人还记得吗?

在這老二馬路的三層小樓的北面還有一個有點傳奇和怪異的人物,那是一個開雜貨鋪的大娘。說她“怪”,那是因為你到她的雜貨鋪買東西是不能叫她大娘或大嫂的,因為她一輩子始終未嫁,張店的習俗是沒有出嫁的女人是不能叫大娘或大嫂的。所以人們只好以大姐、阿姨相稱了,否則她就不會給你好臉色看的了。

在二馬路上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被傳言叫做“窯子衚衕”的小巷子(張店區醫院擴建佔用了)。就衝這名字來說,那肯定是解放前一定有著妓院等色情業經營而得來的。傳言並不是謠言,只是1948年張店解放後,紅色政權盪滌了這些這些汙濁行業後,而銷聲匿跡罷了。

那些年的百货大屋戏园子奶奶庙……老张店人还记得吗?

(圖文無關)

在二馬路還分佈著一些手工作坊和工場,在二馬路中段路西還有一個木器加工作坊,好長時間還能見到那裡面的生產的好多桌椅傢俱的配件等。

在這條路上還有一家食品企業,也是解放後經過公私合營的食品作坊改造而來的。聽說那家食品加工作坊的老闆在張店解放前夕,變賣了家產攜家眷去了臺灣,而接手買進的買主,在以後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卻“賺”了個“資本家”的頭銜。

這真是張店人所說的“偷驢的跑了,逮住了拔橛子的了”,屢次政治運動中都沒少捱了折騰,那位老先生自然是把那腸子都悔青了吧!

老二馬路曾經是張店最繁華的商業街,雲集著幾十家店鋪商家和工場作坊。只是到了60年代中期,政府擴建三馬路,以後改名為中心路(現金晶大道),且興建了一批關乎民生的商業服務業設施。

有張店飯店、新華書店、百貨大樓(百貨一店),交通旅社,郵電局大樓,還有造型獨特的地標建築——圓樓。

三馬路逐漸取代了二馬路而成為了新的主幹道和商業街,從此二馬路的商家店鋪逐漸減少和萎縮。

現在的二馬路,除了最南端屬於火車站範圍的黃金地段,被天樂園皇家大酒店、玫瑰大酒店和天樂園商場佔用以外,其它路段早以沒有了往日的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的熱鬧景象。

如今已演變成了一條冷清僻靜的背街小巷了,這條路上唯一保留下的一座民國時期的二層建築86號民國住宅樓,似乎還能隱約的見證一下二馬路當年的繁華。

據說老張店東西南北街上曾經有過四座廟宇,它們分別是佛爺廟、鄭公廟、三官廟和奶奶廟。

東街的佛爺廟,原址在現在的淄博商廈的西鄰(原東北村小學的位置)。

此廟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寺院,坐北朝南,進得寺門是天王殿,內塑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高有丈餘,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穿過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此殿比天王殿更加高大宏偉,殿內供奉如來佛神像,高約丈二金身亮裝,端坐於蓮花座上,東西兩側列隊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持械守護。東廂房供奉的是關帝聖君像,寺內曾有一老和尚,法號松山,帶一小徒,名叫成喜,此廟曾常年香火不斷,人氣甚盛,善男信女自早至晚進廟燒香絡繹不絕。此廟最後毀於戰亂和動亂。

西街的三官廟,是屬於道教廟觀,大概位置在現在的華僑小商品城的東鄰(老四大隊小學的位置)。

此廟有一山門,進得山門後是北大殿,大殿共分三大間,分別供奉的是道教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大殿東西各有三間廂房,廟內住一道士,名張繼升。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道友教徒們雲集道觀,燒香進貢,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南街的奶奶廟,據說也是泰山奶奶的行宮。

魯中地區許多地方都建有奶奶廟,因為人們相信泰山奶奶能保佑黎民百姓,且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在廟內就有一塊很神奇的透龍碑,每將降雨,碑身即發潮和結露水,堪稱張店一寶,此碑早已下落不明,實乃是憾事也。

那些年的百货大屋戏园子奶奶庙……老张店人还记得吗?

(老張店北街的鄭公廟,又稱真武廟。畫作者:張宇連)

北街的鄭公廟,又稱真武廟,此廟的原址位於老農貿市場北側,原南源烤雞店的位置。

此廟據記載是張店四大姓氏家族(耿、張、王、趙)的張氏的祖先張富捐資購買廟基,並領銜修建了真武廟。此廟坐北朝南,前院為正門,鐘鼓樓在正門左右,中院為大殿,殿內供奉真武大帝,後院為百子殿,內供送子娘娘,還有一殿內供奉著觀音菩薩像。值得慶幸的是張店的張氏後人,書畫家張宇連先生曾憑記憶將被戰火損毀一半的老張店的真武廟摹畫了下來,這樣還能給我們後人留下一絲絲的老張店印象。

張店,這個曾經的南來北往的過客的小小驛站,除了現在的火車站東側的天主教堂還能告訴你一點它曾有過的小小的風光和輝煌,我們真的無法記起她從前的模樣,讓我們一起用眼、用筆、用文字、用鏡頭重新拾起她那零零散散的斷斷續續記憶吧。

那些年的百货大屋戏园子奶奶庙……老张店人还记得吗?

(老張店曾經的兩世恩承牌坊。畫作者:張宇連)

此文根據《黃桑古韻》史料整理寫成。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