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少有人走的路》——人生這場苦旅:學會改變,學會成長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兩種陣痛。第一次陣痛是母親為我們的誕生所承受的,我們能感覺到的只有出生的喜悅和對新世界的好奇,不帶一絲痛苦。第二次陣痛來自成長和改變,只能我們自己去承受。有些人使用各種方法壓抑這種陣痛,那麼它會貫穿生命的始終,不斷地間歇性發作。有些人強忍著這種痛苦踽踽前行,經歷短暫的痛苦之後能夠穿越過人生的沙漠,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人生本是一場荒漠苦旅,當我們站在自己的心靈面前,與心靈平等地對話,就會發現荒漠中治癒陣痛的綠洲。

讀《少有人走的路》——人生這場苦旅:學會改變,學會成長

讀完這本《少有人走的路:與心靈對話》無疑是一種不小的挑戰。它就像派克醫生在人生荒漠中植下的一棵仙人掌,外表扎手但內部卻飽含永不枯竭的甘甜之水。當我們鼓起勇氣靠近它,切開它,嚐到這清冽甘甜之水,便知這水於我們這場無法回頭的荒漠苦旅是有效的。儘管剛剛翻開它時,習慣性地為了早些完成課堂布置的作業而靜不下心,但當“對號入座”成為讀這本書時一直不停進行的心理活動時,當內心的隱痛和不斷湧現的記憶與書中“神經官能症”、“廉價的寬恕”、“自我犧牲”等等字眼聯繫在一起時,我認識到——我需要離開電腦、離開手機,站在陽光下好好參讀這本書,再透過陽光好好看看自己。儘管自我剖析、自我拷問是最艱難的,但派克醫生一直在書中鼓勵著我們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一切困難,尤其是面對自己心靈中的陰暗面,然後積極地做出改變,學會成長。

消退依賴 | “神經官能性痛苦”與“存在性痛苦”

就我自身而言,作為一名來滬讀書的外地大學生,離開生活二十年的家鄉,離開父母親朋的保護圈,獨自在上海學習和生活於我是有些艱難的。起初一個月常常想起父母、想起家鄉,高考的失敗感仍然縈繞在我心頭,對學校的生活有種種不適應和不滿,一度十分抑鬱,內心積壓了許許多多的煩躁,然後頻繁地想要回家。如今想來,那些對父母的依戀、對生活的不滿,或許是一種過度的依賴和寄生心理得不到滿足的表現。長時間在父母的保護照顧下,一直將自己棘手的事情推給他們,拒絕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事情,以至於在獨自一人的大學生活中感覺到不知所措。我不知道這樣的感覺算不算的上“消極性人格依賴失調”,但確確實實在大學的第一學期對我的生活和情緒狀態造成了消極的影響。而如今,在學校的生活早已適應,雖然仍然會在假期結束離家的幾天裡感覺到痛苦不安,但這種消極情緒已經慢慢不再主宰我的內心世界。現在不會再像小時候離開父母去外婆家暫住時候那樣的哭鬧和急於尋求安慰,而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學習,或許可以說我的心靈在這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改變和成長。這樣的改變令我和我身邊的人都感覺到快樂,儘管走了一段苦旅,但我已經走到了能治癒這一痛苦的綠洲。

讀《少有人走的路》——人生這場苦旅:學會改變,學會成長

但是儘管已經步入大學生活的第二年,書中提到的那些“神經官能性痛苦”並不像“依賴心理”那樣消退,仍然時常造訪我和親人的內心。如今我和親人最痛苦的不再是我的離家,而是因為擔心對方遭受痛苦而痛苦。就像母親時常會擔心我能否生活自理,我時常擔心母親失去我這個生活重心所承受的痛苦和孤單。尤其當我在最近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特殊的家庭——失獨家庭時,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開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活於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是無法割裂我和其他人的關係的,即便想要割裂,也是連皮帶肉地割裂,不可能毫無情感的波動。而我和我的父母親人的關係如果因為死亡而被迫割裂,那麼所要承受的痛苦便是更加慘烈的錐心刺骨之痛。

於是我很困惑,這樣的痛苦是“神經官能性痛苦”還是“存在性痛苦”。雖然這樣的擔心常常被周圍的人定為杞人憂天,但真實的例子就在身邊。就在大一第二學期,一位高中時隔壁班的同學在他的大學裡猝死,他的父母成為了失獨父母。近二十年的含辛茹苦,一生的期盼,一朝覆水東流。在家鄉小小的車站送走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迎回來的卻是一具冷冰冰的屍體。我並不知道他的父母現在的情況如何,只是兒子的去世已經抽走了他們所有的希望,他們已經老去,不會再有自己的孩子,面臨他們的只剩下沒有兒子的後半生。我看過一些新聞節目報道了失獨老人的晚景,他們有的精神狀態出現了異常,身體也不好;有的住在寺廟裡,遠離過去的生活;有的直接希望“快點死去”,期盼在陰間見到孩子。一旦想起這批人群,我就忍不住想到我的父母,忍不住感慨神傷。雖然這樣的痛苦從派克醫生的角度看或許還是會被定義為會妨礙生活的不必要的“神經官能性痛苦”,但我卻認為,這種痛苦如果是適度的,那便是有益的。這種痛苦不必時時記得,只要在我們想做什麼會危及自己生命的事情、做什麼會讓父母親人傷心的事情的時候,多想一想後果,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擁有這樣心態的我們或許能夠認識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其中之一就是考慮到自己對於其他人的意義。曾經想,過去的自己,全然是個孩子。完全不知道有時脫口而出的話會傷害到別人,而如今不僅瞭解到這一點,還變得謹言慎行,珍惜他人對自己的感情。

學會成長 | 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價之寶

其實,要實現生命價值,促使自己的人生要有所成長,首先還是要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價之寶。就像這本書裡提到的例子一樣,一位女子接受了派克醫生長期的治療仍然不見起色,但當某一天她發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時候,她的治療過程就像閃電一樣進行。這就是心靈的成長,人生的成長。但從這位女子的經歷來看,認識到自己是無價之寶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太多時候,我們為了金錢、地位、名譽等等過多地消耗著自己的生命。正所謂,年輕時拿命換錢,年老時拿錢換命。許多人都是沒能愛惜自己,到年老時才領悟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追悔莫及。如果能早早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短暫而又漫長的生命。

讀《少有人走的路》——人生這場苦旅:學會改變,學會成長

談及生命,既有生,必有死。許許多多的人,包括我,都害怕或者忌諱談及死亡這個話題,至少不敢於嚴肅認真地思考這個話題。就像父母從小教我所說的,不要張嘴閉嘴“死死死”的。事實上,這就是人類文化共有的一個忌諱,也是一度自以為無所不能的人類,到目前為止都一直努力逃避而終究無法避免的結局——死亡。但是,就像派克醫生在書中所提到的,“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衰退和死亡的過程。選擇生命與成長,也就選擇了死亡......”人生這場荒漠苦旅終會引來結局,生理上的成長是無法拒絕的,衰老和死亡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成長,因而只能選擇死亡。但是我認為心靈是不會隨著肉體衰老和死亡,心靈能夠改變和成長,而且這些改變和成長是可以由自己去選擇和控制。關於這一點,我很喜歡派克醫生在書中講的一個小故事,故事裡講的是上帝給世界上許許多多小胚胎實現一個願望的機會。上帝給許多小胚胎實現了願望,使它們變成了現在世界上的各種動物。然而最後一個小胚胎並沒有向上帝要求實現自己的心願,願意以原本的形態繼續生活在世界上。於是上帝給予它永遠可以改變自己的權力,以及統治世界萬物的權力。這個小胚胎就是人類。這個故事令我感到無比興奮,因為作為人類,可以選擇永遠改變自己,並不同於其他生物一般,接受了上帝的禮物從而失去了改變的機會。也許這就是哲學當中說的認識論:只有人類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從而改造客觀世界。而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不斷地向好的方向改變自己的精神世界,並將這種好的變化投射到客觀世界。而面對死亡這個命題,我們需要的也是改變,改變一味逃避死亡的心理,學會勇敢面對死亡,正視死亡,然後才能學會珍惜生命。死亡不可避免,但正因為死亡是我們既定的結局,我們就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生命。坦然地一步一步走過人生的荒漠,不因為旅途的終點而忐忑,不去關注結局,開始尋找沿途能夠治癒人生中各種痛苦的綠洲,亦或是得遇路邊一棵仙人掌,品嚐其甘甜之水也能解渴止痛。

或許在未來的人生苦旅中,仍然會承受一些不必要的“神經官能性痛苦”,過分地“依賴”別人,用“廉價的寬恕”來欺騙自己,把“自我犧牲”當成“愛”等等。這本書裡的點點滴滴也許會遺忘,但是它的理念已經紮根於心。心靈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強大。雖然改變它,促使它的成長,會讓我們變得痛苦不堪,但是如果不去改變,那麼我們的人生永遠都會停留在原地。然而人是可以改變的,人是不可以被改變的,在這件事上我們不能假手於人。當我們一個人忍受寂寞孤單,行走在灼熱痛苦的荒漠時,如果我們自己不頂著灼熱的陽光抬起頭,就不會發現不遠處甘甜清澈的綠洲;如果不努力清除通往綠洲道路上的荊棘,就不能品嚐到綠洲那片乾淨的水源。人生這場苦旅,我們需要學會改變,學會成長。雖然,這條追尋改變和成長的心靈之路,少有人問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