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作者 | 彭侃 劉翠翠

從“看似完美的人生贏家”王力宏,到“槽點滿滿的錦鯉”楊超越,由騰訊視頻和笑果文化聯合出品的《吐槽大會》第三季,僅用前兩期節目就建立起新一季的口碑。

2017年1月份《吐槽大會》的出現,對於中國喜劇脫口秀來說具備獨特的意義。隨著前兩季節目的播出和社會語境的年輕化,大眾對吐槽這一概念的認知早已發生了轉變。走到第三季,這一喜劇脫口秀品牌也在詮釋著“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的新定義。

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

一檔成功的綜藝節目,往往是基於對社會文化趨勢的深刻洞察並做出了恰當的回應。從第一季走到第三季,《吐槽大會》之所以能熱度不減,正是因為其順應並推動了吐槽這種年輕的社會文化形態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和發揚光大。

在東方的傳統觀念裡,人與人相處要講究謙和禮讓,要適當照顧各方的面子。“吐槽”這種當面拆穿別人的方式,在中國社會里曾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互聯網文化的流行,在年輕人群當中,吐槽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溝通方式。

在中國日益開放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形成了更有主見的價值觀。這批年輕人更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傾向於用幽默的語言表達吐槽和自嘲。互聯網文化的發展更助推了吐槽文化的盛行,例如各大視頻網站都配備的彈幕功能實則是最佳的吐槽場所,讓創造力爆棚的網友們肆意發揮著他們的吐槽才華,“吐槽”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群中一種常用的“社交貨幣”。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騰訊視頻和笑果文化正是通過敏銳的洞察抓住了這一社會文化變革的趨勢,聯合推出了《吐槽大會》征服了大量年輕觀眾,而在第三季節目中,更旗幟鮮明地打出了“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的口號,凸顯出了節目的主張。

為了體現“年輕的溝通方式”,第三季《吐槽大會》也進行了一些節目形式上的創新。例如,舞美上,這一季的“並肩而坐”呈現出老友聚會的場景,弱化了對立感,並激發出主咖與其他嘉賓的實時有效互動。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節目還新增了“隔屏吐槽”環節,通過提前採訪錄製網友和明星好友對每期主咖的吐槽視頻,並在節目現場播放,明星嘉賓給予回應,讓場外的觀眾也能跟節目內容間產生溝通,實現了內外場的聯動。評選當期talk king的權力從主咖轉移至觀眾手中的設置,進一步增強了觀眾的參與度。

這些變化,讓《吐槽大會》第三季更加強化了吐槽的社交屬性,讓節目彷彿變成了一場明星、吐槽嘉賓和網友們都能參與的社交狂歡,從而奠定了節目的流行基礎。

吐槽,正在突破圈層,成為流行

在三季節目中,通過明星的示範效應,通過引入新的圈層文化的代表,加入對社會議題的探討,《吐槽大會》不斷擴大著吐槽文化的“圈粉”範圍,讓其不再只是屬於年輕人的專利,而成了突破圈層的流行文化現象。

縱觀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參與《吐槽大會》的明星大咖,可以發現他們對吐槽這件事情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現場狀態也越來越放鬆。他們也越來越難敢於放下明星的光環,自我解嘲。例如,從上臺時調侃自己不完美,到當眾脫鞋秀破洞襪,再到重現張學友表情包,王力宏真正放下偶像包袱展現出屏幕上從未有過的一面,超出了觀眾預期。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據說,明星們還會參與到段子的創作中,《吐槽大會》總編劇程璐表示,王力宏就一直在飛機上寫段子,後續發到群裡詢問他們的意見,自己會擔心段子是否好笑。

在明星的示範效應下,藉助《吐槽大會》這幾年的普及,大眾對吐槽這一概念的認知早已發生了轉變。“吐槽”不再是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詞彙,不是一種帶有強烈攻擊性的行為,也不是單方的情緒宣洩,而是雙向的良性交流。吐槽獲得的大眾接受度也在日益提高。

另一方面,《吐槽大會》也在不斷做出突破圈層的努力。從第二季開始,除了認知度較高的娛樂圈明星,節目還邀請了郎朗、papi醬、國足隊長馮瀟霆等不同圈層的嘉賓,完成了多元化的探索。

第三季圈層的延展還在繼續,每一場主咖和其他嘉賓的配置都涵蓋了多重視角,從不同層面引發大眾思考。例如我們看到了京劇表演家王珮瑜,指揮家金承志等出人意料的嘉賓。他們的出現,讓人看到原來嚴肅文化也可以不那麼沉重。而他們與其他演藝明星之間的碰撞,也讓節目有了更多的看點。通過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吐槽大會》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年齡階層的受眾群體,推動著喜劇脫口秀在中國的普及與下沉。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吐槽大會》也讓人看到,不論年齡大小,不論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只要有一顆年輕的心態,便可以用吐槽這種方式與朋友、與這個世界產生有趣的溝通和互動。在節目的推動下,一種更加和諧輕鬆的社會語言環境正在形成。

吐槽背後的社會正能量傳遞

《吐槽大會》作為在時下年輕人中頗具影響力的喜劇脫口秀節目,除具備娛樂屬性外,更注重傳播社會正能量。如果《吐槽大會》只是一檔通過話語狂歡讓觀眾哈哈大笑的娛樂節目,恐怕不足以產生多大的社會影響力,但通過精巧的話題和內容設置,讓《吐槽大會》成為了一檔能夠讓人產生思考,能夠幫助觀眾達成和自己、和生活和解的一檔節目,這無疑使其社會價值獲得了提升。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在當代社會的高壓環境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面對生活的無奈,歷經讓自己痛苦或尷尬的囧事,如何化解生活中的壓力,成為每個人都需要修煉的技能。而《吐槽大會》透過節目中明星們和吐槽嘉賓們的親身示範,為觀眾們展現了“笑對生活”的勇氣。

來到節目的嘉賓,不論是主咖還是吐槽嘉賓,吐槽彼此的同時也接受著彼此的吐槽。陶喆主動用“我回家做個PPT”結尾,楊芸晴調侃自己介於“man與不man”之間,輕鬆地面對曾經的黑料。這些看似簡單的言語,在引發爆笑的同時,更透露出他們對於往事的雲淡風輕,對於自身特質的積極接納。一來一往之間,最終都達成了與自身的和解。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正如騰訊視頻市場總監趙婧所說:“吐槽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吐槽,是和生活、和自己的一種和解”。第三季《吐槽大會》旨在讓觀眾開始使用並樂於通過吐槽的方式與朋友進行溝通,這對於社會壓力的紓解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此外,《吐槽大會》還巧妙地在節目中融入了一些社會議題,例如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珮瑜、指揮家金承志在現場的吐槽和被吐槽,其背後對應的實則是京劇、古典音樂等高雅藝術的落寞,而通過節目的犀利調侃,反而能夠引起觀眾對這些藝術家和藝術形式的關注。據說在節目播出後,有很多的網友專門去搜索相關的藝術作品。各界嘉賓們用別樣的視角給觀眾帶來歡樂和思考的同時,也傳遞出為各自代表的文化圈層發聲的正向訴求。

《吐槽大會3》:讓吐槽成為一種年輕但不專屬於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因此,吐槽看似是簡單的“逞口舌之快”,其背後實則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功能。人生需要揭穿,日子需要溫暖。《吐槽大會》讓觀眾能在節目嘉賓們的嬉笑怒罵間跟著釋放出負能量,並藉助節目中的觀點,認真思考生活和文化話題,從而激發出更多的正能量。這恐怕才是節目受到大眾追捧最重要的緣由。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